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證據的審查方法詮釋
時間:2022-04-12 02:56:00
導語:刑事訴訟證據的審查方法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做好對證據的審查工作在刑事審判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刑事訴訟證據是正確認識案情的基礎;是正確定罪量刑的依據;是迫使犯罪分子坦白交代、認罪悔罪的有力武器;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防止冤假錯案發生的重要保證。人民法院要實現刑事訴訟法的任務,做到準確地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既不放縱犯罪,又不冤枉好人,這就需要審判人員通過庭審活動,對證據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從而查明案情真相。本文中,筆者試就如何審查刑事訴訟證據談一些體會。
一、形式上的審查
(一)審查收集證據的主體
我國刑訴法第43規定,收集證據的主體是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這些人員參與辦理刑事案件,首先應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8、29、31條關于回避的規定。其次,審查主體資格,除審判、檢察、偵查人員之外的人,均不能作為取證主體,他們所取的材料,必須經過具有取證資格的人核實,才能作為證據。關于收集證據的法定人員,除了上述的司法人員外,辯護律師經人民法院或人民檢查院許可,并經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被害人提供的證人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
(二)審查證據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1款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證據有下列七種:(1)物證、書證;(2)證人證言;(3)被害人陳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5)鑒定結論;(6)勘驗、檢查筆錄;(7)視聽資料”。刑事訴訟中作為定案事件的依據,必須符合我國刑事訴訟規定的七種證據類型,現行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的證據種類,不能在刑事訴訟中公開使用,只有通過合法的程序,具有嚴格的法定形式,才能公開使用。
(三)審查證據的來源
要審查每個證據是怎樣形成的,在什么時間、從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收取的,是否按法定程序收集。
第一,審查證據是否非法收集。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只要收集證據的手段是非法的,即使收集到的證據是真實可靠的,也不是訴訟上的證據,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在運用時應當予以排除。
第二,審查證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照證據特點和種類審查證據來源。物證、書證要審查是否是原件。證人證言,要審查證人所提供的案件情況是怎樣知道的,排除傳來證言,非法收集的言詞證據要堅決排除。鑒定結論,主要審查司法機關送交的鑒定材料是否確實充分,是否具有應回避情形。
二、實體上的審查
(一)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的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被告人作為審判對象,案件的審理結果與其有直接利害關系。客觀地講,當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被揭發后,他們往往會想方設法編造一些謊言,企圖掩蓋犯罪事實或避重就輕,推卸責任,但是,也有個別案件存在逼供現象。因此,在審查被告人供述與辯解時應當做到特別慎重,仔細分析核查,以判斷真偽。
(二)被害人的陳述
被害人是犯罪的直接受害者,同案件結果有利害關系。被害人陳述是被害人對自己所經歷的受到犯罪分子傷害過程的講述,這種講述往往因時間、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審查被害人陳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其陳述的動機、目的是什么,其陳述中有無因對犯罪分子的憤怒而夸大犯罪情節,或因怕犯罪分子報復而縮小某些事實情節。(2)被害人遭受侵害時,精神可能高度緊張,容易產生各種錯覺,對案發時的情況是否能夠辨別是非和正確表達。其陳述的具體內容與刑事案件中被告人供述、辯解是否吻合,與整個刑事案件事實是否吻合,是否符合法律事實關系的發生、發展、變化和消滅的來龍去脈,是否合乎情理,有無可疑之處。(3)注意被害人與被告人的關系,防止出現假被害人。
(三)證人證言
證人證言是證人對一定事實的所見、所聞、所感的陳述,這種陳述與被害人陳述一樣,也往往因時間、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還有可能夾雜著個人好惡因素。因此,審查證人證言時,首先要審查了解證人和當事人之間有無利害關系,以及證人提供證言時有無受外界的影響,其次要審查提供的證言合其他證據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必須進一步調查核實,再次,還要查清證據的來源,使證人青眼看見的,還是聽別人說的,如果是親眼看見的,還應了解一下當時的主客觀情況,比如其視覺、聽覺狀況,時間、地點、光線、距離等,如果聽說的,要盡量讓其說明證據來源一查到底,求得原始證人證言,如果是證人推測、推想的就不能作為證據使用,最后還要審查證人證言形式是否合法,即證言的收集是否按法律程序所得,有無逼供、誘供現象;證人是否是自然人,證人是否符合《刑訴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
(四)鑒定結論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在我國刑事訴訟中,鑒定人只能是具有專門知識的自然人。對鑒定結論應著重審查以下幾個方面:(1)鑒定人是否具有回避的法定情形。(2)據以得出結論的鑒定材料是否充分,是否真實可靠。(3)鑒定人的鑒定工作水平如何。(4)據以得出鑒定結論的專門知識是否有科學依據。(5)鑒定人是否有收受他人非法財務的行為。(6)鑒定人是否出庭對鑒定過程或內容做出說明。(7)鑒定人是否與案件本身有利害關系。
在具體辦案過程中,工作人員應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在偵察階段,嚴禁刑訊逼供。要嚴格作到只有查證屬實的證據,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必須作到忠實事實真相,有罪認定必須作到犯罪事實情節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對定罪證據不足的疑案,應當按無罪處理。
以上所說的審查判斷證據的方法是常用的一些方法,在實踐中要做到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綜合運用。要做到合法、及時、客觀全面,對每個證據即要審查其形式和程序,審查來源和內容,即要審查各種證據之間的關系,又要審查證據和案件事實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