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權與知情權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8 11:00:00

導語:隱私權與知情權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隱私權與知情權探究論文

隨著各國民眾對自由﹑民主﹑人權的呼聲日益高漲,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對于人格真正獨立性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到個人內心世界,其中最典型的當屬眾多國家憲法﹑法律對于隱私權的確認與保護。如果隱私權得不到尊重與充分的保護,個人的人格就難以實現真正獨立從而有所欠缺,這已是法學理論界﹑實務界人士普遍達成的共識。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尤其是信息時代后,人們更渴望體察外界,獲悉更多來自社會的﹑他人的信息,以滿足提高自己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自己的需要。在這種背景下,知情權的出現便成為必然,實際上,它已經為一些有關人權的國際條約如《世界人權宣言》所確認。目前,知情權作為公民最基本的人權之一已獲得世界共識。一個要隱私,一個要知情,隱私權與知情權的行使在現實生活中多有磨擦發生。那么,如何協調這種權利沖突呢?本文就此作了如下思考。

一、隱私權與知情權的內涵界定

(一)隱私權

隱私權的核心內容是“隱私”。在法學領域,隱私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范疇。在美國,一般認為,侵害隱私權的四種情形包括侵入秘密﹑竊用姓名或肖像﹑公開私生活和公開他人的不實形象,因此,個人秘密﹑姓名﹑肖像﹑私生活﹑不實形象等往往也就被認為是隱私;在法國,有人認為,隱私就是私生活,包括個人的那些不屬于公共生活的全部內容;也有人認為,隱私,即私生活,包括個人在私人住宅內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在日本,有學者認為,隱私就是保護免遭他人侵犯的私生活和私事。

在國內,關于隱私的概念,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觀點:(1)隱私是“不愿被竊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2)隱私是“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的安寧的私生活或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開的保密的私人信息”;(3)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4)隱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愿為他人所知曉和干涉的私人生活”。筆者比較同意第三種觀點,即認為隱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個人信息,是有關自然人的一切資料,如身高﹑體重﹑婚戀﹑家庭﹑財產狀況﹑生活經歷﹑個人愛好等。姓名﹑肖像也屬于個人信息。2.個人私事,是自然人進行社會活動的有關情況,如社會交往﹑電報﹑電話往來以及通信等情況。3.個人生活領域,是指自然人個人的私有領域,如其住宅﹑箱柜﹑日記等。

而關于什么是隱私權,現在亦尚無統一的界定。但一般認為隱私權(therighttoprivacy)這一概念起源于美國法學家薩謬爾﹒沃倫(Warren)路易斯﹒布蘭戴斯(Brandeis)合寫的題為《私生活秘密權》的論文中,該論文于1890年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發表,文章提出:“保護個人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產物之原則,是為隱私權”,并指責新聞傳播有時會侵犯了“個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文章認為,上述權利是憲法規定的人所共同享有的自由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養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會認識到它的價值,進而才能珍視它。英國《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隱私權是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是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將人的私生活非法公開的權利要求。我國民法學家彭萬林先生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不愿公開或讓他人知悉個人秘密的權利。張新寶先生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王利明先生則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筆者比較同意王利明先生的觀點。

關于隱私權的內容,我國民法學界普遍認為隱私權主要包括:(1)個人生活安寧權。即權利主體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與公共利益無關或無害的活動,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壞或支配。(2)個人生活情報保密權。個人有權禁止他人竊取﹑披露個人的生活情報資料。(3)個人通訊秘密權。權利主體有權對個人信件﹑電報﹑電話﹑傳真及談論的內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竊取或竊聽。(4)個人隱私利用權。權利主體有權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隱私,以從事各種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如利用自己的經歷創作文學作品。需要指出的是,隱私不得非法利用,違背公共利益和善良風俗,如利用隱私制作淫穢作品,跳脫衣舞等。

關于隱私權的性質和特征,筆者認為隱私權屬精神性人格權,它有以下幾個特征:(1)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產生與存在的依據在于基于人的心態而產生的各種利益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法人和其他組織無精神活動即無心態,因而無隱私權可言。(2)隱私權的內容具有真實性和隱秘性。隱私權作為一種不愿公開私人領域秘密或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其內容必然具有秘密性。同時,其內容均為客觀存在的事實,具有客觀真實性。(3)隱私權是一種支配權,可在一定程度內自我放棄。權利人可在一定范圍內披露自己的隱私,也可允許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介入自己的私人領域。

