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調整對象再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2 04:05:00
導語:經濟法調整對象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部門,它由一群經濟法律法規構成一個部門法體系。但由于經濟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認為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只有經濟法,顯然不夠正確。本文就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與民法、行政法的關系提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及其局限
民法是以調整平等民事主體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為己任的,它以個人權利為本位,強調意思自治,排斥國家權力的縱向干預,在民事責任上以補償為主要原則。它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經濟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頒布,使民法進入一個輝煌時期,這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當時,法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客觀上排斥國家權力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及參與,而民法恰是一個以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為原則的法律體系,它正適應了資產階級“管得越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樣一種要求。這一階段民法是調整經濟關系最主要的法律。
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家憑借其自身對資源的壟斷而排斥自由競爭。由此,民法所確立的一系列平等、自愿等原則受到極大的沖擊。就本質而言,民法由于自身局限,不可能解答因政府基于公平考慮而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適度調控,以及組織管理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帶來的問題。如依民法合同自由原則,只要合同訂立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意,不存在欺詐、脅迫等情況,則國家不加干涉。但在大工業條件下,合同完全自由絕對不可能體現出法所要達到的公平、正義。就經營者與消費者形成的消費關系而言,經營者因其專門從事某一商品的生產及銷售,積累了許多該商品質量方面的專業知識,且因現代社會的極其復雜性,消費者不可能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全知全能,即使成為某一方面專家,當與經營者達成購買商品協議時,雖該商品達不到一般質量要求,該消費者不一定能夠發現。按民法理論,該合同卻能依法成立并得到履行。這樣,雖然經營者的行為不公平,卻合乎民法規范,可見民法對該行為已無能為力。因此,國家基于公平、正義的考慮,為了保護消費者作為“弱者一方”的應有權益,通過立法制定一系列強制性經濟法律法規,強令經營者遵守,且不得以合同加以排除,從而起到衡平經營者與消費者利益的目的。
二、行政法調整模式及局限
馬克思為了改變資產階級私有制而引起的剝削制度的非人道性,在《資本論》中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其中一條是由政府按社會需求有計劃的組織生產。于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按這一模式建立起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依靠行政命令組織生產。雖然該體制能集中國力進行建設,開始階段確實顯示了良好的經濟效果,但由于在計劃體制下,計劃主體是國家,企業家無經濟決策權,而國家計劃因少數人認識的局限性與經濟生活的無限復雜性,難以切實可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行政權力包辦經濟領域一切的行為日益表現出不合理性。在我國,國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出現政企不分,企業生產由政府統一計劃,產品實行統購統銷,企業財務由政府統收統支,統負盈虧,企業等同于被動執行政府指令下的機器。無產、供、銷和人、財、物的經濟自主權,實質是否認企業有物質利益權,否認企業主觀能動性,企業的領導由政府任命,對政府負責,而不向企業負責,企業管理沒有良好的監督程序,造成國企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不高。雖有的國企因領導班子得力仍有較好經濟效益,而更多的國企因產銷脫節,產品不能實現價值,終至靠舉債度日。可以說,國有企業的困境反映了依靠行政權力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失敗。
三、經濟法調整對象研究
前述純民法或行政法調整經濟關系已被證明不可取,但完全否認民法與行政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作用也是不可取的。我國學者通過十幾年的探索,已就經濟法作為一獨立的法律部門大體達成共識,但對調整對象卻素有爭議,難以統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類:
縱橫經濟法統一調整論。這種觀點認為經濟法即調整一定范圍內的縱向的經濟關系,即以隸屬為特征的垂直經濟關系,也調整一定性質的橫向經濟關系,即以協作為特征的橫向經濟關系。這種觀點源于前蘇聯的拉普捷夫的“現代經濟法學派”,它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法學界對經濟法的主要看法。計劃體制下萬能政府的觀點是該理論的客觀基礎。事實上,該理論否定了民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或把民法吸收到經濟法中。毫無疑問,經濟法包括縱向的經濟關系,但是否也包括橫向的經濟關系呢?拙見以為,在經濟關系中的橫向經濟關系,民法已能調整的經濟合同關系,應由民法調整,應堅持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減少國家行政權力的縱向干預。
