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責任制度的改善

時間:2022-11-13 05:38:18

導語:憲法責任制度的改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憲法責任制度的改善

本文作者:闞晶工作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我國建立了包括憲法責任制度在內的憲政制度,憲法責任制度的實質就是追究違憲者的責任,憲法責任制度的確立,從此就有了權力受約束的歷史,它是人類政治發(fā)展史上的革命,是人類政治的進步,是政治文明的體現。

一、憲法責任的概況

(一)憲法責任的概念憲法責任是法律責任的一種形式,分析憲法責任應從分析法律責任入手。我國法理學界對“法律責任”的認識一般是與“法律義務”、“法律能力”聯系起來的。如李步云先生主編的《法理學》就強調了法律責任的以下幾項原則,包括:無義務則無責任原則,無能力則無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等。憲法責任應該是主體在憲法關系(憲法法律關系)中,沒有履行義務或不當履行義務而引起的,憲法義務是主體承擔憲法責任的前提。由此可見,憲法責任則是憲法關系主體不履行憲法義務或不當履行憲法義務所應承擔的否定性后果從確立“憲法責任”的正當性來看,“憲法責任”是一種“違憲”后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的“應然性”。它是以“違憲”為邏輯前提的,并且又是與一定的法律后果相聯系。

(二)憲法責任的性質憲法與其它部門法相比具有明顯的政治性,憲法的兩重性決定了憲法責任的兩重性。一方面,憲法責任是法律責任。另一方面,憲法責任與其它部門法律責任相比,具有明顯的政治性。這可以從憲法責任的形式及憲法責任的追究方式等方面得到體現。首先,憲法權力主體是否要承擔憲法責任與特定的政治情勢、政治需要有密切關系,因而具有不確定性。憲法責任的前提是憲法義務,憲法所調整的主要是一國的政治關系,因而,憲法義務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其次,憲法責任的實現具有優(yōu)越性。特定的憲法關系主體,在特定的情況下,有可能既是憲法責任主體,又是普通法律責任的主體,當兩種責任都要承擔時,就要優(yōu)先追究憲法責任。憲法責任的主體是公共權力(憲法權力)的行使者,相對于憲法權利而言,更有可能逃避法律責任,根本原因在于憲法權力主體手中的權力,因此要真正追究行使憲法權力者的一切法律責任,就首先必須剝奪其手中擁有的憲法權力即讓憲法權力行使者先承擔憲法責任,從而不至于因為憲法權力主體手中的權力的影響而逃避普通法律責任。再次,追究憲法責任的主體和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普通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是由專門機關即司法機關來進行,而司法機關的活動并不是民主原則,其民主性體現在憲法和法律本身的民主性。但是,憲法責任的追究必須符合民主的基本原則。由于憲法責任的政治性特質,對憲法責任的追究機關包括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某些特設機關,在個別國家還包括總統。由于這些機關的職權范圍、活動方式不一,所以對違憲行為進行制裁時,其適用程序也各有不同。

(三)憲法責任的主體憲法關系主體與違憲主體具有同一性。即凡是憲法關系主體都有可能違憲;但違憲主體并非都要承擔憲法責任。即違憲主體和憲法責任主體不具有同一性,這是分析憲法責任的關鍵。第一,國家(政府)。盡管在憲法關系中,公民與國家(政府)是最基本的憲法關系主體、并且都有可能違憲,但憲法不是用來制裁公民的,而是用來防范、約束和規(guī)范政府的,政府是憲法義務的真正承擔者,是憲法責任主體。第二,承擔社會管理、調控職能的社會組織。國家(政府)是憲法約束的對象,是憲法責任的主體,但并非說政府是憲法責任的唯一承擔者。在現代社會,除了傳統的、強大的國家權力,還存在著各種形式的、代表國家承擔著一定的社會管理、調控職能的社會組織,它們因其組織化的權力對其成員或其他公民具有強制性,面對這些權力,個體的抵御能力處于絕對的劣勢。因此,這些組織完全有可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成為違憲主體,為此就必須承擔憲法上的否定性后果,成為憲法責任主體。第三,特定個人。這里的特定個人應限定為:依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產生的、行使憲法權力的個人。這些人基于職務的原因,擁有巨大的權力資源,完全可以利用此資源侵犯公民的權利,破壞憲政秩序,構成違憲并成為憲法追究的對象,因而成為憲法責任的主體。例如國家領導人,舉凡世界各國的憲法規(guī)范,幾乎都規(guī)定了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憲法責任。

二、我國憲法責任制度的缺陷

20多年來,中國現行憲法在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確保法治的統一、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須看到,現實生活中不同程度的違憲現象大量存在,中國的憲法責任制度還存在諸多不完備之處,有待于進一步法律化、專業(yè)化。