(二)知情權

知情權(therighttoknow),又稱為“知的權利”﹑“知悉權”或“了解權”。知情權是一種較隱私權提出更晚的權利。一般認為,“知情權”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AP通訊社專務理事肯特﹒庫柏(KentCopper)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講。庫柏在演講中鑒于政府在二戰中實施新聞控制而造成民眾了解的信息失真和政府間的無端猜疑,因而主張用“知情權”這一新型民權取代憲法中的“新聞自由”的規定。于是知情權一詞逐漸從新聞界流傳到法律界,并被寫入憲法和法律。學者多認為,知情權是指一個人有權知道他應當知道的事情的權利,比如公民有權知悉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政府官員的道德品質及財產狀況,有權知道自己的檔案材料等。筆者認為,知情權的主體既可以包括自然人,也可以包括法人及其他組織。因為國家頒布的法律﹑政策不僅與個人息息相關,同時也對作為平等市場主體的法人及其他組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法人及其他組織當然有權知悉了解這些信息;再者,法人及其他組織也有權了解其雇員的個人信息。故筆者認為應將知情權定義為: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和權利。

關于知情權的內容及范圍,學者們分歧較大,主要有三種觀點:1.“五權說”,認為知情權包括:(1)知政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道國家活動,了解國家事務的權利;(2)社會知情權,是指公民有權知道社會所發生的他所感興趣的問題和情況,有權了解社會的發展和變化;(3)信息了解權,是指公民對有關自己的各方面情況的了解權;(4)法人的知情權,指法人在不妨礙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情況下,有權獲得一切對他有用的信息;(5)法定知情權,是指司法機關為偵查案件﹑收集證據而享有的了解案件有關情況的權利。2.“三權說”,即知情權主要包括知政權﹑社會知情權和個人信息知情權。3.“二權說”,即知情權只包括知政權和社會知情權,個人信息不是知情權的內容。對此,基于知情權的功效主要是保護公民或法人及其他組織對公共事務﹑社會事務和屬于私人的信息的知悉或了解的權利,筆者主張知情權的內容及范圍應當包括:(1)知政權,這是指公民或法人及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知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及背景資料,了解國家所頒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權利。(2)社會知情權,這是指公民依法有權知道其所感興趣的各種社會現象﹑商業信息的權利。如公眾對疫情的知情權,股東對公司財務狀況的了解權。(3)個人信息的知情權,即公民有權了解各種涉及本人的有關信息或法人及其他組織有權了解其內部工作人員和即將成為其內部工作人員的人的有關信息的權利。

關于知情權的性質,學理界尚無定論。我國有的學者認為它不是一種民事權利,而是一種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也有學者認為它應屬于公法方面的權利。對于以上觀點,筆者不敢茍同。筆者認為知情權中的知政權為公權利,而社會知情權和個人信息知情權則屬于私權利的范疇。因為,作為一種現代法的理念,知情權的出現,首先與人權及人民主權思想相聯系。但是,從最初的情報知情權被確立為一項法定權利,發展到今天成為一項內容更為豐富繁榮實際享有的權利,它既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權利,由公法體現;也是公民的民事權利,由私法體現。具體而言,即知政權有公權利性質,社會知情權和個人信息知情權則具有私權利屬性。

二、現代社會對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法律保護

(一)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是現代法治國家對公民人身權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保護隱私權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國建立起來的。美國于1970年制定了《公開簽帳帳單法》,1974年制定了《隱私權法》﹑《家庭教育及隱私權法》﹑《財務隱私權法》等。隨后,世界許多國家也相繼開始在立法中保護隱私權。由于各國以法律形式肯定隱私權,使得隱私權的保護立法發展較快,并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7條也作了類似規定,并指出:“刑事審判應該公開進行,但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可以不公開審判。”

相比較而言,我國對隱私權的研究和立法較晚。法律對公民隱私權的規定,散見于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作的司法解釋之中。不難看出,我國隱私權保護存在以下兩大法律弱區:

1、立法保護有所疏漏

從現有立法水平上看,我國法律規范中尚無隱私權概念,也無隱私含義的明確規定。《民法通則》頒布實施后不久,人們認識到了這一疏漏,在立法上進行補救,公民隱私權保護在《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條款,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陸續有所體現。但總的說來,還不夠系統﹑具體和嚴謹。

2、司法保護較為薄弱

立法保護與司法保護是兩個直接聯系﹑密不可分的部分。我國在司法實踐中處理隱私侵權的法律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第1款的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另一個是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由此可見,我國是借助司法解釋并通過名譽權的方式或以維護公序良俗包括公民的隱私權,而對隱私權進行間接保護的。由于大量侵犯隱私權但又未構成名譽權侵權的行為得不到法律制裁,所以間接保護難以達到切實的保護效果和理想的保護目的。

鑒于以上的不足之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建立健全我國隱私權法律保護制度:

3、變法律間接保護為直接保護

針對我國公民隱私權的法律間接保護存在的問題,我國應當變法律間接保護為直接保護,應當在《憲法》﹑《民法》典中確認隱私權為公民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提高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的力度和水平。

