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5:32:00
導語: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價值取向的定義
“價值”是人們所利用的并表現了對人的需要的關系的物的屬性。(1)它體現了人與物的關系中主觀需要與客觀屬性的辨證統一關系。法律作為人類創造物,又是一種相對獨立的事實和社會現象,當然與價值密切相關。法的價值是在人與法的關系中以法的客觀屬性為基礎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法律規則最本質的意義在于它反映了一個或一些目的。”(2)法律不能獨立于它的價值而存在。當然,由于法律自身對利益調整的狀態具有復雜性,加上法律所滿足的人的需求的多層次性,法律具有一個包含不同的價值觀的復雜而多層次的價值體系。法的價值多表現為正義,效益,自由和秩序的要求。因此,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抑或是執法過程中,都要注意法律的這些價值要求的實現,特別是在立法過程中,立法的價值取向更是決定了立法的初衷。
立法的價值取向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各國在制定法律時希望通過立法所欲達到的目的或追求的社會效果;其二是指當法律所追求的多個價值目標出現矛盾時的最終價值的選擇方向。”(3)
經濟法價值是指經濟法所構建的法律秩序的目標及其調整的法律活動所應當遵循的基本方向和原則,簡而言之就是指經濟法在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時所追求的具體理想目標。(4)確立經濟法價值應該遵循兩點:一是必須反映和體現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的特征,使之與其他部門相比,具有明顯的可區別性;二是其必須體現著經濟法的根本任務或追求,因而應更為抽象和凝練,富有對于具體原則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經濟法的價值包括社會公平、經濟民主、整體經濟效益和經濟安全。淺析如下:
(一)社會公平
法律制度乃是社會理想與社會現實的協調者。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以公共性和公益性為根本特征的經濟管理關系。經濟法目的是為了克服市場失靈帶來的弊端,實現國家由守夜人到福利國家的轉變,它強調公共利益的維護,并以社會為其立足點,為其本位,最終實現社會的公平,促進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正如薩謬爾森所說,“市場是沒有心臟和大腦的,因而不能指望市場自身能夠自覺地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嚴重社會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場來糾正這種不平等(5)
經濟法的社會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僅僅因為他是社會成員之一,就有權不僅享受其他社會成員所提供的個人生活所需,而且有權享受每一個人都想得到而實際上確實對人類福利有益的一切好處和機會。”(6)換句話說,社會公平就是要求同樣的機會降臨于處境相似的所有人身上,而且這種降臨可以被人們利用,實現自己的利益追求。經濟法的社會公平價值不僅要求社會的集中分配要能夠保證使每個人都能夠在經濟的普遍增長與社會日益繁榮中獲得公平的一份,而且要求在保障增加有利者的利益的同時,使最小受惠者也獲得最大利益。既增有余又補不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羅爾斯才指出,“一個社會,無論效益多高,多大,如果它缺乏公平,則我們不會認為它就比效益較差但較公平的社會更理想。”
1、普遍原則下的社會公平——競爭公平和分配形式的公平。即不問每個人背后的東西,只注重他的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地尊重每個人無差別的理性和人格”,賦予他們同等的競爭條件和競爭機會,排除競爭之外的其他力量改變競爭的平衡格局,使對手遭受非競爭損害。因此,應當作到:
(1)、競爭公平包括市場主體法律地位平等以及市場主體競爭機會平等。競爭公平首先是適用法律和規則的一視同仁,即參加市場交易的主體不因其所有制性質的不同,經濟實力的懸殊而被適用不同的法律。其次是保證市場主體競爭的條件相同,在法律創造的取得資金和資源的環境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市場主體競爭機會的平等是以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的平等為前提條件的。
(2)、分配形式的公平,這關系到對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的如何分配的問題。在這里,筆者想要強調的是,這種分配形式的公平并不排除分配結果的公平(這一點筆者將在下文中進行說明)。可以這樣說,在一個統一的分配標準(比如,按勞分配)的基礎上要承認市場經濟中因每個人資質、資金和把握利用商機的能力的不同而出現的所獲取的利益的不同。公平首先是形式意義的公平,因為市場經濟中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使分配結果的公平往往難以實現,如果此時首先強調分配結果的公平則不利于真正意義上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筆者看來,首先強調分配形式(機會)的公平在某種程度上使市場經濟主體懸著的心放了下來,“自己可以盡可能的抓住機會,實現自己的經濟標。”
