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生產計劃管理模式創新

時間:2022-11-14 03:30:23

導語:國有企業生產計劃管理模式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企業生產計劃管理模式創新

摘要:在事業單位逐漸轉制為企業新形勢下,推動企業迅速發展的關鍵即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據此,指出了當下新轉型的企業在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該類問題,提出了綜合生產計劃管理模式的革新舉措。

關鍵詞:國有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探索

0引言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的發展依賴于企業的不斷興起,效益是企業的生命,降本增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了保障企業運營中的效益,綜合計劃管理模式隨之出現,企業管理者普遍認為:綜合計劃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增強企業對其業務的控制力,有助于平衡企業各項經營項目計劃,使管理者實時了解企業的各項生產運營狀況,實現業務管理在全局性控制的基礎上,滿足協調性管理的要求,充分發揮管理的優勢,以達到提高綜合計劃管理成效的目標,使企業生產經營工作更加順利。因此,綜合優化管理及實時控制措施對于保障企業戰略規劃的順利實現具有決定性的現實意義。企業綜合生產計劃是整體性舉措,有別于主生產計劃,它是服務于企業的全局戰略規劃的。因此,也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意義,對其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的處理要慎之又慎。經調研,綜合計劃管理模式在企業生產計劃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企業管理人員在企業的生產運營工作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然而,這些關鍵崗位的人員往往關注的是管轄范圍內的工作任務,而對企業總體運營思路一知半解,導致了落后的管理理念與相對超前的企業戰略定位之間的矛盾;②管理者在制定相關規定時,借鑒規范成熟的行業相關制度較多,結合企業自身特點的制度相對較少,導致企業規章制度存在缺陷;③現代商貿工業2018年第36期89企業監督不完善,往往存在監管滯后的問題。最終導致了執行難的問題,這就需要企業采取針對性強的優化措施,就現實存在的生產管理問題逐一解決和完善。本文結合現實中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對企業逐步改善和優化管理策略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1國有企業生產計劃管理存在的問題

首先,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體制存在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企業人員相對穩定,不會因訂單大小或者數量而增減員工,因此,企業員工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難于掌控;②企業工作單元設置相對固定,不會因訂單大小而增減工作單元,因此,企業單元產能以及效率不便于衡量;③一般情況下,各個企業生產能力要大于訂單的需求,因此,企業可能會存在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浪費,導致企業經濟負擔增大。其次,生產管理理念相對落后。表現在:①生產管理人員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了解不夠充分,全要素生產率概念不清,企業全局效益意識不強,生產成本認識程度不夠;②管理者制定的生產經營計劃缺乏科學性,同時也不滿足經濟性的要求,會造成執行力差甚至執行不下去的情況。再次,信息管理缺乏科學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企業各部門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平臺,數據信息更新偶有存在滯后,甚至錯誤的問題,各部門數據信息統一的問題也經常會發生,這樣一來,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當企業需要開展內部生產大數據分析確定某項決策時,內部數據根本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甚至會誤導企業做出錯誤的決策,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僅會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同時還會使企業產品以及形象嚴重受損。

2優化企業生產計劃管理的舉措

針對“1”中提到的問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響應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上提出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廣義上指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的號召,考慮到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即生產計劃,提出如下企業生產計劃管理優化舉措:

第一,完善綜合計劃管理模式,制定《單元制產能化管理辦法》。單元制產能化管理辦法強調突出生產計劃各環節的管理,包括從計劃制定、審批到實施,再到過程檢查、物流、現場及售后甚至到員工的獎懲等各細小環節的管理。其管理重點在于系統的收集到每種產品在每個單元的生產加工時間以及輔助時間,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核定出每種產品在每個單元所能承擔的生產工作量及其相應的標準作業時間,然后,計算并討論每種產品及其配件在每個單元的生產周期和日產能,最后,依據核定標準分層制定生產日計劃、周計劃等。要保證生產計劃的科學性,“單元制產能化”生產計劃管理就需要程序化。這樣一來,企業綜合生產計劃管理模式得到完善,企業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如此,有望實現在各要素投入水平一定的條件下,取得額外的生產效率,達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目的。

第二,健全綜合計劃管理模式中的考核體系,增強綜合計劃管理的執行力度。如何將理論化的管理成果運用到生產實踐中,是綜合生產計劃管理的難點,它的有效實施主要取決于對資源的管理,即對過程影響因素(如人員、機器、材料等)的控制。因此,企業要實現零死角管理就必須要風險預見的意識來應對影響實踐過程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在過程影響因素中,人是不確定性最大一個。因此,建立和健全科學的符合綜合計劃管理模式的考核體系尤為重要。考核體系要結合各部門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指標,并以此進行績效考核,以保障考核的公平性、透明性以及真實性為前提,對企業員工形成有效的約束,與此同時,激勵政策不可或缺,這可以實現綜合計劃管理工作的良性競爭,增強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從而達到增強綜合計劃管理的執行力度的目標。

第三,建立健全并不斷更新信息化管理平臺,提高綜合經營計劃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企業綜合經營計劃管理的質量及效率與信息化技術息息相關,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的融合,為企業管理和運營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重要技術支持。通過與計算機系統的融合,建成數字化以及網絡化的管理平臺,以便企業管理者對數據進行整合。另外,要加強各部門信息的系統協調,使企業信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保障數據的統一性,有效提升數據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和準確性,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及監管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時,通過信息共享平臺,還可以實時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及時調整預算,使企業的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3結束語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過程中,打破傳統格局,提高自身的管理質量,優化綜合計劃的管理模式,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推動企業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企業必須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建立科學的企業綜合經營計劃,并通過制定《單元制產能化管理辦法》,完善企業管理考核機制,創新信息化系統平臺等舉措實現企業綜合計劃管理,以保證企業各部門之間的無縫對接,實現降本增效和維穩內部環境,實現企業“雙收益”。

參考文獻

[1]賈太平.基于企業綜合計劃管理模式優化論述[J].現代經濟信息,2016,(11):32.

[2]姜中良.綜合經營計劃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2018,(7):139-140.

[3]杜寶憲.基于計劃網絡模型的計劃管理模式[J].管理與實踐,2015,(10):28-32.

[4]臧儉.生產計劃管理模式的變革與實踐[J].理論與探索,2017,(4):34-36.

[5]馮治平.轉變企業計劃管理模式的思考[J].山西統計,1997,(1):36-37

作者:賀瑞 單位:西安航天三沃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