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機制在民族文化關系中的作用

時間:2022-12-17 04:25:31

導語:立法機制在民族文化關系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立法機制在民族文化關系中的作用

(一)扶貧開發工作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認識上存在誤區

近年來,各級政府通過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移民搬遷等方式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迅速脫貧致富,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從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扶貧開發的立足點必須建立在對少數民族文化充分尊重的基礎之上,否則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大多數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傳統的生活方式和世代居住的獨特地域是少數民族維持和延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但在這些地方,文化多樣、風景優美成了貧困落后的代名詞,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地方主管部門領導,將少數民族群眾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視為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不惜以改變當地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作為扶貧、減貧的有效措施,最終墮入了“越扶越貧、越貧越扶”的怪圈,同時也引發了個別少數民族地區對國家救助依賴性增強等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可否認,當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先發展經濟、后保護文化”的錯誤認識。實際工作中,都愿意把投錢、給物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各級“經濟發展優先,其他工作讓路”的錯誤思想。

(二)扶貧開發工作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做法上存在誤區

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于地處偏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滯后,經濟文化發展基礎也相對薄弱,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不能根據自身實際和文化優勢決定自身的發展方式,只能聽從主管部門和投資單位對當地的發展規劃。近年來,在扶貧開發政策的激勵扶持下,一些地方借助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走上了發展民族旅游和特色產業的發展之路,既保護和弘揚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豐富了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又使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過度包裝、任意曲解、商業炒作等現象層出不窮。推倒舊的、翻蓋新的,減掉難懂的,加上好看的……,種種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曲解、破壞等亂象屢見不鮮。極大地破壞了民族傳統文化原有的深層次文化內涵。若要徹底改變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中的這些短視現象,廣泛聽取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意愿,尊重他們的選擇權,建立有效的立法機制將扶貧開發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變博弈為共贏應是今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一項重要議題。

發展經濟與傳承和創新民族優秀文化,是一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多以“意見”、“措施”等形式出現,尚未上升到法律層面。要想改變當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困境,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做支撐。扶貧開發工作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都必須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樣才能徹底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亂象以及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瓶頸。我們應該看到,一項法規的出臺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摸索,這就需要各級黨政機關和相關部門,提高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認識,引導和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確立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意識。“人治不如法治”,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必須從制定法律法規、健全監督機制、培養立法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做好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立法工作。

(三)以文化保護基本需求為出發點,建立少數民族文化立法保護體系

首先,應從國家層面確立扶貧開發工作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主體地位,組織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并頒布《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法》,此項法律法規應以扶貧開發工作為基點,綜合借鑒國內外相關文化保護的成功經驗,在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同時,強制性做好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其次,要確立相關文化保護部門的行政主管地位,明確各省、市文化保護主管部門和扶貧開發主管部門的工作職責,區分各部門相關責任,實行以行政保護和民事保護并重的保護措施和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轉變只顧開發、不顧保護的錯誤思路,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第三,要加大財政立法力度,地方政府用以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專項撥款是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資金的重要來源,必須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財政撥款進行立法,對資金的分配、使用進行規范,明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專項資金在當地年度財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對專項資金的撥付及籌集、使用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監督。

(四)從健全文化保護監督機制入手,優化扶貧開發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法制環境

建立、完善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開發中的監督管理機制。一方面,各級主管部門必須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破壞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行為;另一方面,建設部門必須科學評估建設項目可能給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帶來的不利影響,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避免因建設新項目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受損情況;第三,要建立執法檢查制度,文化保護執法機構應參與各地扶貧開發規劃的研究制定,利用專業知識促進扶貧開發工作的科學實施;少數民族地區政府還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體系,做到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五)夯實文化保護立法基礎,著力培養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立法人才

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應大力推廣多年來逐步形成的“智力扶貧”“文化扶貧”等成功經驗,著力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知識含量,使其認識到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根本上做好扶貧開發工作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培養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立法人才。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大多設有民族學專業,但卻缺少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立法的方向。培養少數民族文化立法的優秀人才,必須先從學科建設入手,在相關高等院校設立少數民族文化立法方向,系統地研究、傳授法學和民族學知識,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立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另外,還可以多種形式定期舉辦法學與民族學交流研討會,交流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立法知識,增強文化保護立法研究的可操作性。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下大力氣建立并完善我國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立法機制,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面對文化保護日益國際化和法制化的必然選擇。在扶貧開發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找到一個結合點,構建有效的立法機制既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又可有效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是相關部門必須深入思考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柴陽李貴紅單位:遼寧省民族宗教問題研究中心沈陽農業大學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