當然,在社會主義中,我們也不應該坐視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張,這是有悖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的,所以,筆者引進了區別原則下的社會公平——結果分配的公平——“差別待遇。”
2、區別原則下的社會公平——結果分配的公平——“差別待遇”。
差別待遇是對人性本質的關懷,是經濟法在人文領域內的體現。針對分配中實際存在的不平等現象,羅爾斯提出了“補償原則”和“差別原則”。其假設社會成員在起點上的平等以保證事實上的平等差別。也就上說,一方面,為成員提供真正的同等機會,注意那些因為天賦較低和出生于不利地位的人,換句話說,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于偶然因素而造成的利益獲取上的不平衡待遇。另一方面,應該使先天有利者只有在改善不利者的狀況的條件下,即“在幫助不利者之后才能得益”。(7)
差別待遇在經濟法的領域內表現為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領域、特別行為和經濟弱者的具體人格予以傾斜性保護,比如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公平地區經濟發展的公平、貧富差距的縮小等。差別待遇是社會福利的體現,在此,國家可以利用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比如《最低工資保障法》、《稅法》等的制定實現對社會整體公平的衡平。
(二)經濟民主
經濟民主作為經濟法的價值,貫穿于經濟法體系中的各個組成部分,“經濟民主說到底就是經濟自由”,經濟民主“是發生在經濟領域內的民主”,“是相對經濟集中(包括經濟管理的集中和市場上的集中)而言的”。(8)經濟民主在經濟法體系中的體現為國家經濟管理中的經濟民主、經濟自治團體的經濟民主、企業的經濟民主以及市場的經濟民主。(注:筆者在這里不再詳細論述經濟法的經濟民主價值,并不是因為經濟民主不重要,筆者贊同魯籬老師有關經濟民主的分析,讀者可以參考魯籬老師的專論《經濟法的價值新論》載于《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3期,第157-160頁)。
(三)整體經濟效益價值
1、經濟法的“經濟性”
從經濟法的歷史看,經濟法既然為"經濟"之法,則理應體現它的“經濟性”,以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為目標。經濟法的經濟性體現在:1)、目的經濟性,如金則良雄所言,“經濟法從本質上說,是適應經濟(社會)調節要求的法律。”(9)2)、調整對象的經濟性,經濟法作用的對象是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這種社會活動是在特定的范圍內的活動,產生于經濟領域,發展于經濟領域。3)、調整手段的經濟性,這是指國家可以利用稅收等經濟杠桿對國民經濟實行經濟性干預。經濟法的經濟性這一點,以為大多人所承認。下面本文著重討論關于經濟法的整體效益性問題。
2、經濟法的整體效益性
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亞當*斯密認為個人效益的最大化將導致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正如凱恩斯所講,亞當*斯密的理論是建立在完全市場機制前提下的,而實踐中并不存在完全的市場機制。完全市場機制的存在至少要具備6個條件:1)、每個當事人都擁有完全的經濟信息,實現經濟信息的對稱;2)、存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不存在壟斷地位和壟斷市場;3)、規模報酬不變或是遞減;4)、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不存在外部性;5)、交易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計;6)、經濟當事人完全理性,每個人都可以合理地追求利潤最大,實現自身效益的最大化。(10)
但是,由于市場主體的多元化、自主性及市場競爭的趨利性、自發性等因素的存在,個體效益又可能和整體效益發生沖突,上述6個條件的成就也顯得愈加困難。原因淺析如下:
1)、信息不對稱。一些人可能擁有信息,而另外一些人可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擁有信息的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謀取私利,損害公共利益或是不擁有信息人的利益。
2)、經濟人的有限理性。事實上,經濟人的完全理性是不可能存在的,一是因為人們所獲取信息的不對稱,二是人們的理性是主觀的,是有限的理性,這就決定了經濟人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充分的判斷。
3)、機會主義的存在。經濟人的有限理性是產生機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在利己動機的驅使下,往往傾向于機會主義,即借助于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謀取自身利益或是轉嫁自身成本或風險,實現自己的“趨利避害”。
