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與住宅權利保障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7 03:38:00
導語:憲法與住宅權利保障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住宅權是一項基本人權,這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我國解放后的數部憲法都對居住或住宅問題作了相關規定。現行憲法關于住宅權利保障的規定包括:國家人權保障職責、公民住宅權利和住宅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原則。但是,我國憲法》關于住宅權利的規定并不完善,有待進一步改進。
一、住宅權與住宅法
住宅權是全體社會成員取得住宅和逐步改善住宅的一項基本人權。。中國古代“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盡歡顏”的悲憫天下之情懷是人們對住宅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真實寫照。在近代的西方國家,人們逐漸從人的權利的角度詮釋住宅問題,并在法律上承認了每個人都有獲得住宅的權利,表明了歷史的一種巨大進步。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從滿足人們的最低住宅需求發展到對住宅質量、住宅環境等方面的追求的全面保障,住宅權漸漸成為人們享受更適宜生活的重要體現。
住宅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住宅權作為基本人權的基本依據有: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第1項明確規定:“人人享有為維持他本人以及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必需的生活水平,包括食物、衣著、住宅、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且于遭受失業、患病、殘疾、寡居、衰老或其他不可抗拒之環境時,有享受保障之權利。”1997年lO月,我國政府簽署參加《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第l1條第l項規定:“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享有為其本人和家庭獲得相當的生活水準,包括足夠的食物、衣著、和住房,并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各締約國將采取適當的步驟保證實現這一權利,并承認為此而實現基于自愿同意的國際合作的重要性。”這一措辭直接引自《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之規定。
從法的淵源。的角度講,保障住宅權利的法律都可以稱為住宅法。在現階段的中國,如何保障住宅權在我國得以普遍地實現,如何建立相應的制度,以便為政府組織實施積極的住宅扶助行為,為居民知悉和求諸提供必要的規范,這是我國是否走向文明發達之路的象征。。我國住宅法的淵源主要體現在各國家機關根據其權限范圍所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之中。其特點表現為:
其一,主要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構成。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一切制定法的根本效力淵源,因此其在住宅法的淵源體系中必然居于核心地位。我國解放后的數部憲法都對居住或住宅問題作了相關規定,住宅權作為人權的觀念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其二,住宅法律規范制定機關和規范性文件具有多樣性。由于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同時由于住宅問題在性質上的綜合性,所以我國住宅法往往由多個性質、多個層次的有權機關制定。表現在:同一立法機關往往分別制定適用于不同區域的法律規范;同一制度內容往往有不同的立法機關分別作出規定:同一區域往往適用著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等。
其三,我國住宅法在淵源上具有極不完善的特點。表現在:法律規范的效力等級較低,我國尚未制定效力較高的統一的住宅法:立法數量眾多,體系化程度不高,相互沖突現象比較多;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強,實用性不夠:還有一些空白領域亟待填補,還有一些立法內容己不適用住宅保障的需要,有待修訂完善。
二、我國《憲法》對住宅權利的保障
(一)國家人權保障職責
住宅權是基本人權,這已經得到包括許多國際條約在內的廣泛認可。《憲法》第33條第三款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按照該規定,尊重和保障包括住宅權在內的人權是國家的職責,這一規定為國家保障住宅權利立法奠定了憲法基礎。
《憲法》第4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主要是適宜居住的住宅,該規定為國家履行建設住宅以供“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職責提供了憲法依據。
《憲法》第44條規定:“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第4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規定了國家對特定人員的保障義務和職責,這些特定人員包括:退休人員、年老人員、疾病人員、喪失勞動能力人員、殘疾軍人、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人員等。這些人員基本上是社會經濟能力較低的群體,依靠自身能力難以滿足包括住宅在內的生活需求,需要得到國家和社會的特殊的照顧,憲法規定國家有責任對上述人員包括住宅在內的“生活”進行“保障”和“救濟。我國正在大規模推行的廉租住宅制度,廉租住宅的保障對象主要是上述特定人員;我國還通過建設養老院、福利院、救助機構等為上述特定人員提供住宅保障。這些做法正是憲法規定的具體體現。
(二)公民住宅權利
我國現行憲法中關于公民權利問題的規定,構成了我國全部人權立法的法律基礎,《憲法》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需要注意的是:該規定中的“住宅”并非是僅僅作為財產權客體的住宅,它是規定在《憲法》“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作為人權的客體而提出的。根據這一規定,我們認為:公民基于住宅而享有的人權就是住宅權,這種住宅權受到憲法的保障而不受非法侵犯。所以,該規定是作為公民的全體社會成員享有住宅權并且不受任意侵犯的的憲法依據。
(三)住宅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原則
