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法學思維層面研究

時間:2022-09-16 03:49:04

導語:當代法學思維層面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法學思維層面研究

本文作者:黃麗娜單位:河北外國語學院

一、法學思維的概念

所謂的法學思維,其實是指能夠用法學的角度去觀看世界,內心存有法制意識,將全世界的社會關系看成是一個龐大的法律網絡,并運用法律對事物做出科學、合理地價值判斷,譬如說,在買一件商品的時候,可以對該商品進行法律關系分析,并以此做出價值判斷,進而將該價值上升到對社會的意義。法學思維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對法律的思維方式,根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不同,每個人的法學思維不一樣,沒有量化的標準。

二、法學思維的層面

就當前而言,人類將法學思維分為三個層面,即哲學層面、法哲學層面和法學方法論的層面。就哲學層面而言,對法學思維的實踐可以說是對哲學本身的實踐,而哲學本身又包括了“康德•哈貝馬斯”和“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這兩支傳統。而就法哲學層面而言,對法學思維的實踐主要表現為對正當性和科學性這兩個論題的探討,正當性主要是在探討將法律作為人類行動的理由是否具有正當性,而科學性主要是在探討法學本身是否有著科學知識的屬性。而對法學方法論的層面來說,對法學思維的實踐主要是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以達到實現合理性及理性這兩個不同目標的目的。

三、法學思維層面的實踐

1、法學思維里哲學層面的實踐

對法學思維里哲學層面的實踐即是對“康德•哈貝馬斯”和“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這兩支傳統的實踐,這兩支傳統有著很明顯的區別。(1)對“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傳統的實踐,其所強調的內容為:實踐理性具有個別化,且對具體的情境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個別分析”是其所主張的方法,同時也強調了理性同理性主體的統一性。以這種觀念作為引導,其實踐理性是法律,屬于個別化的范疇,將法律作為行動的理由是否具有正當性,還有賴于進行“個別問題個別分析”。在此類脈絡下,法學思維是以事實相結合且以聯想、論題、類比及詮釋為中心的裁判規范,與法律規范沒有直接的聯系,人們將其看成是真正的“法”。(2)對“康德•哈貝馬斯”傳統的實踐,其所強調的內容為:實踐理性具有普遍化,需為行動提供通用的理由,即使是在具體情況下的個別行動,也需要有相關且通用的理由作為支持才是合法的。實踐理性具有普遍化是源自于主體間的商談能力或人類的先驗能力。在該傳統里,法學思維的核心為體系、演繹及論證,那些可以被人類所普遍接受的規范才是真正的“法”。

2、法學思維里法哲學層面的實踐

對法學思維里法哲學層面的實踐,其實踐理性為法律,在為行動提供相應的理由的同時,須進行相應的說明,且所提供的理由必須要有規范性,主要表現為:法律以自身的規定作為標準對人類的行動進行調整和引導,對人類所做的、與標準相違背的行為進行懲罰,以實現對社會的整合。然而,因為實踐問題跟價值判斷是離不開的,所以實踐法學思維須考慮如下的問題:規范性理由為價值判斷所提供的合法性依據的方式是什么?同時,它也必須說明該正當化的處理是具有客觀性的而非個人的建議或意見。因此,也就涉及到了法哲學層面上的科學性及正當性論題。(1)法哲學層面的正當性法律為具有價值判斷性質的實踐行動提供合法依據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形式論觀點,將法律劃分為意義和存在這兩個層面,而法律中的存在層面正是行動的理由,即是說,只要在行動的領域內有法律的存在,一切行動就必須遵守法律進行,且這就是正當的理由,對其他的內容可以不必考慮。第二種,實質論觀點,法律即是構成行動的正當理由,但也并非絕對的,需針對具體的情況對法律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進而對其的構成與否進行決定。這兩種觀點的區別如下:①在形式論觀點里,法律自身就是構成行動的正當理由;②在形式論觀點里,法律的適用條件一旦被滿足,那么就可見其應用到個別案例中,具有確定性;③在形式論觀點里,法律除了具有確定性之外還具有非透明性;④在形式論觀點里,其主要是通過轉移的方法對正當性進行證立的。(2)法哲學層面的科學性法哲學層面的科學性,首先需要討論的問題是:法學是知識還是意見?將法學作為知識的學者人為,法學之所以為知識主要是因為它具備了三種特性:①體系性,所謂的體系性是指通過整體的方式將在各時點所獲得的知識全部的表現出來,且該整體與各部分的知識具有邏輯聯系;②穩定性,所謂的穩定性是指在論證某一問題時,有成熟的理論和制度給予支持,且對知識的運用具有連續性;③可證立性,所謂的可證立性是指在研究及運用知識時,能夠對其起到檢驗和證立的目的,且通過多次的使用,可以加深對該知識的記憶。而將法學作為意見的學者認為,法學之所以只是意見而非知識主要是因為:①法學表述的是個人的意見,不具有歷史性和體系性;②法學不具備穩定性,它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③法學只是個人對其的信奉或確信,而不是全部人的信奉或確立,不具備可證立性。

3、法學思維里法學方法論層面的實踐

(1)個別化取向的法學方法個別化取向的法學方法意味著“情景思維”。它注重論述內容的可接受性所依賴的具體“語用學情境”。參與法律論辯的談話者如果想要為自己的觀點確立論證的根基,就必須把自己的思想成果追溯至它的情境源頭或初始情境,由此出發重新對它們加以闡釋。夠法學方法中的論題學與修辭學就是這種思維的典型代表。

(2)普遍化取向的法學方法與個別化取向的方法不同,普遍化取向的法學方法意味著每種方法的運用都要符合“可普遍化原則”。也就是說,每個法律論證“都必須被某種或某些理由證明為合理,而且被引證的理由必須是可普遍化的理由。”方法要想獲得普遍性,它就必然要脫離具體內容。邏輯分析與程序主義的進路構成了這種方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