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下高校公益社團現狀

時間:2022-01-18 11:23:54

導語:公共管理下高校公益社團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下高校公益社團現狀

一、高校公益社團的協同合作機制

隨著社會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會日益成熟和開放,社會治理主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社會問題也變得更加復雜,單憑一方力量難以勝任,需要多方主體合作才能有效解決。協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優勢資源,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進行詳細合理的任務分工,從而發揮整體實力,實現公益活動的目標。高校公益社團應加強與校外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民間團體等各類組織的合作,有效借助社會力量,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每個高校公益社團雖然都有其獨特的性質、特色與活動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優勢:科學文化知識、團隊合作能力、志愿服務精神,這正是社會公益活動所需要的重要資源。這些因素使得大學生群體具有從事公益活動的比較優勢,可以讓他們直接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益服務。憑借高校公益社團的高素質、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較為容易地尋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爭取相應的資源支持,彌補高校公益社團的不足。當前高校公益社團普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活動經費不足、物質基礎薄弱、實踐能力不強、缺乏管制權力。除了提供物質條件保障外,合作機構有時也需要派出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對大學生進行指導,畢竟書本理論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同時在特別領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權力的支持,例如指導文明交通出行、維護消費者權益、關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團尋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據自身特點確立其發展目標,才能在相同目標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組織。通常,政府部門、較大的民間團體是高校公益社團首選的合作對象,因為它們都不以營利為目的,且在其職能范圍內積累了豐富的公益活動經驗,能夠更好地為高校公益社團提供有力幫助。當然,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業目的的推動下高校公益社團要與之劃清各職責,嚴格審核活動內容,避免公益活動演變為純粹的商業活動。在確立合作關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團面臨著如何確定合作方相互關系的問題。一般來說,高校公益社團充當主體地位,給予大學生良好的鍛煉平臺,合作對象應起到搭臺式的輔助作用。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與發展社團成員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責任性、科學性和人文性、繼承性和創造性,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高校公益社團在策劃活動方案應盡量做到既能滿足服務對象的公益需求,又要為合作對象帶來切實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團的效能擴散機制

公益活動產生的效果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公益精神的價值遠大于物質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擴散效應,能夠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繼續傳遞,使旁觀者得到教育感化,積極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因此,高校公益社團應緊抓內涵建設和外部宣傳,不斷擴大公益活動的效果,使大學生群體成為公民學習的榜樣,為高校贏得良好的聲譽。(一)高校公益社團的創建要體現特色化特色化意味著社團資源的集約利用、公益服務的專業水準、服務對象的特定選擇。沒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團往往存在諸多問題,如社團宗旨模糊不清、社團管理松散混亂、服務對象范圍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團只有不斷探索社團特色,才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大多數高校公益社團根據學科設置,具有一定專業性,較為容易確定其特色,難點在于如何把這種特色在具體的活動中充分體現出來。(二)高校公益社團的運行要堅持長期化由于個別不規范的公益社團開展一些臨時性的公益活動,讓收益人對大學生產生浮夸虛榮的不良印象,若活動質量存在折扣,特別是形式化問題嚴重,更會給公益領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即使正規的公益社團也面臨著社團成員每學年更新換代的問題,致使一些公益項目因接替成員的取向和參與程度等原因而中斷。優秀的公益社團對成員的管理應當具有良好的新陳代謝機制,能夠持續關注所在公益領域,為服務對象提供長期的支持、引導和幫助。(三)高校公益社團應積極建立穩定的宣傳渠道通過網絡、電視、現場展示等途徑,加大公益活動的宣傳力度,傳遞社團活動留給社會公眾的公益精神,同時也可樹立社團的品牌形象,爭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資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傳不適當,好事也有可能變壞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沒有施舍與居高臨下,也沒有受寵若驚或低人一等,這樣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關單位在給社團評價的時候,不能因為影響力就認可為優秀社團,而要把社團的扎實成果和志愿服務精神作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傷公益社團的積極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虛假宣傳的歧路。

作者:李波李媛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