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角度看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保護
時間:2022-03-31 02:59:33
導語:民法角度看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數據的特點是對海量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存儲,以讓網絡信息實現實時共享。然而信息傳輸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挑戰,如何從法律角度有效遏制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問題成了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本文介紹了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概念及認定標準,對當前相關的民法規則進行簡單描述,并為強化法律法規對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現象的規制提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個人信息;網絡侵權;民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大數據作為當前發展勢頭較猛的一項信息處理技術,近年來在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中具有廣泛的應用。然而在享受高效率信息管理的同時,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問題也時時困擾著企事業單位的相關管理者。此時研究如何加強對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民法規制對當前各領域的發展較具現實意義。
一、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概念和認定
(一)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概念。個人信息網絡侵權是指對個人直接信息、間接信息的支配、處理和以其獲利的權利的侵犯,應當承擔對應的民事責任。通常個人信息可分為與個人利益直接相關的信息,比如姓名、肖像和生日等外顯性的信息,和與個人間接關聯的信息內容,如個人經濟狀況、愛好、傾向、購物選擇等[1]。個人信息權利包括個人對以上內容的處理權、支配權和從中換取利益的權利,而網絡數據共享卻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淡化了個人信息的相關權利,使為一己之私而對其他個體進行信息侵權的行為得以在網絡環境實現。相關法律在網絡信息安全方面仍存在不足,在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領域尤為欠缺,導致當前許多應用軟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個人間接信息的獲取現象,長此以往必然會為各領域、機構的工作帶來隱患。(二)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認定。對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認定是對其救濟的基礎,唯有對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展開清晰、確切的認定,對于被侵權者才能開展明確的救濟方式和確定其救濟程度。而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認定需要首先清楚個人信息侵犯的各個要素、認定中的歸責原則與個人信息受到網絡侵權的具體體現,使個人信息網絡侵權損害被證明為事實,整個侵權事件才能得到認定[2]。個人信息網絡侵犯主體可分為公共組織機構和非公共組織機構兩種。與其他個人信息的持有者相比,公共組織機構會在個人信息處理中對個體信息安全造成更為普遍的傷害,比如人們到醫院檢查身體、看病常常會在病歷本中看到與疾病本身缺乏關聯的信息填寫內容,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患者信息的過度收集,如醫療單位不對這些非必要填寫信息進行規范化處理,則患者或可成為個人信息侵權主體。而非公共組織機構多出于商業盈利目的而對員工或用戶(消費者)進行間接信息挖掘和搜集,通常這類組織機構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用戶的經濟狀況、消費習慣等信息,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商品在設計上和使用上的競爭性,常常為用戶帶來較大生活困擾。
二、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民法規制概述
個人信息網絡侵犯的民法規制主要是借助政府立法路徑在法律上明確保護個人信息的各項原則和具體的法律規定,以為相應的救濟措施開展奠定基礎。然而縱觀世界各種相關法規的設立,在發揮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具有不同的欠缺,最主要表現為法規的設立雖對網絡安全的保護具有全面的監督和保護作用,但總體仍存在滯后性,廣泛推廣應用將會為企業經營帶來一定束縛。我國還沒有為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問題制定專門的法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內容也分散在各種法律中。刑法對相關制度的設計已然先行一步,說明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也會緊隨其后逐漸得到健全與完善?!缎谭ㄐ拚浮罚ㄆ撸┑谄邨l對國家機關、金融、電信、教育、醫療等單位非法收買、提供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做出明確規定,并對情節嚴重者提出追究刑事責任;《民法通則》中的第一百條和一百零一條也可找到相關法律淵源,然而由于立法時間等問題,《民法通則》并沒有對個人信息的內容加以明確的界定。
三、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民法完善對策
