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功能定位與經營模式論文

時間:2022-10-23 02:59:59

導語:美術館的功能定位與經營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館的功能定位與經營模式論文

一、美術館功能定位

現在一些美術館也漸漸對教育功能重視起來,組織相關活動讓更多的群體走進美術館,或就館藏品進行定期的教學研討。例如,從2007年以來,中國美術館啟動了10萬大學生走進中國美術館的活動,把門票送進校園,邀請涵蓋以北京地區為主的近70所高校的大學生。另外,在兒童美術活動方面,有夏令營、主題日等。2005年以來,中國美術館各種兒童主題活動開展火熱,每年都有近萬名兒童走進美術館。同時,中國美術館堅持舉辦美術館學術講座,使美術館成為公眾終身學習、補充學習的一個空間。美術館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在收藏和保管的藏品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這些“家當”,展示、研究、教育都無從談起。美術館成立的基礎在于典藏品的收集,收集不僅是美術館足以傲人和有別于其它機構的特殊財富,也是美術館教育功能發揮的根本依據〔2〕。而要購藏,就必須有資金的支持。收藏資金和運作資金是美術館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沒有足夠的收藏基金,只能坐視大量優秀藝術作品流往境外。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國國內美術館長期以來缺少外國藝術品收藏,但人類大藝術是在交流中發展的,民族藝術的繁榮離不開外來藝術的參照和借鑒。事實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美術館都因收藏世界范圍的藝術精品而聞名于世。資金短缺以及目前外國藝術品的高昂價格是造成國內美術館收藏稀缺的真正原因。2009年,文化部了《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標準及辦法(暫行)》,其目的就在于對美術館進行準確的定位,它主要針對美術館的綜合管理、建筑與環境、藏品資源、展覽與社會影響、公共教育和文化服務等諸多方面進行評估驗收。該標準的出臺,旨在讓美術館擺脫傳統展覽館的陳舊模式,從以藝術家為中心向以公眾為中心轉變,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服務平臺。其中就規定重點美術館年度收藏經費一般不低于300萬元。雖然國內有些有重要影響力的美術館,諸如上海美術館、央美美術館都達不到這一標準,但它提出了對美術館購藏經費的硬性要求,并促使大家為這樣的標準去努力。近幾年,中國美術館制定了搶救性的收藏20世紀中國美術大師名家作品的規劃,并得到文化部、財政部的支持,決定每年撥給中國美術館的專業收藏經費增至5000萬。此外,廣州美術館和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每年各館的市政收藏經費專項撥款已增至300萬以上〔3〕。除了購買藏品以外,獲得捐贈也是美術館豐富其典藏品的一個有效途徑。如在美國,個人捐贈有著良好的社會風氣。在美國的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其收藏主要來自于捐贈,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收藏中,有90%的藏品都來自捐贈〔4〕。捐贈是將個人的財產轉移為公共的財產,這本身就是一種化私為公的高尚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5〕。這種行為理應受到相關部門的嘉獎和相應的稅收減免等優惠待遇。美術館另外一項重要功能就是研究,研究必然跟美術史掛鉤。美術館不是一個被動展示的地方,它應有自己的學術方向、學術標準。一個美術館不僅要挖掘歷史,借助美術史的眼光去展開工作,還要積極參與歷史的建構,推動美術史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要積極地參與到當下的文化活動之中來。一個美術館的功能、目標、定位很重要,這是大的框架。不過,如何向大框架里填進東西,如何來完善這個框架,即以何種態度何種方式來運作這些功能以實現其目標定位,這種態度和方式的關鍵所在就是史學意識〔6〕。例如廣東美術館在現代美術的研究方面就做了大量工作,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期刊、攝影、資料的搜集,從2003年開始在相關方面做了有序的收藏。并且,他們還追蹤了那些被歷史淹沒的藝術家,還他們以應有的歷史地位。所以廣東美術館在國內官方美術館的當代藝術收藏中擁有最強大、最完整的收藏,還有一塊很有影響的是攝影收藏,在攝影界和國際上都有比較好的口碑。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集審美教育、收藏、研究于一體。在這個大框架里,需要創造性地開展活動,以充實其內涵,讓美術館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事業中釋放出更大正能量。

