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法學本科教育差異比較探討

時間:2022-11-10 09:44:28

導語:中英法學本科教育差異比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英法學本科教育差異比較探討

摘要:中國和英國的法律體系分別屬于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這兩大法律體系差異巨大,因而中英兩國在法學本科教育與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以中英兩國法學院的本科教育為對象研究,兩國學生在培養模式、學習方法、研究方法、研究能力、就業取向等法學本科教育當中存在重要方面的差異,從第一手的親身經驗和第一線的教育教學實踐出發進行探究,有助于加深對本科階段法學教育的規律性認識。

關鍵詞:中英;法學本科;教育;差異

一、中國與英國法律體系的差異

我國是大陸法系的典型代表。英國是英美法系的發源地和母國,也是我國的法學本科畢業生科畢業之后,以及我國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后,學生出國留學首選的熱門留學目的地國之一。即使是在2020年開始的疫情期間,申請赴英國留學的法學畢業生也人數眾多。筆者在國內接受了全面系統的本科法學教育,然后在英國接受了系統完整的法學碩士階段和法學博士階段的教育,之后又在英國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的兩所大學的法學院進行法學教育和法學科學研究工作。從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完整地教過多屆英國法學院的本科生,并且多年完整地指導英國法學碩士研究生(LLM)。2016年又全職回到國內進行法學教育和科研工作。至今,筆者對于中英兩國的法學教育已經有了二十多年的第一手的親身經驗和較深刻的切身體會,本文試圖從法學本科教育的主要方面,對于中英兩國的法學本科教育的差異進行比較研究和論述。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學教育都是根植于該國的法律體系的,中英兩國的法學本科階段教育的不同也是根植于兩國不同的法律體系。所以中英兩國的法學教育的不同之處要從兩國法律體系的不同說起。被大眾熟知的是,英國是普通法系的發源地,是英美法系的母國,英美法系的大部分原則,理念和規則都能夠從英國法當中找到源頭。然而,更為精確和嚴謹的,也更為學術的說法是,英國法的法律體系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蘇格蘭法律體系、北愛爾蘭法律體系、英格蘭與威爾士法律體系。其中蘇格蘭法律體系是民法法系與普通法系的結合,北愛爾蘭法律體系是純粹的普通法系,而英格蘭與威爾士法律體系才是真正的英美法系的源頭和發源地。英格蘭與威爾士的普通法法律體系才真正通過18、19世紀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擴張活動,而被傳播到全世界各地①。目前,全球采用英美法的重要經濟體包括但不限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南非、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若干非洲國家。英國法本身也由于其確定性,靈活性,成熟程度等特點,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商事活動和國際仲裁與爭議解決中,經常被選擇成為準據法,廣為適用。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屬于民法法系,英國是海洋法系國家,屬于判例法法系。在英格蘭與威爾士法律體系中,英國最高法院、英格蘭與威爾士上訴法院,以及英格蘭與威爾士高等法院的法官是有權威,能夠通過判例來創造法律的。而創設的判例,原則上是需要被下一級的法院的法官在未來遇到類似的案件時所遵循的,這就是英美法當中的“遵循先例”的原則。我國各級法院的法官主要職能是適用法律,法院的法官無法通過判例創設法律,即使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案例,也并非正式的法律淵源,而是具有示范性,建議性和參照性的作用。

二、中英法學本科教育之差異

正是由于法律體系的巨大差異,中英兩國大學的法學院對于法律人才的培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學制之差異

首先,從學制來看,法學教育在美國是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本科階段沒有法律學位可以授予,而中英兩國都在本科階段開設了法學教育,即兩國的高中畢業生畢業之后進入大學時,即可選擇進入大學的法學院修讀法學專業。但是,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是全日制四年的學制,英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是全日制三年學制。近年來,部分英國大學的法學院為了迎合教育市場的需要,也為了提高大學和法學院的收入,還推出了兩年制的加快速成的法學本科教育,要求學生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一般法學院學生三年才能修完的課程和學分。目前,這在我國法學院當中還是很少出現的現象。筆者認為,少數英國法學院的這種加快速成的法學本科教育其實是違背法學教育規律的。一方面,由于絕大多數本科生剛剛成年,生活經驗并不豐富,要求他們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學習領悟諸多深奧復雜的法學學科和法學知識,無異于拔苗助長,不利于學生們打下良好的基礎,也不利于學生們日后的長遠發展。但是對于少數英國的法學院來說,短頻快密集授課的學制可以提高學費,招收更多的學生,提高法學院的收入。