調整協調經濟關系論。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調整在協調經濟運行中發生的經濟關系,也叫經濟協調型關系或協調型經濟關系。該觀點用了比較模糊的詞語“協調”,但沒有回答國家如何協調,難以把握。
我們認為,在確定經濟法調整對象時,既要考慮到經濟法是國家行政權力對經濟關系適當干預的結果,也要充分顧及到企業已存在且日益完備的民商法體系,既要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又要吸收國外的經濟法律制度。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應是國家在市場經濟管理與調控中產生的經濟關系,具體說,是在由國家確立市場主體地位,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和維護市場宏觀調控體系,以及監督市場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經濟關系。它包括:
1、經濟組織法。包括企業法、公司法及外商投資法,在該法律體系中應確定企業的經濟主體地位,賦予其應有的物質利益權,國家對企業進行宏觀調控應依法進行,不能以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為名,剝奪企業的利益,不應再按所有制分別立法,而應把企業統分為私營企業、合伙企業、公司企業,以免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外商投資企業既然已具有中國企業的資格,應與國內其它企業一視同仁(當然目前因我國條件還不成熟,還不能這樣做),不應再享受各種特權,以體現公平。
2、市場行為法。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反壟斷法為主,不應再包括合同法。不正當競爭破壞了公平原則,損害了其它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與市場經濟秩序。政府應加強反不正當競爭的力度,而反不正當競爭法也理應成為經濟法體系中僅次于宏觀調控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法律內容。
3、宏觀調控法。包括財稅法、金融法、環境法、資源法、土地管理法及工業產權法。我們深信宏觀調控必將成為未來經濟法領域中的主流,因為:一是經濟法產生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而宏觀調控作為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也必然顯示出其重要性。財稅法是組織國家財政收入及支出的法律保障;金融乃百業之本,金融法自然也應成為政府對金融關系進行管理的手段;而環境資源歷來應是法學家關注的對象。“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把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資源進行統籌考慮,既保證當展,又不剝奪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需求,且由于工業發展而引起環境問題已日益嚴重,使人們對環保也日益重視。二是宏觀調控法成為經濟法體系之中心,符合法律發展的趨勢。一方面,現代國家因其管理職能的擴大,必然越來越注重組建新的制度與秩序,因而立法中提倡性規范與獎勵規定日益增多已成為較普遍的現象。另一方面,在注重企業權利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政府對企業的管理的直接的、純粹的行政命令式的干預定會日益減少,宏觀調控成為國家管理經濟的主要手段。三是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經濟即法制經濟、交換經濟,它要求市場主體自身享有經濟決策權。但由于市場經濟機制自身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微觀性等局限,于是不得不要求國家權力的界入。但國家的行政權力應如何干預,如何界入?有的學者認為,國家權力應僅保留在宏觀領域,且必須依法、適度進行。國家與個人以及社會各利益諸多矛盾中,法律只站在社會公共利益的立場上進行公正的調節。這也就必然使宏觀調控法在經濟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4、社會保障法。法在對強者、勝利者進行保護的同時,更不應忽視弱者的權益。社會保障法可以保證一個人在年老、殘疾、失業等情況下,仍能生存下去,它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措施,當前,由于企業轉制出現工人下崗、待崗,對工人下崗這一問題解決不好,國企改革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成果,這個法律體系主要包括保險法(主要是社會保險法)、勞動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5、經濟監督與爭議解決法。在經濟活動中,各經濟主體中必然會產生糾紛,如何解決?這是這類法律應該有的主要內容。
四、結論:
社會關系不可能由一個部門法律來調整,一個部門法律也不僅是調整一種社會關系。我認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橫向經濟關系,經濟法則調整國家在組織管理與調控市場經濟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它重點突出國家行政權力的縱向干預。由于經濟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所以不應由行政法來調整;而行政的強力干預,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效率性,在對經濟關系的調節中也應有一席之地,但目前應盡量減少。今后我國經濟立法,當以公平為其價值取向。筆者深信,經濟法的前途必然更加輝煌
.
- 上一篇:市檔案局作風建設年活動方案
- 下一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試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