(一)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當前我國的個人信息網絡侵權民法規制還處于起步狀態,相較早早進入到網絡侵權保護環節的歐美國家略顯落后,但基于大數據時代對人們工作、生活的推動,制定專項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也應盡快提上日程。從一些國外的立法經驗來看,許多國家和地區將個人信息作為個人隱私的一部分來展開維護,雖然符合很多西方國家一貫的思維,然而事實上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既不是從屬關系也不能夠重疊,因而我國在制定相關法規時要注意對二者的區分,將個人信息權確立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權利,避免與個人隱私權混為一談。不過盡管如此,國外經驗仍對我國相關法規的制定具有積極促進的一面。由于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上的重視起步較晚,包括很多被侵權的受害者也缺乏維權意識,因此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多向西方國家吸取經驗,通過明確個人信息的內涵確保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規建立得更加完善。(二)完善以隱私權保護為中心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進入新時代,我國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而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日益提高,其對自身信息安全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在此時機之下,有關人員也應對我國關于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民法規制加以完善,通過健全各項實際制度與程序,對應當前的現實需求出臺對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問題具有針對性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并以此來推動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順暢發展。當然,個人信息網絡侵權民法規制的完善還需要其他技術手段的支持。首先,法規制定者要通過各種渠道對網絡社會的特點展開分析,使法規在網絡環境中更能突出其規范性;其次,要做好平臺的相關宣傳,以讓網絡中的人們能夠提升對自身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最后,要建立同步的評估體系,對法規的群眾認可度加以進一步的掌握,以為法規的實用性調整奠定基礎。(三)健全救濟制度。對個人信息侵權的救濟就是通過相應的侵權法規對受害者進行彌補,以幫助受害者恢復到未受侵權前的狀態,其體現方式是承擔起侵權責任,并根據責任補償標準對受害一方進行損害賠償方式的救濟和非損害賠償方式的救濟[3]。非損害賠償方式雖然在以往可以通過道歉等形式對人格受到侵犯的受害人進行有效地彌補,但網絡侵犯行為具有傳播快、反復持續等特點,對受害人造成的影響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新的救濟制度中應包含除道歉以外的受害者的信息刪除權利,使受害者有權要求侵害一方在網絡平臺上做出具體的行為,如刪除受害者信息等。損害賠償方式的救濟相對直接,是以受害者生理或心理受到傷害所對應的金錢價值為補償救濟內容的一種救濟形式。我國侵權責任體系中損害賠償方式主要包括人身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和財產損害賠償,但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卻難以評估出其具體對應價值,這一點還需要有關人員予以完善和健全。(四)明確個人信息網絡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當前我國對個人信息網絡侵權行為所采取的無過錯責任歸責或過錯責任歸責顯然是忽略責任主體且不利于保護網絡個人信息的,對此,相關人員應將二者合并互補,以讓網絡信息主體、平臺和用戶之間的利益達到平衡。其次是對網絡個人信息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具體設置。由于網絡信息侵權主體較難確定,證據搜集過程又比較復雜,故其責任承擔方式也要有所調整和轉變。其一,對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不論侵權主體有無形成過錯,只要侵權行為屬實就要立即停止侵害并排除當前存在的一切危險;其二,侵權方對已造成的傷害事實進行道歉,以彌補受害者的名譽損失,并防止其損失進一步擴大;其三,侵權方明確針對損害負有責任的情況要進行必要的財產與精神賠償,賠償數額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中有明確標注。此外,《網絡安全法》也對侵權主體的賠償金額做了“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說明,這一參考也較具威懾作用。
總之,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相關民法規制對公眾信息安全具有積極影響,有關人員應正視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在當前企事業單位中的問題,并直面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健全圍繞隱私權保護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具體責任細化到個人頭上,注意對救濟制度的完善,以為人們日常的信息生活、工作帶來更加安全的環境。相信在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下,大數據技術會為各行各業帶來更加安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名怡.個人信息的侵權法保護[J].法學研究,2018,237(04):83-102.
[2]楊帆.試論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民法規制[J].法制博覽,2018(07):223.
[3]薛楊.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民法保護分析[J].法制博覽,2020(012):127-128.
作者:李文明 單位:南部縣中醫醫院
- 上一篇:無權人對第三人的責任分析
- 下一篇:高職院校法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