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人文精神及市場經濟構建透析

時間:2022-05-27 02:58:00

導語:民法人文精神及市場經濟構建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法人文精神及市場經濟構建透析

一、人文精神的含義及內容

(一)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人文精神發軔于文藝復興時代,基點源于對神學和宗教的反抗,其重心在于關心人的需要,弘揚人的理性。人文精神者站在塵世去追求精神,反對宗教用天國生活來限制和壓抑塵世生活。人文精神的內蘊應是多層次多角度的。首先體現為人性關懷。人類有追求幸福生活和人格尊嚴的權利,這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的體現,這種對人之為人的價值追求,其提倡的乃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相互包容,關懷的重點在于對現實生活中的人本身的全面價值的體現。其次是對真理理性思考。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執著于對真理的追求,這是廣義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再次,是超越性,人類對生活生存意義的不斷追問和尋覓是其重要含義。

(二)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

1.“人本觀念。”人的存在是衡量社會選擇的標尺。從“君本位”到“人本位”可謂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一個巨大拐點,是一種質的飛躍。縱觀洛克的學說體系,不難看出,“人本位”就是其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第一個重大發現。科學為人文研究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則告知科學要以恩澤人類為圭臬。

2.“個人本位到社會本位。”也就是認可和尊重個人的思維理念,其是以“君本位”為靶標的。古今中外的君主無不是以“天下”“國家”為名,行專制之實。“個人觀念”的反面即是專制。“個人觀念”是以保護個人權利為目的,有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主義的傾向和行為。在這個語境下,個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政府的權力是后天產生的人民授予的,假如人民認為必要,有權隨時收回賦予政府的權力。“個人觀念”就是民本思想,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能否得到合法合理的保護是衡量包括組織、社會,乃至政府一切行為的標尺。

3.“自由觀念。”政府的合法性的基礎在于選民的認可和承認,其宗旨或者說歸宿是保護個人的自由。當政府無力保護人民自由的社會,人民有權用腳投票。在人的權利體系中,自由是最為寶貴的。而只有民主的政府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是保護人民自由的政府。雖然服從法律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但“對于法律的缺點或優點,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全社會的福利”。[1]58治理社會靠的是人民能夠與政府之間相互制約的制度,這種制度仰賴于人類的理性。而人類的理性創造了規則,創造了法律,一切規則以保護人的自由為標尺,這是現代法制和法治的基本理念,規則的作用在于保護人的自由。規則意識應該也必須成為現代文明國家國民的基本素質。但“如果把自由理解成絕對排除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系的一種完全的獨立,這種自由就會成為完全放任自流的狀態。真正的自由主義,絕非恣意妄為,無法無天。

二、民法人文精神市場經濟的碰撞

(一)何為民法的人文精神

民法精神是民法文明內在、深層的精髓與內核,是民法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是民法的最高原則。個人本位是市民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在民法上的具體寫照。正因為個人本位思想的支撐,民法才因其私人性、個人性,被喻為“權利法”;市民據此擁有了和強大的國家相對抗的力量,得以追求個人財富、享受個人自由。而意思自治則是民法精神的另一個層面。民法抑或私法的實現過程正是人文精神逐步實現和矯正發展的過程。

1.私權神圣。私權神圣也就是(1)民事權利是自然和當然的權利;(2)民事權利系統是開放的;(3)私權神圣的重點在于人格權神圣和所有權神圣。[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3]追求利益可謂是人類的一種本性,將這種利益給予法律的確認就是權利。民法就是要為人們確定締結市民社會財產關系與人身權利的權利預期,通過對權利的設置與保護而達到維護市民社會關系的順暢與有序的目的。所以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以權利為出發點和歸宿。可以說,民法對權利的肯定,凝結了民法對于個人價值的高揚,對于市場制度的信念,同時也隱含了對與權力、特權的冷靜界定與警惕的意蘊。如前文所述,人文精神最關心的也就是個人觀念與自由觀念,所以,權利意識,權利概念成為民法的核心概念,這也是民法之所以呈現為一個龐大的權利體系的原因所在。這也就是先哲的“權利本位”意識的體現。

2.私法自治。私法自治指的是“各個主體根據他的意志自主形成的法律關系的原則”。[4]在現代民法體系中,私法自治已然是無可撼動的準則和基礎。這一理念保障和支持個人依照自己的本意參與市場交易,使得當事人在交易中能夠形成合理預期,尊重每個人的自由選擇,這一點在契約法中尤顯突出。但“一旦當‘私法自治’原則的行使使社會正義遭受嚴重損害時,國家就必須經常有規則地干預。保護經濟上的弱者的任務對法律來說不斷增加”[5]。20世紀,理論界將社會控制理論引入民法體系,這是對于私法自治的約束和矯正。當然,現代民法強調的是社會控制下的自律與他律有機統一的私法自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性的認識當是更多注意傳統的私法自治與我國民法上的自愿原則的共性的法律底蘊,而不應該執拗于二者在歷史上存在的法學觀念或語言上的些許差異,這有益于我國民法及民法文化的成熟和進步。

(二)市場經濟與人文精神的契合

市場經濟的準則是等價交換,是對市場參與者之間平等協商達成的意志的尊重,提倡的是對私法的維護。市場將個人、組織與社會有機聯系成為一體,組成這一機體的每個細胞都要求的是公平、權利和自由。任何的高壓或專權,都失去了可行的基礎,除了民主別無選擇,沒有市場化就不可能有民主化,市場化的運作達成了私法自治和民主的實現,每個主體的意思得以表達。市場經濟同時也是權利經濟。市場經濟的參與者不計其數,“私權”之間必須讓渡自己一部分權利構成公共權力,這是出于個體生存的必要,市場經濟要求對參與者的行為做出嚴格的規范,從國家的法律法規到每個組織的管理制度都要細致勾勒。市場經濟更是法治經濟,它尊重個人獨立及個人的尊嚴、平等自由、權利本位等人文精神,市場經濟內在的要求抑或動力是人開始積極并自覺地通過“物”來表示自己的存在和實現自身價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實質上是把在市場上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個人從命令、計劃和領導意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實現了對私權的尊重,民法用系統的制度體系對此加以確認,使其成為經濟運行的自主的主體———實現私權自治。當人與人的關系“物化”以后,商品所有人無論在人格及實現個人價值層面,都是平等的主體。人的尊嚴得以實現。現代民事立法應該完整的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是自私和褊狹,而是使每個人的自由得以充分的保障,是一種協調和相互的尊重、和諧的共生關系。但在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中,人性的弱點也被引發。所以,領悟人文精神核心的立法者應該將人文關懷滲透到立法中,將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