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證據的認識誤解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8 11:05:00
導語:刑事證據的認識誤解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證據是訴訟的靈魂和核心,在某種意義上,整個刑事訴訟過程就是一個發現、收集、固定保全、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然而,在這個“證據流程”中,許多認識誤區需予澄清,否則將會影響到案件的正確處理。
一、口供至上
所謂被告人口供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就案件事實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口頭或其他書面陳述。由于受封建意識的影響,有人認為被告人口供是“證據之王”,是最有價值和證明力最強的證據,因而在辦案中千方百計地獲取口供,而一旦獲得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就萬事大吉,忽視其他相應證據的提取。不可否認,經查證屬實的被告人口供能夠詳細、具體地反映犯罪的動機、目的和犯罪的時間、地點、行為、結果等,具有較強的證明力。論文百事通但是事物總是相輔相成的,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著切身的利害關系,被告人口供往往還有虛假可能性較大的特點。正因為此,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它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如此規定,就是為了防止公安司法人員在辦案中過分偏重和依賴被告人口供,“據供定案”。
二、翻供就是“不老實”
所謂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向公安司法人員推翻其以前所作的供述。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司法實踐中被告人翻供現象明顯增多,有的部分翻供,有的全部翻供。對這些翻供尤其是被告人推翻以前所作的有罪供述,我們不能一概認為是被告人拒不認罪,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被告人翻供的確是為了逃避罪責或避重就輕而將以前真的供述翻成假的,但也有被告人以前因記憶錯誤或受刑訊逼供,現在將假的供述翻成真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認為只要被告人翻供就是“不老實”。那種認為被告人翻供就是抗拒法律的思想是基于一種被告人確實有罪的假設,是一種有罪推定的思想。
三、公安司法人員的職責僅限于收集有罪證據,收集無罪證據是律師的事
我國刑事訴訟過程由立案、偵查、起訴、審判等若干階段組成,公、檢、法分別是各自階段上的主體。為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公、檢負有收集證據的職責。由于偵服務于訴,而訴的直接表現就是指控犯罪,以證據證實犯罪,因而有人認為公、檢的職責僅限于收集證明被告人有罪、罪重的證據,至于證明被告人無罪、罪輕的證據則是律師的事。這是極其錯誤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安、檢察機關是我國的國家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肩負著打擊犯罪和保護人民兩大任務,他們不是一方當事人,不能像民事原告那樣對被告實行追訴,不能僅僅追求打擊犯罪的目的,更不能為了勝訴而不擇手段。由其性質決定,在刑事訴訟中,公安司法機關對于不管是有利于被告人還是不利于被告人的證據都要收集,同時這也是公安司法機關查明案件事實的需要,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四、物證、書證可以隨意替代
司法實踐中,對于同一物品文件有時會出現原物、原件、復制品、復印件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對于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人認為,物證、書證是可以隨意替代的,因而在辦案中不注意對原物、原件的收集、固定和保存,造成原物、原件的丟失,有的甚至圖省事干脆拿替代品代替原始的物證、書證。這是錯誤的。原始證據的證明力大于傳來證據,收集證據應盡可能忠實原物、原件,保持證據的本來面貌,做到“原汁原味”。即使在特殊情況下,原物、原件不能獲得而不得不采用復印件、復制品等替代時,也應遵守法定的條件,如制作人不得少于二人,替代品上應當附有關于制作過程的文字說明及原件、原物存放何處的說明,替代品應由制作人簽名或蓋章等,以保證這些復制品、復印件的真實性。
五、鑒定結論是“科學證據”,無需審查即可采納
鑒定結論是鑒定人經公安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運用自己專業知識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所作的結論性意見。由于鑒定結論是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依照科學原理所出的,有人便認為其真實性無可懷疑,無需審查即可直接予以采納。其實,任何證據都無預定的證明力,如同其他證據一樣,鑒定結論因主客觀的原因也有發生錯誤的可能,如鑒定設備是否先進、鑒定方法是否科學、送檢材料是否充分,鑒定人的業務水平、鑒定過程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等,都會影響到鑒定結論的正確性。此外,據以作出鑒定的科學原理還有一個準確率的問題,即使是目前認為可靠性極高的DNA檢測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準確,也存在發生誤差的可能。因此對鑒定結論應當先予審查才能采納。
六、法官調查所得證據無需經過質證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法官有時為了查明案情需依法進行一些必要的庭外調查。對法官庭外調查所得的證據,有人認為因它是由在審判程序中處于居中裁斷的第三者-法官所獲取的,比較客觀真實,因而無需經過控辯雙方質證即可直接采納。這是錯誤的。任何證據都必須經當庭出示,并經控辯雙方質證后才能被采納,法官依職權調查所得的證據也不例外。之所以如此,一者法官調查所得的證據因主客觀原因也可能發生錯誤,二者證據經控辯雙方交叉質證,也是程序公正的一種重要體現。公務員之家
七、紀檢監察部門的調查材料可直接作為證據使用
合法性是證據的三大特性之一,證據的合法包括主體合法、程序合法、形式合法、手段合法等。所謂主體合法是指調查、提供證據的主體符合法定的條件。依照我國法律,調查取證的主體限于公安司法人員和律師,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調查采集作為法律意義上的證據,因此,凡不是法定主體調查所得的證據材料,包括有些單位紀檢、監察部門對本單位的貪污受賄案件在交檢察機關受理前已經調查的書面材料均不具有證據效力,這些材料要得到采納必須首先經過法定的程序轉化為合法證據。
- 上一篇:基于網絡電子商務下的第三方物流管理論文
- 下一篇:剖析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女性形象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