新建高校法學教育的問題及方針
時間:2022-02-24 09:36:00
導語:新建高校法學教育的問題及方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建本科院校有無可估量的發展前途與潛力,但是,美好的明天還需要經歷一個追求與轉變過程。管理的落后,觀念的陳舊,會嚴重束縛新學校的發展。正如張文顯教授而言:“法學的本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對大學的連接主要是通過本科教育來,所以沒有良好本科教育的大學是令人失望的大學;沒有良好的本科教育,就沒有一個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這對于法學教育來講尤其重要。”[1]
一、新建本科院校法學發展的困惑
(一)學校硬件與軟件的不配套
新建本科院校,在師資隊伍配備方面,一部分是從原來的專科院校轉來的,有些甚至是非法學專業轉行的,有些人自己都不懂的多少,怎能會給學生一個高素質的課堂?且不少是職業教師,大多只注重學術研究,在任教前后都沒有多少法律實務經驗,很少有法律實踐的傳授,導致學生所學理論不能很好與實踐相聯系。更有甚者,個別老教師知識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法律法規修訂與出臺的速度,使得新知識不能及時取代舊知識而給學生造成了誤導。而新引進的高學歷的教師,由于領導的認可與信任不夠,不能很好地全面投入到工作當中,來發揮其人才的優勢,再加之教學經驗的缺乏,也需要在課堂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地鍛煉與成長。
所以,在規模擴大,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學校軟環境的改變與投入上,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與生活氛圍。
(二)學校管理相對滯后
學校是個公益性質的單位,不以贏利為目的,但是在社會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面對競爭的壓力,很多學校也在注重自己贏利的一面,想法擴大招生規模,收取更多的學費,來擴大學校的建設。許多領導用企業的理念來管理學校,這種指導思想,無疑會使學校收益增加,但是也導致管理上的滯后性與非科學性。
在課程設置的時間上,呈現前松后緊的態勢,前三年的課程設置較少,大學四年級課程反而最多,導致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參加社會實踐,去考取研究生,去寫畢業論文和找工作,從而造成大四的課堂上學生缺勤率太高的現象,結果許多課程的開設,形同虛設,導致人力、物力與財力的不必要浪費。
在課程設置的內容上,一直與主要的法律文件對應,課程內容大多偏重于法律規范的介紹和注釋;在培養要求和教學方法上過于重視課堂的傳統教學方法與知識的傳授,缺乏全面的素質教育和實踐技能的培養,缺乏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培養模式上還沒有建立起與法律部門相適應的協調機制,更多的是關門辦學,缺乏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2](P28)
(三)法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與其說法學是門理論課程,不如說是門實踐課。實踐能力在法學本科教育中的培養尤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法學實踐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法學教學方法的缺陷
法學教育以書本教育為主,重視法律知識的培養,但教學方法僵化,與實踐脫節,不能使學生形成法律思維形式;未開設法律檢索課程,沒有專門的師資配備,學生沒有掌握法學檢索技能的途徑;教學內容重本學科傳授,輕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造成學生知識面較窄。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比如聯想式教學、互質式教學等。
2.法律圖書館作用未發揮
很多法律圖書館規模小,硬件和軟件設備不達標,不能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檢索工具,專業的法律檢索軟件等的配備也不完備,圖書館員專業知識技能不高,不能提供專業的服務。
3.畢業實習流于形式
盡管在課程設置上會有二個月的實習期,但由于對實習的不重視,大多數實習單位也沒有對實習生培養的計劃,多以干點雜活,最后交個實習報告作為結束。真正能從實習過程中有所收獲的很少,影響到學生對法律實踐的認識和認知。[3](P165)
(四)法學教育與法學就業的不協調
法學本科教育是以培養專業的法學人才為己任與目標。法學專業的就業難也是法學專業本科教育發展的一大障礙。法學的人才就業真正能對口的很少,大多在就業時被迫改行,這也是他們對本專業不感興趣的原因。因為在實踐中法學專業的畢業生不能直接從事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律職業;而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又不一定是法律專業畢業的。非法律專業畢業的人,沒有經過法律專業學習的人,也可以從事法律職業。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顯而易見。
二、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本科教育的發展對策
(一)加快學校軟環境建設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新建本科院校,也要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用一些優惠條件來吸引優秀人才,比如給安家費,提供房源等等,無疑會吸引一大批年輕的法學學者加入進來,這就給傳統的教學思想與方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大大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教師隊伍的年輕化意味著經驗的不足,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弱點,年輕的教師應該增加自己的社會實踐,虛心向老教師學習課堂經驗,管理方法;而老教師也應該盡快轉變觀念,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水平,向年輕教師請教業務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與水平。同時,要改善教師的待遇條件,尊重課堂,尊重工作在一線的教師的地位與待遇,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同時,新老教師在搞好科研,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多接觸些案例,把法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會教給學生更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應該是封閉思想,搞閉門造車。