二、美術館經營理念的轉變與功能定位的堅守

美術館作為非盈利性的公益單位,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功能,也在探索多元化的經營方式,轉變經營理念。美術館從殿堂文化走向產業化的經營形態,歷經了200多年的探索與演變。這種探索目前的最大特征就是:經營產業化、手法企業化。產業化具體表現為諸如國際巡回大展、美術館自營商店、產品種類與行銷多元化、出租收藏品、連鎖式美術館等等。產業化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更有效地經營美術館,將其資源運用發揮到極致。而企業化經營與管理則是達成產業化的手段。如位于紐約市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建立了一種“特許經營”系統,在該系統下,于全球范圍內所選定的地點建立附屬的“古根海姆”美術館,這些附屬機構的建設成本由選定地的外國政府或地方提供,而這些分支機構展覽的藝術品是從“母公司”借來的,它還同時向這些分支機構提供保管服務,并從中收取適當的費用作為回報。由此獲得的這些額外收入使古根海姆美術館圓滿地完成其購買20世紀末的藝術作品的購藏計劃。同時,那些分支機構無疑會為選定地帶來聲望和旅游業的發展,并且也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海姆從1997年10月開館至2000年底,三年之中總共吸引了362.5萬名民眾。第一年的參觀人數就超過評估值的三倍。而且一份民調顯示,在這360萬人中,第一年就有高達79%的民眾是專程到畢爾包參觀古根海姆分館,次年這個比例更提高到89%。古根海姆美術館對畢爾包城市再造的貢獻毋庸置疑。它成功地將自己變成新聞話題,行銷國際,并且巧妙地運用美術館與商業的沖突性,創造了顛覆傳統,結合商業模式與美術館經營的連鎖式美術館〔7〕。再來看一下中國第一家民營美術館的代表——今日美術館在經營方式上的創新與探索。今日美術館是中國加入WTO后第一個按照國際美術館規范建設和運營的純民間美術館。在2006年從今典集團的文化產業中完全剝離出來,就積極探索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嘗試建立融資結構合理,系統完備的美術館。尤其在資金鏈的構建上逐漸走向多元化,社會化和穩定化。一方面有來自國家的政策扶持,稅收優惠,另一方面則來自美術館自籌,包括社會贊助資金以及美術館的門票、會員卡收入、咖啡屋、書店以及藝術禮品店等商業性收入。2008年初,美術館進行了改制,實行所有權股份化,吸引4~5家中國大企業參與,每家持有一定的股份,讓這些企業作為美術館的長期贊助人,保證美術館有長期的資金來源。美術館市場化運作是為了謀求可持續性發展,為了積累發展的經費。但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丟掉公共文化事業的功能定位。應在市場化運作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強化自身功能,更好地為大眾打造一個接受審美教育,為藝術家展示作品并與大眾溝通交流的平臺。所以今日美術館也在學術性和專業性上力爭做到一流水平。包括創辦刊物、出版相關書籍、策劃學術研討、甚至在做藝術的普及,承擔一定的美育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藝術家的價值。讓高雅藝術以市場運作方式開辟一個自我尋求生存發展的方向,同時將高雅藝術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去,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三、積極探索美術館的現代經營模式

美術館的經營活動都是圍繞公益教育事業開展的,因此與一般的商業經營具有不同的概念。如何探尋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努力找到與這個時代契合的生存發展方式,是每個美術館不能回避的課題。現今人們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大眾被眾多的資訊所包圍,文化快餐化傾向日益凸顯,所以美術館應該拋開殿堂式的想法,不能坐等觀眾上門。應建立具有大眾親和力的平臺,吸引觀眾走進來。美術館可以和旅游產業、休閑產業等相結合,通過開辦咖啡屋、餐廳、休閑娛樂場所來拓寬美術館的經營渠道,增加對于參觀者的吸引力。美術館作為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地域資源,與旅游行業的合作也是大勢所趨,如參觀盧浮宮已成為人們游覽巴黎的一個必到之處。去北京的游客,想必也一定把故宮放在自己的行程之中。與旅游業的合作,可以讓美術館贏得更多的觀眾,更加彰顯了其社會公眾審美教育的意義。同時,在美術館的經營中還存在向社會推廣自己的品牌形象問題。現今是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運用現代數字技術來管理藏品信息,是美術館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僅可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帶來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驗,而且也為美術館節省了人員成本。例如“臺北故宮”和臺灣大學數字技術研究所合作,建立典藏數據庫,并通過網站和發行DVD光盤與大眾分享,這些信息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也饒有趣味。在此基礎上,他們也完善了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突破時空限制,幫助觀眾從不同角度了解藝術品的細節。這些舉措不僅拉進了普通民眾,特別是學生群體與“故宮”的距離,而且也進一步宣揚了自己的品牌價值。在美術館的經營中應充分挖掘藏品的價值,對藝術品的復制以及美術品衍生產品的開發應成為其收入的主體。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早在2006年就注冊了“故宮”和“紫禁城”兩個商標。目前,故宮博物院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已有近4000個品種,每年研發200種左右,以此方式延續博物院藏品的生命,傳遞博物院的信息,讓觀眾將故宮文化帶回家。所有這些經營模式的探索都是為了讓美術館成為文化傳承,提供文化享受的地方,使參觀美術館成為社會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習俗,一種休閑習慣,成為培養公民文化素養的沃土。一個健全的美術館理應成為當代重要美術成果的展示場所,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個財富聚集地,也應成為傳播藝術知識,并開展審美教育的殿堂。美術館理應成為代表一個國家,地區文化自信度的亮麗名片。

作者:王征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