4)、外部性的存在。當事人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往往給他人施加了額外的成本或是收益,這就是外部性的存在,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之分。正的外部性(如路燈的照明)還能給社會帶來福利,但負的外部性(典型的如環境污染)卻經常造成整體效益或福利的扭曲。此時,即使個人利益最大化也不能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5)、資源的稀缺性與人的欲望性之間的矛盾。個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會不惜過度消耗資源,而資源是有限的、稀缺的。恰恰相反,人的欲望卻又是無限的,所以假若每個獨立的個體不顧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那么盡管他們個人之間的效益可能是最大的,但社會整體效益上卻不一定是最大的。
6)、體制依賴的存在。個體對固有體制的依賴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給整體效益的實現帶來阻礙。個體的行為是在一種體制下成就的。如果個體基于自己的判斷,認為這種體制自始至終都是適合自己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那么,即使體制存在的條件發生變化,體制已不在適應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但個體也不會對原有的體制進行改革,甚至阻撓改革。這無疑會影響整體效益的最大化的實現。
因此,經濟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促進和保障市場主體個體效益同整體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經濟法的整體效益價值觀是經濟效益與整體效益的辨證統一,這也是經濟法的內在要求。換句話說,經濟法所追求的社會效益在于它不是一般而言的經濟效益成果最大化,更是宏觀經濟成果、長遠經濟利益以及社會福利、人文和自然環境的、人的自由和自身價值等諸多因素的優化和發展。經濟法應該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社會性影響進行控制和引導,比如使按慣例“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法外空間”做到恰如其分。這種整體效益觀應具備以下的涵義:1)、從空間上看,包括國家、地方、集體和個人利益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聯系。2)、從時間上看,即包括當代社會靜態的社會,又包括未來后代人的社會,因此整體效益即是代內效益的實現又是代際效益的實現。3)、從內容上看,包括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特別是重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總之,整體效益的價值觀同時體現著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四)經濟安全
“經濟法要謀求宏觀意義上的經濟秩序安全,最終達到一種社會安全。經濟安全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本前提,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及基本經濟秩序以及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利益或行為的保障制度程度及其遭受損害的可能性”。(11)比如,經營者權益安全,消費者權益安全,勞動者權益安全,這是微觀經濟安全;宏觀經濟安全包括保障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以及抑制經濟系統中不協調的因素,如通貨膨脹等。
三、結語
筆者認為,經濟法以社會公平、經濟民主、整體經濟效益、經濟安全為其價值追求,但是當多元化的價值目標間發生沖突時,筆者認為應該以社會公平和經濟民主為主導兼顧整體經濟效益和經濟安全。之所以以社會公平和經濟民主為主導,原因就在于這兩個價值是其他價值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而價值目標發生沖突時,理應以社會公平和經濟民主為先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頁
(2)富勒著:《本世紀中葉的美國法律哲學》載于《法律教育雜志》(第6卷),第470頁
(3)趙萬一主編:《商法學》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頁
(4)魯籬:《經濟法價值初論》載于《現代法學》,1994年第4期第61頁
(5)李會明:《非市場失靈理論與中國市場經濟實踐》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8頁
(6)[美]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王獻平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版第85頁
(7)[美]羅爾斯著:《正義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95-96頁。
(8)參見王保樹:《市場經濟與經濟民主》載于《中外法學》,1994年第2期
(9)[日]金則良雄:《經濟法概論》滿達人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頁
(10)參見楊紫火亙主編:《經濟法研究》(第1卷)周林彬《經濟法的經濟根源——兼論經濟法與民商法的界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180頁
(11)單飛躍:《經濟法的法價值范疇研究》載于《現代法學》,2001年第1期第27頁
精品范文
10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