(二)加強領導班子建設
對于新建本科院校來說,由于是從原來的專科學校演變而來,保守思想的承繼在所難免,思想的解放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領導要率先走出去,引進來,虛心向老校、名校請教,學習其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方法,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尋找出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與生存特色。雖然,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的驅使,使學校面臨經濟的壓力,但是學校畢竟不是工廠,不能以利益來衡量得失,更不應該以此改變公益服務的性質與方向。服務大眾,服務社會才是我們的正確的導向。尤其是法學系的領導,如果自己不懂法學教育,應該盡快讓位,提拔那些優秀的專業的法學人才。學校的發展要在尊重市場,適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走特色化建設的道路,大膽改革建設新專業,培養出適合市場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
(三)合理科學地設置教學課程
1.課程設置的先后要合理
在法學課程的時間安排上要盡量科學合理。既要有法學基礎教育的十四門核心課程,又要有提升法學專業能力的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還應該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課程。課程的設置應盡量與司法考試接軌,教師可以用司法考試的高標準去嚴格要求學生。同時,也要照顧到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學生的需求,在課堂上老師應該講解學科的最新動態與理論前沿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再創造能力。
2.課程內容要針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課程內容上,更要講究科學。既有公共課的學習,對學生政治方向的指導和英語能力的培養。也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的設置,為學生專業素質和再教育儲備能力。強大的理論對實踐活動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反過來,實踐能力的培養又使得理解教育更加豐富。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
(四)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改變法學教學方法
法學教育應在重視法律知識培養的同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并將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學生畢業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使學生形成法律思維形式;開設法律檢索課程,配備專門的師資,傳授法學檢索技能;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拓寬學生知識面。
2.發揮法律圖書館的作用
擴大法律圖書館的規模,增加硬件和軟件設備的投入,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檢索工具,完備專業的法律檢索軟件等的配備,提高圖書館員專業知識技能,以便更好地提供專業的服務。改變不向學生開放的做法,為其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
3.重視畢業實習的作用
在課程時間的設置上延長實習期,注重實習過程的培養。并與法院、檢察院、監獄及律師事務所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保證實習崗位與場地的充足。同時,學校和實習單位應該制定專門的實習計劃,嚴格考核學生的實習成績,并將其納入到畢業的總成績考核與測評中,使得實習得以足夠的重視。
(五)法學教育與法學就業相結合
法學教育與法學就業相結合,司法考試的作用不可忽視。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國家的法學教育、司法考試和法律職業緊密結合。法學教育是司法考試和法律職業的前提,司法考試和法律職業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目的,司法考試是聯系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橋梁。這種做法在這些國家充分利用法學教育資源,提高法律職業者素質,保證司法公正,促進法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4](P77~81)
因此,大學三年級的第二個學期與大學四年級,學校可以開設相應的輔導班,提供最新的信息與輔導資料,以幫助學生順利地通過資格考試,為將來從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的同時,也為就業增加一個優越的條件。如果法學本科生的素質提高了,他們就可以再參加法院、檢察院、監獄等的公務員考試,以擇優錄取的方式參加到政法機構的隊伍中來,增強法律工作者的隊伍建設,為國家的司法實踐多做貢獻。同時,從事律師、公證員、法律顧問、企業的法務工作的,也是法學專業較為理想的就業選擇。
三、結語
法學本科教育的發展仍將繼續,其在法學教育中的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決定了自己的使命與方向。對于新建本科院校來說,應該克服眼前一切困難,迎頭趕上。堅信隨著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壯大,其所面臨的困難會一點點地得到克服。
- 上一篇: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方法
- 下一篇:司法考試形勢下法學教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