《憲法》第8條規定:“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城鎮中的手工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國家保護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作為住宅法的淵源,該規定的核心內容是:合作經濟是集體所有制經濟,國家保護、鼓勵、指導和幫助合作集體經濟的發展。這一規定是住宅互助障制度的憲法依據,一方面,它規定了住宅合作社的性質,即:住宅合作社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它較為詳細地列舉了國家對住宅合作社的基本政策和原則,即:國家保護、鼓勵、指導和幫助住宅合作社的發展。所以,這些規定為我國進一步發展和規范住宅互助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
《憲法》第l3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該規范規定的是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它作為住宅法的淵源,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住宅私有財產權的規定說明:國家保護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住宅財產權,這有利于激發人們創造財富、追求財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自力實現“住有所居”和不斷改善住宅條件的權利,這正是住宅自力保障制度的核心,即:通過保護住宅財產權的取得和享有來保障住宅權的實現;二是對住宅的繼承權的規定是住宅家庭保障制度的憲法依據,家庭成員有權基于繼承權取得住宅財產,從而保障繼承人的住宅權利。
《憲法》第l4條規定:“國家合理安排積累和消費,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1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該規定作為住宅法的淵源,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國家有責任逐步改善全體社會成員的包括住宅條件在內的物質生活,這是國家對全體社會成員的住宅保障義務和責任的體現;二是國家應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住宅社會保障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三是住宅的改善和住宅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應該建立在發展生產、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礎之上,既要讓廣大社會成員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也要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不能滯后,也不能超前,這是我國住宅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所以,這些規定不但確定了國家的住宅保障責任,包括不斷改善全體社會成員的住宅條件和建立健全針對特定群體的住宅社會保障制度,而且還明確了履行改善住宅條件和建立健全住宅社會保障制度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它對我國當前正努力進行的住宅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憲法》第l5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憲法》這一規定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只有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也必將促進我國住宅產業的迅速發展。住宅產業的發展,將會促進建設更多更適宜的住宅以滿足人們的住宅需求,特別是不斷改善住宅條件的需求。另一方面,本著協調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之間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的原則,針對住宅產業發展中過于追求經濟利益而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的住宅保障的問題,我們應該通過加強相關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從而促進住宅產業的健康發展,滿足人們的住宅需求。所以,上述憲法規定是我國發展和規范住宅產業、建立住宅自力保障制度的依據。
三、我國《憲法》在住宅權利保障上的不足與完善
我國有關住宅保障的憲法性規定也有不足之處,表現在:有關社會成員的住宅權僅僅是從“防守”的角度進行規定的,是“消極權利”的住宅權,而沒有從更積極的角度進行規定。
在各國憲法傳統上,住宅權規范往往從兩個方面定:一是社會成員居住的自由和權利:二是社會成員的住宅不受侵犯的權利。兩者一“攻”一“防”,共同構成完整的住宅權這一人權。德國1919年的《德意志憲法》率先在憲法中規定了居住自由權,該憲法第¨l條規定:“一切德國人民,在聯邦內享居住和遷徙自由之權,無論何人,得隨意居留或居住于聯邦內各地,并有取得不動產及自由營生之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居住自由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尊重,開始成為國際人權法的重要內容。《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歧視公約》等國際條約都規定了居住的自由和權利。
居住自由作為基本人權,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在執政之初都是公開承認并予以法律保障的。0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后,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歷史文獻第5條規定人民有“居住、遷徙”的自由權。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0條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但是,1975年《憲法》將公民的居住自由從憲法條文中予以取消,1978年《憲法》以及被稱之為建國以來最好的1982年憲法都沒有恢復居住自由的規定。改革開放以來對現行憲法的先后四次修正也都沒有恢復和重新確立公民的居住和遷徙自由權。所以,有關住宅權的憲法規定有待進一步改進。
- 上一篇:越南共產黨在思想政治建設探索的研究論文
- 下一篇:小學教師崗前培訓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