(二)學習方法之差異

同樣是由于中英兩國法律體系的不同,兩國的法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就讀過程中采用的學習方法也非常不一樣。筆者在英國法學院全職任教期間,給大一的本科生講授英國合同法,給大二的本科生講授英國商法,為大三的本科生開設英國知識產權法,為碩士研究生講授英國銀行法和國際金融服務法等課程。就英國的本科生而言,他們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極其重視案例和判例的學習和研究。每一個判例就是一個包含著深刻法學原理和法律推理的故事,而把眾多法律故事串起來就能形成對于某一法學學科全面而通透的認識。而法學院的學生畢業之后絕大多數從事的是法律實務工作。這樣重視案例和判例的學習方法和研究習慣,會讓他們養成從書本中案例中來,到實務中的案例中去的工作作風和習慣。從這一點來看,英美法對于我國的法學教育,特別是法學本科階段的教育方法是有一定影響的[1]。以筆者曾經全職任教的位于倫敦北部的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為例,法學院的本科教育采用的是一種“三階段”或者“三步走”的學習方法。以英國合同法為例,第一階段是在線講座階段,教師在專門的教學網站上講解英國合同法的基礎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部分案例。比如,對價制度是英美合同法上的一個比較獨特的制度,大陸法系的合同法并無對價制度的存在。那么教師需要首先講解對價制度的歷史淵源,現行英國合同法上對價制度的重要判例和案例,以及現行的英國成文法對于對價制度的規定。本科生們需要在線收聽并觀看講座的全程,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還可以反復觀看。這一階段是教師輸出知識,而學生接收知識的過程。到了第二階段,即法律技巧學習階段,學生們需要結合與對價制度相關的重要的判例,深入學習法官作出該判決的理由和原因,并且展開討論。這一階段的技巧學習是在課堂上面對面進行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較多的互動。第三階段是工作站階段,教師會布置與對價制度相關的思考題和模擬案例,要求學生在事先準備之后,在課堂上發言并且回答問題。這一階段是學生輸出為主,而教師點評與反饋的階段。“三階段”的學習方法有明顯的好處,一方面,對于同一個知識點,學生至少可以重復學習和領會三次,相比于一次而過的課堂教學,大大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逐漸過渡到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教師能夠清楚掌握學生們真實的學習程度,哪些點已經消化吸收,哪些點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并且教師能夠及時給出反饋意見,有利于下一步的提高和改進。雖然有如此眾多的優點,“三階段”學習法并不能夠普遍適用,原因在于它所需要的時間和資源是很多的,只能適用于規模較小的法學院,學生人數在幾百人左右的規模是比較好的,無法適用于國內專門的政法院校一兩萬人的學生規模的情況。“三階段”學習法的教學進度也是比較慢的,筆者曾經多次用“三階段”學習法講授英國知識產權法,需要整整一個學年的時間,才能把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網絡知識產權等內容完整地教授完畢。而如果全部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講座方式,三個月左右的一個學期的時間就能涵蓋到英國知識產權法的方方面面。兩者投入的差距較大。與英國法學本科生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法律淵源是成體系和嚴謹的成文法的法律條文,我國法學院的本科學生在四年本科學習和培養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重視理論體系,重視形成嚴謹的學術觀點,特別是理論層面的學術觀點的學習與研究習慣。所以,整體而言我國法學院的法學本科生的理論水平要遠遠高于英國法學院的法學本科生的理論水平。從目前我國法學院的本科階段的培養模式改革來看,一方面,理論培養的深度和廣度正在得以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國法學院校越來越重視案例教學的開展,假以時日,我國法學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將會兼具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在國際法律服務市場上受到更多的青睞。更加重要的一點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我國法學院校的畢業生在國際市場和國際舞臺上的表現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們也選擇留學中國,來中國接受法學本科教育,系統地學習中國法律,甚至希望以后能夠在中國成為執業律師。

(三)師生互動之差異

從本科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情況,以及學生參與的積極程度來看,不同類型的法學學科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在一些高度專業化,涉及跨學科的法學知識的課堂上,英國學生表現得相對積極一些。比如金融法這門學科是經濟學,法學和金融學深度交叉的,學生們往往缺乏金融交易的經驗和經濟學的背景知識,而對于金融法學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在這種情形下,我國法學學生表現得相對謹慎一些,沒有足夠得把握,一般不會過多地發言。在一些貼近生活的法學學科的課堂上,比如合同法,民法等,中英兩國的法學本科生都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