(一)制度體系的設計過于粗糙,缺乏完善的憲法責任追究程序及相關規(guī)定目前我國追究憲法責任的依據主要是憲法和其他的相關法律,憲法責任制度的立法比較欠缺,相關具體法律制度還未完全建立。現行的這些法律對憲法責任制度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首先是追究程序不具體,缺乏一個高效率的操作程序。追究憲法責任是一項專業(yè)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所以它有非常嚴格的程序要求。而我國憲法只作了非常簡單的規(guī)定,可以說是輕描淡寫。對于違憲標準、違憲審查的程序等問題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沒有程序,就不能有效地操作;沒有程序上的保障,違憲審查權就不能有效運作。其次,有關制度如報告、質詢、調查、罷免等不完善。

(二)憲法責任追究制度缺乏強制性,沒有合理的責任審查機制從制裁角度看,無論是追究政府的憲法責任還是撤銷官員職位,都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制裁性。雖然罷免具有一定的制裁性,但它本身不是一項專門的違憲制裁措施,因而在對違憲責任者的制裁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違憲制裁措施的懲罰性不強,使得憲法責任追究缺乏應有的強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憲法的權威。

(三)在憲法訴訟方面缺乏規(guī)定。目前我國法律訴訟分為三類,即民事、行政、刑事,三類訴訟分別對應三類不同的客體。而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如果受到侵害,該如何救濟,法律卻沒有規(guī)定。例如公民的受教育權受侵害,或者言論自由受限制,該如何救濟和保護,依照我國目前的立法狀況,均出現無法可依的局面。因此,這一方面法律規(guī)定的空白,使得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侵犯時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濟。

三、我國憲法責任制度的完善

憲法責任制度對樹立憲法的權威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對保障民主、法治,維護國家政治與社會的穩(wěn)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建立完善憲法責任制度,必須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必須堅持立足于我國的政治體制來建立違憲審查制度。具體而言,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健全憲法責任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我國憲法雖然規(guī)定了追究政府憲法責任的途徑,但對政府如何承擔憲法責任的規(guī)定過于抽象和原則,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我們應從以下幾點完善。第一,健全質詢制度。我國憲法沒有規(guī)定權力機關對質詢案的答復不滿意或者對再次的答復不滿意該怎么辦。質詢案一般是針對重大事項而提出的,它是追究政府憲法責任的帶有強制性的監(jiān)督方式。如果對答復不滿意的后果憲法沒有規(guī)定,就意味著受質詢的政府或者其工作人員可以不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也就是不承擔憲法責任。因此,我國憲法有必要進一步規(guī)定對質詢不滿意的后果。代表或委員對答復不滿意時,可以要求主席團或常務委員會將被質詢的問題提交大會或者全體會議討論。如果仍然不滿意,受質詢機關的負責人應當辭職或者被罷免,承擔憲法責任。第二,完善調查制度。鑒于我國憲法賦予人大的調查權長期以來處于虛置的狀態(tài),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促使各級人大認真地去行使這一權力,并完善與此相關的制度和立法。各級人大也應當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行使這一法定權力,根據需要,及時地組織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對政府及其部門的政策和工作進行調查,就調查結果作出相應的決議。經過調查,如果發(fā)現政府有超越職權或者不履行義務的行為,則依法讓政府承擔相應的憲法責任。第三,完善罷免制度。如前所述,我國憲法沒有規(guī)定人大提出罷免的條件,在實踐中往往把違法犯罪作為罷免的條件。這個要求對罷免案的提出而言過高,而對公職人員來說又過低。建議人大把提出罷免案的理由限于政府成員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失去人大代表的信任。

(二)在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憲法責任制度如前所述,目前我國憲法責任追究制度缺乏強制性,在對違憲責任者的制裁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完善我國的憲法責任制度,必須在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憲法責任制度。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如果缺乏有效的憲法責任制度,違憲行為不能及時予以制裁,不僅會破壞法制的統一與尊嚴,不利于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而且也會危及我國改革與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和社會的穩(wěn)定。

(三)完善侵犯公民憲法基本權利訴訟制度對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憲法基本權利,適用普通法律仍然不足以達到法律救濟的目的,或者法律規(guī)定缺位,可以由人民法院在有關行政訴訟,或者在特定的民事訴訟程序中予以救濟。人民法院在裁判案件中適用的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發(fā)現與憲法相抵觸的,依照立法第90條之規(guī)定,請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違憲審查,從而確保公民的權利得以保障,完善憲法責任制度。我國現行的憲法責任制度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來的,是一個相對完善并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有著其自身產生的土壤和發(fā)展的空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責任制度。從目前來看,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完全可以在現有制度的框架內,保障憲法責任制度完善健全,使中國法治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