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概念民法思考
時間:2022-02-14 04:33:00
導語:有效概念民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表見是無權的一種特殊情況,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保護交易安全、秩序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本文從表見的起源、概念和特征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制度表見有效
世界各國采納表見制度的根本原因都是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這種無權產生的風險在法律上應當如何分配?民法更應注重維護本人的財產利益還是保護交易的安全?這兩種利益發生的沖突在法律演進的過程中讓民法面臨艱難的反復抉擇。從效益上來說,如果注重保護本人的財產利益,第三人在從事任何法律行為時都必須詳細了解真正權利人的意思,確定權利的外觀與實質完全吻合后才能從事交易。如果窮盡了注意義務后仍然不能了解本人真正的意思,第三人就要承擔風險。這就要求第三人在任何情形下必須詳盡考察權利人真正意思,不僅耗費成本,而且在客觀上很難做到。因為授予權畢竟是本人與人之間的內部關系。因此民法最終從降低交易成本上做出了選擇:即只要第三人對無權人的有權本人行為外在特征上形成了合理的信賴,即使實際情況相反,也應保護這種出于信賴而形成的利益。
一、表見的概念
在現代民法上,首次規定表見制度的是《德國民法典》。該法雖然并未采用“表見”這一概念,但在第170條至173條之規定中已經包括了被德國民法學上認為是“表見”的內容。此后的《瑞士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等也都相應設立了該類規定,其中尤以《日本民法典》的規定最為完善。雖然英美法上沒有抽象法律行為的概念,但英美法學者與大陸法系的德國學者在強調以權的客觀性和對內部關系的獨立性來說明權限的問題上看法是超乎尋常的相似的。因此,英美法才生成了與大陸法表見制非常類似的“不容否認的說”。不容否認的說的主要特征是本人通過他的言行表明人已獲得他的授權,即表面授權(apparentauthority)。表面授權是產生權的原因之一,“假象的或表見的”通常發生在公認的貿易慣例和商業習慣中。而當人顯示他有權時,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正常現象,則本人應對人簽訂的合同負法律責任,不能免除本人履行由人簽訂的該項合同的義務。可見,表面授權在普通法上作為一種產生權的當然的法律事實而存在,這一點上又與大陸法系的表見屬于無權的范疇表現出顯著的區別。但是僅憑人的陳述而無本人的行為加以支持,不足以構成本人授權。因此,可以認為,不容否認的言行便是不容否認的說的理論基礎。不容否認說的重要后果是打斷了委任和之間的聯系,意味著本人可能要對抽象的行為承擔責任,即使他從未向為他工作的人發出委任狀。但無論如何,不容否認的說同大陸法之表見制度在作用上是接近的。或者說,表見是更狹義范圍內的“不容否認”,其差別僅在于側重點不同:前者強調善意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某些表面現象)相信行為人具備權;后者則強調本人對這種行為的后果無條件地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實際的結果是一樣的,只要本人提供“前提條件”(明示或者暗示),而且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此事而蒙受了損失時,即產生不容否認或表見的。兩大法系關于表見的對比在后文中還有詳細內容,再次無須贅述。
二、表見的特征
從表見的定義不難看出表見的定義涉及到兩個方面:表見的成立和效力。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表見的前提是無權人從事了無權行為。
在無權這一點上,表見與狹義的無權是完全一致的,即表見主要是因為無權行為而產生的。表見仍然屬于廣義上的無權。它是指行為人沒有權、超越權或者權終止后所從事的無權行為。
(二)行為人的行為對相對人而言具有有權的全部要件。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可知,有效成立的條件為,人必須具有權。有權的人所具有的權是真實的、有效的;無權之人的權是不真實的、無效的。
表見制度在法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個相對古老的題目,初選它時僅憑一時興趣。積累資料時方知中外學者已經把它反復考量,反復論證。本人學識粗淺,只能慚愧將拙作呈于老師們面前。如果可以暫且拋開表見保護交易安全、秩序和善意第三人的立法目的,本意為本人思想意志和行為的延伸。無權是諸原因下的錯誤。如果錯誤的過失僅發生在人和第三人之間與本人毫無關系,那么作者認為該行為不構成表見,僅有可能會產生狹義無權或其他的情形;如若這種錯誤的發生與本人的行為有關,本人就因這個導致錯誤發生的先行行為而具備可責性。有因即有果,有過則有責,這是天經地義的真理。所謂的“單一要件”與“雙重要件”爭論的焦點也就在于是不計一切代價地保護第三人利益還是在保護第三人利益的同時兼顧本人利益的折衷?民法強調公正,而公正卻長著普洛秀斯的臉孔,無論它以哪一張臉孔示人,都是公正的化身。也就是說,對公正的追求不拘泥于形式,對第三人或本人的利益沖突何必非常刻意、絕對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和犧牲?
毫無疑問雙重要件說也是為了保護第三人利益,因為即便本人行為有欠周全之處,畢竟無權人也虛構或扭曲了本人的真實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承擔表見責任對本人來說也不可不謂之為倒霉,只不過由于本人有過失在先,因此本人和相對人在這個前提下的結果相互都尚能接受,可以說盡可能實現了本人利益與第三人利益的折衷和平衡。
參考文獻:
[1]佟柔.中國民法學•民法總則[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
[2](英)阿蒂亞.合同法概論[M].法律出版社,1982.
[3]約翰•懷亞特等.美國商法中的[J].魏振贏譯.中外法學,1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