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高校多校區管理模式
時間:2022-01-25 08:16:38
導語:小析高校多校區管理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多校區的管理模式
國際上高校多校區辦學已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了解外國多校區辦學的管理模式對我們高校的多校區辦學會有一定的指導和啟示。(一)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多校區辦學模式1.事業部管理模式。美國加州大學是一個多校區辦學的典范。美國加州大學成立于1868年,現有學生二十多萬,教職工近十六萬人。由伯克利、洛杉磯、圣迭戈和舊金山等10所校區組成,其管理模式為:總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由董事會通過學校的大政方針和資源配置,然后由分校區的執行長官對各分校區進行領導。校區的領導在管理上有相對的獨立權,有權執行管理分校的日常事務,如資金的使用、學術活動的開展、人事變動及外事的協調工作等等。2.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比較典型的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是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它成立時就具有公立和私立的兩重性。在體制上實行“一校兩制”,康奈爾大學由13個學院組成,其中4所學院是州政府資助,受政府管轄,學費標準按照州立大學執行,在招生時也要照顧本州的學生。其他9所學院由私人資助建立,康奈爾大學最高決策機構是董事會,負責制定學校的重大發展規劃。董事會下設有400多位社會知名人士以及著名的教授或專家組成的議事會,也就是大學的智囊團。校長是學校的最高行政領導,然后分設16位校級領導,分管規劃、教學、科研、財務、公共事務、法律、學術、信息等。3.明確校區任務定位型管理模式。比較典型的有日本的東京大學,它由六本木、本鄉、駒場三個校區組成,各校區定位也各有特點。以本科高年級學生的教學和科研以及研究生的培養為主要任務的設在本鄉校區,專業設文、理、醫、工、農、經等;以基礎教學為主,承擔低年級本科基礎教學任務的設在駒場校區;以應用型科研為主要任務的設在六本木校區,主要是為完成重大項目科研課題成立相應的課題組,開展科研及研究生的培養。三個校區主要任務明確,功能定位明確,做到了互為補充,各自發揮優勢。(二)我國目前多校區管理模式國內大學多校區辦學的形成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合并多所高校形成的,二是新建校區形成的。1.集權管理條塊結合模式。這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是在學校統一的領導下,通過學校職能部門對校區的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后勤服務、網絡信息、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實行統一的管理。如長春工業大學北湖校區的管理就是這種管理模式。學校從本部派出一位副校級領導主管協調新校區的工作,成立了北湖新區管理委員會和黨委會,委員會下設綜合辦公、教務辦、學團辦、安全保衛辦、后勤服務、衛生所、食堂、圖書館、網絡辦等11個部門。各部門在行政上接受管委會協調、監督、檢查、考核。在業務上接受學校對應職能部門的領導,管委會的職能主要是服務、協調、監督、保證,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使新校區正常運轉。這種管理模式的優勢可以統一配置校區的資源,其弊端是管理成本增加,管理難度較大。2.分權管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模式。這是一種相對分權的模式,主要特點是將整個學校的管理系統分成若干層次,學校對各個校區實行宏觀管理。各校區相對獨立地管理,發揮各校區的優勢,從而促進學校的整體發展。例如,2000年吉林大學與白求恩醫科大學、吉林工業大學、長春郵電學院、長春科技大學等6所大學合并就是采取這種管理模式,對吉林大學合校初期的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3.塊到邊條到底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是總校區統一管理,各校區按總部的統一安排,一切教育資源、教學組織、科研及行政管理統一規劃。如長春工業大學合并初期的三所學校就是按照學科及培養層次進行的校區劃分。三個校區的基本建設、教育投資、教師的培訓教學安排、科研工作都由南湖總校區統一部署。形成了全校一盤棋,使合校后在短短的幾年中實現了大融合,增進了教職工的歸屬感,達到了統一認識,實現了合校后的跨越式發展。
二、多校區辦學中出現的問題
多校區辦學雖然解決了發展空間問題,但也帶來了一些管理上的新問題。1.教師方面。由于新校區大部分都建設在離城市中心較遠的開發區,上課的教師基本上都住在老校區,來新校區學上課每天要坐近3個小時的班車。有的教師為了節省時間把一周分三次或四次的課用一天上完,這樣一天下來十分疲憊,也影響教學效果。2.學生管理方面。新校區遠離城市中心,周邊環境比較偏僻,對學生的安全存在威脅。交通也不便利,平時出校購物、辦事都有一定困難。此外,任課教師只有上課時乘班車來,下課又乘班車返回老校區,學生的學習難以得到及時的指導。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也因時間及空間上的限制無法達到最佳效果。3.資源配置、管理效益成本方面。多校區辦學各校區之間都有一定的距離,新建校區的交通都不便利,教職工上下班要同時對開多輛班車往返各個校區,增加了管理成本。另外,資源配置也難以做到優化,環境設施不配套。新校區的建設也處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如學生活動的文體場所、圖書館、網絡建設等還不完善,必然使新校區的學生難以享受到與本部學生同等的學習和社會資源,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4.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一所大學的文化底蘊要經過幾十年或上百年的歷史積淀。這種積淀體現在特色建筑、古木參天、人文景觀、校訓校風等組成的校園文化中,這些對莘莘學子都有無形的感染。新校區在這方面十分欠缺,縱使現代化的樓室館舍林立,但濃厚的文化氛圍的形成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四、對策探討1.選擇適合多校區發展的管理模式。從國內外多校區管理模式來看,沒有哪一種模式既適合此校又適合彼校,無論是集權式還是分權式都沒有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每所學校都要在辦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來制定適合本校的管理模式。2.明確校區功能定位。在學校發展的總體大目標下,應該明確新老校區的功能定位,是作為總部,還是作為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或是研究生院,還是低年級的基礎教育。確立了校區的功能,在投資上、建設上才有目標性和可持續性。3.管理體制要與時俱進。多校區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調整管理模式。初期以條為主模式比較好,待各方面走上正軌且校區離總部又較遠,可以考慮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這樣有利于調動校區管理的積極性,有利于新校區的特色創建。4.妥善解決教工上班通勤問題,這也是多校區辦學中突出的難題。解決的辦法一是加快教工住宅的建設,二是盡量集中安排教學或階段性教學,提倡到新校區上課的教師吃住在校區,這樣授課后也能多接觸學生,并能對學生及時指導,對學生的培養也更加有利,既節約了資金,也節省了教師的時間。5.建立完善的數字化校園,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設數字化新校園。通過光纜把新老校區鏈接起來,形成教育網絡,如老校區開設學術講座,新校區可以共享。新校區的名師講課,老校區的學生也可以收看。建設完善的數字校園能夠架起多校區辦學的橋梁,使校區之間不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6.加強新校區文化建設。在新校區要傳承大學文化,形成優良的學風、校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行為規范。通過新校區文化建設將大學的優良傳統辦學特色發揚光大,建設優雅美麗的綠色校園,實現環境育人的效果。
作者:李玉芳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 上一篇:略談岸橋體系管理模式
- 下一篇:考究企業經濟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