建立完備的法律保護制度

我國應形成以《憲法》為龍頭,以《民法》典為基本骨架,以其他法律法規為輔助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

1.吸收借鑒西方國家隱私權法律保護的優秀成果和先進經驗

美國作為隱私權理論的發源地,其法律保護制度較為完備,英﹑法﹑德等國也都有關于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注重吸收借鑒他國隱私權法律保護的優秀成果和先進經驗,來制定適合現代文明社會建設和發展要求的我國隱私權法律保護制度。

(一)知情權的法律保護

“知情權”的概念表達了現代社會的成員對信息資源的一種普遍的利益需求和權利意識,為公民權利建設展示了一個重要且不容回避的認識主題,理應予以法律保護。二戰后,隨著美國1966年的《情報自由法》和1974年《隱私法》的制定,知情權在美國開始成為一項基本權利。由于知情權的意義已為國際社會所認可,因而在一些有關人權的國際條約如《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條約》﹑《國際更正權公約》之中,知情權也得到了確認。

在我國,雖然近半個世紀來,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知情權,但無論是在憲法還是在其他法律中,我們現在尚難找到直接規定知情權的條文。有關知情權的憲法依據,一般是從規定言論出版自由的法律條文中引申出來的,同時我國的其他一些法律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公眾知情權的內容,如行政訴訟法的被告的舉證責任及公開審理;行政處罰法規定的“公開原則”﹑“告知制度”﹑“聽證制度”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等;國務院于2004年度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對疫情的報告與信息制度進行了一系列具體而又嚴格的制度設計,保障了公民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知情權。盡管如此,我國對知情權的法律保護仍不夠完善。公民享有知情權是現代法治社會的標志之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情權又被賦予新的內容,公民不僅需要對事關自己利益的信息和決策知情,更需要在知情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另外,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許多法律法規都將圍繞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作出重大調整。而其中,作為世界貿易組織基本原則之一的透明度原則(Transparency)便要求成員方所實施的與國際貿易有關的法律﹑法規與規章都必須予以公布,以使各國政府及貿易商知悉,即各國政府及貿易商應享有知情權。同時,隨著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步伐的邁進,廠務公開﹑政務公開﹑審務公開已成為必然要求。因此,我國應及早建立健全知情權的法律保護制度。

三、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權利沖突

(一)隱私權與知情權權利沖突的現實表現

隱私權的主旨在于公民有權隱瞞﹑維護自己的私生活秘密并予以法律保護,防止任何人侵犯,而知情權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知的權利,滿足其知的需要。從本質上講,隱私權是限制人們獲得某種信息的權利,而知情權是獲得某些信息的權利。因此,二者間極易發生沖突。概括起來,在現實生活中,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主要分為兩大類:

1.公權范疇內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

這主要指知政權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隱私保護要求的矛盾,以及公民個人信息保密權與行政管理機關的知情權的矛盾。前者如:知情權賦予了普通公民監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而作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他往往又不希望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尤其是那些可能降低其在公眾中的威望甚至使其名譽掃地的信息為公眾所知。這樣,公民隱私權的行使便遇到了阻礙。后者如:行政立法中規定的婚檢制度,在實踐中可能就會因直接觸及相關人群的隱私權而執行不夠順利。

2.私權范疇內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

這主要是指社會知情權與社會公眾人物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以及法人或公民的個人信息知情權與其它公民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例如:公民有權知道社會經濟體育新聞,有權知道其所感興趣的影視體壇明星的新聞,以滿足其精神的需要。然而,作為社會公眾人物的影視體育明星們也享有其作為人應享有的隱私權,如其住宅不受非法侵入,其夫妻生活不受他人干擾或調查等。但現實生活中,許多追星族及新聞媒體的舉措往往打擾明星也需要過的常人的寧靜生活。于是,名人告記者的案件并不鮮見。再如:雇主與雇員之間,雇主常常想多方面了解雇員的個人情況以衡量其品質﹑學識等,而雇員又不愿雇主知道自己的一些私人情況。所以,二者就會發生沖突,甚至對簿公堂。

(二)隱私權與知情權權利沖突的實質

隱私權與知情權往往容易發生沖突,那么這種權利沖突的實質是什么呢?