(四)研究能力各有特點

2003年筆者在英國牛津大學法學院學習英國普通法基礎,記得當時請教了牛津大學奧利爾學院的一位著名的法理學老師RichardHSTur先生,“牛津大學的精神是什么?”Tur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筆者說是“獨立思考”。而在隨后十余年的留英生活當中,筆者加深了對于“獨立思考”的理解。英國大學的本科生一般從大一開始就試圖初步地嘗試獨立研究一些課題,或是獨自研究,或是組成興趣小組進行研究。遇到疑難問題則會向老師請教。遇事獨立思考幾乎是一個普遍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這要得益于英國小學和中學階段培養的研究習慣和研究態度。我國的法學本科生一般在大一和大二階段側重于知識的吸收與積累為主,到了大三大四的高年級,在厚積薄發的基礎上,相當一部分的本科生表現出很強的研究能力。筆者在中國政法大學指導的大三學年論文和大四畢業論文,很多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時常讓筆者驚嘆。學年論文要求的字數是四千字,大三的學生能夠寫出一萬字以上的論點清晰、論證嚴謹、論據充分的優秀作品。本科畢業論文的字數要求是八千字,大四學生往往能夠交出三四萬字的高質量論文,引經據典,說理充分,并且能夠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文結構,避免了教科書式的平鋪直述。整體而言,我國學生的研究能力要強于英國學生,得益于我國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中英文雙語研究能力,以及國際化的視野。多數英國本科生只能用英文進行學習和研究,同時大多數英國本科生缺乏國際化的視野,僅僅局限于英國國內法律或者歐盟內部事務的研究,無法放眼全球,去學習英國和歐盟之外的知識。在這一點上,英國學生非常應該向我國學生學習。

(五)實習與工作機會之差異

從本科階段的實習來看,中英兩國的法學本科生也具有非常不同的特點。我國多數法學院校的本科生會在大二或者大三的寒假或者暑假去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金融機構等專業對口的單位進行實習,實習完成之后,相當多一部分的本科生會選擇保送研究生,或者考研,或者出國深造,還有一部分本科生會選擇直接就業。我國大四的本科生多數會參加司法考試。從2018年起,多數大四同學會在每年的九月或者十月參加改革之后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就英國而言,由于獲得律師資格的途徑比較復雜,也并沒有一次性的職業資格考試,而是需要依靠大二的暑假,盡力申請到律所的實習機會,并成功獲得律所提供的培訓合同,在本科畢業之后,再完成一年的法律職業培訓課程,以及兩年的律所培訓合同,或者兩年的大律師公會的學徒經歷,才能成功獲得訴狀律師,或者出庭律師的職業資格。因此,大學階段的實習,以及與此直接掛鉤的律師事務所可能提供的培訓合同,對于有志于未來從事律師實務的法學本科生而言,就極其重要了。英國學生們往往會盡最大努力,在激烈的競爭當中,爭取在律師事務所獲得一席之地。越是排名靠前的大律所,待遇越好,競爭也就越激烈。加之,倫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法律服務的重鎮。倫敦,牛津和劍橋也被稱為英國法學教育和法律服務的“金三角”,到倫敦參與法律服務市場競爭的畢業生不僅來自于英國各地和歐盟各國,也來自于全世界許多國家,是國際性舞臺和全球化市場。

(六)深造之差異

從本科畢業生對于深造的態度來看,中英兩國的法學本科生也不盡相同。我國的法學本科畢業生,特別是知名法學院校的本科畢業生的國內深造率以及出國深造率是很高的,甚至會占大多數的比例。這與我國作為民法法系國家重視理論體系的學習和研究是有關系的。兩年的法律碩士研究生階段,或者三年的法學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對于大幅度提升學生們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相比之下,英國法學院的本科畢業生往往并不熱衷于繼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除非是極少數希望未來以學術為業,以學術為生的學生會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后,絕大多數的法學本科畢業生都會積極尋找實務界的工作。

三、結語

盡管中英兩國的法學本科教育存在較大差異,但是仍然可以從法學教育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探索出具有共性的規律。本文認為,一個重要的規律性認識就是,無論是在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學本科階段的教育應當既重視理論化、體系化、系統化地學習,讓法學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法律實踐;又要重視案例。重視判例,重視法律實務對法學理論的重要影響作用,讓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法律人才。另一個與此相關的規律性認識就是,在法學本科的低年級階段,即我國法學本科生的大一和大二階段,以及英國法學本科生的大一階段,法學教育應當更加注重于理論素養的熏陶和培養。而在法學本科的高年級階段,即我國法學本科生的大三和大四階段,以及英國法學本科生的大二和大三階段,法學教育應當逐漸轉變為重視理論研究與重視案例和實踐教學并重,讓法學本科生獲得更大的益處。進一步講,中英兩國法學院還應當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全球化的時代,互相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博采眾長[2]。最后,更高一個層次的規律性認識是在法學教育當中,法律素養與人文情懷應當有機地融合。正如王晨光教授所言,“學生不僅應該具備律師的職業素質,而且還要具備廣泛的人文社科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精神”[3],這也應該是中英法學本科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冀祥德,趙元英,呂升運.法律教育學的新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22.

[2]馬慧娟,陶思宇,嚴勵.中英兩國法學本科教育之比較———以北京大學和劍橋大學為代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

[3]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8.

作者:李文 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