首先,權利沖突是價值觀的沖突。價值觀是一種主觀認識,每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周圍的環境都有著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包含著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思考﹑判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些理念。由于人類是一個類的存在物,因而在認識上存在著趨同性﹑統一性和同一性,人類才得以交往和相處。但同時,又由于人類是一種由一個一個的個體組合而成的類存在物,是一種以個體方式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在認識上存在著差異性﹑不同性甚至對立性。這種差異在微小和微弱的情況下,尚不足以產生和形成沖突,但當這種差異性達到了一定的和劇烈﹑對立的程度,便會導致沖突的發生。當然,“這種沖突的產生和發生,并不純然是由于認識上的不足,它有時候要附著于客觀的利益的沖突,但有時候則可能僅僅是由于認識上的差異而直接導致沖突的發生。”

第二,權利沖突更是利益的沖突。權利沖突的現象體現的是利益和價值的沖突,權利的構成要素之一是利益,權利的大廈建筑在利益的基石之上。每一種權利都代表著具體的利益。奧斯汀指出:“權利之特質在于給所有者以利益。”每一個法律意義上的人都有在法律限度內追求和獲取自己最大利益的正當權利。由此產生了利益追求的多樣性。知情權不僅體現出個人的生存利益,也體現了公共利益。在現代社會,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政治參與程度的日益提高,知情權的政治權利屬性日益強烈,它所包含的利益已不僅僅是個人的,而是整個社會的,它要求提升社會的透明度和公開性,賦予人們更多了解和參與政治的機會。因此,知情權所涉及的利益有些與權利主體直接相關,更多的則是與權利主體間接相關甚至不相關卻為整個社會所需要。相反,隱私權所體現的主要是個人的利益,隱私的根本屬性是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

四、隱私權與知情權沖突之協調

在法學理論界﹑實務界已逐漸就隱私權與知情權沖突之協調原則達成一致,即在處理隱私權與知情權的關系上,應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適用以下原則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

1.社會政治及公共利益優先原則。個人隱私原則上受法律保護,但如果涉及社會政治利益及公共利益,則要區別對待。例如當公權利范疇內的知情權(知政權)與隱私權沖突時,就應采用此原則,保護知情權,限制隱私權。這是因為權利本位并不等于以個人利益為本位。當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發生沖突時,為了社會公共利益,一些個人權利是可以被限制或否定的。早在提倡個人自由時代的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就提出了個人利益應服從于公共利益。孟德斯鳩說:共和政體要求人們不斷地把公共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也論述了個人利益應服從公共利益的思想。他認為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只不過是社會成員服從自己的理由而已;國家和全體社會成員強迫個別社會成員服從公共利益,只是強迫他服從自己的利益。

2.有限的公眾合理興趣原則。和國家工作人員不同,公眾人物,或稱社會知名人士,不參與公務活動,他們的私人信息一般和公共利益不相關,其隱私范圍有別于國家工作人員的隱私范圍。公眾人物追求或放任自己成為某一領域的偶像或熱點。人們不僅關注公眾人物在其領域內的不凡表現,更是基于天生的好奇心關注他們的某些隱私,如身高﹑體重﹑家庭等。這應該是公眾的一種合乎常理的興趣。由于公眾人物的個人事業一般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他們的私人信息中,有些和他們的事業直接相關,如球星的身高﹑體重﹑年齡等,這部分信息一般不屬于隱私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其余的私人信息,同樣受隱私權保護,不得非法竊取和披露。

3.權利自由支配原則。這一原則尤其適用于公民個人信息保密權與行政管理機關代為行使的公眾知情權發生沖突的情形。行政管理機關的知情權本質上是行政管理機關代表廣大人民實行其公眾知情權。例如婚檢制度的規定,是為了保障配偶雙方對對方身體健康狀況的知情權。但是,公眾的知情權是屬于公眾支配的,行政機關僅僅是提供制度上﹑程序上的保障。因而,行政主體應當注重權利主體的自由權,即權利主體有權利選擇決定如何支配其知情權的行使。

4.權利協調原則。在隱私權與知情權發生一般沖突時,應進行某種適當的協調,通過在較小范圍內公開隱私,以滿足知情權的需要。對于個人信息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多數人認為應采用權利協調原則來解決,即在對隱私權保護的范圍或程序上作出讓步而使個人信息知情權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實現。這兩種權利對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不應該對其中一個過多限制,但只有隱私權作出讓步,才能較好解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讓步是最小限度的,隱私權人的隱私只限于知情權人知曉,知情權人不得對該隱私加以擴散和傳播。

5.人格尊嚴原則。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揭露,涉及某些人的隱私時,不得以傷害其人格尊嚴為目的。低級下流的公眾興趣是不應該得到滿足的。新聞記者在從事新聞報道時,必要時例如通過報道案件進行道德法制教育的,可以涉及某些人的隱私,但不能傷害當事人的人格尊嚴。以防止類似1997年“史可訴諾貝廣告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侵害名譽權”案件的重演。

如前所述,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適用相應的原則去協調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但原則畢竟是原則,它不夠具體化﹑系統化,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需要法律進行全面的可操作性強的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