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管理體制四次改革及規律

時間:2022-03-18 11:25:24

導語:檔案管理體制四次改革及規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檔案管理體制四次改革及規律

摘要: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檔案管理體制的歷次改革,結合改革的背景總結歸納改革的規律,提出未來檔案館發展要走特色之路。

關鍵詞:檔案管理體制;檔案機構改革;規律總結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對深化機構改革做出重要部署,要求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1]。當下,多數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檔案系統已經初步完成了自上而下的機構改革?;仡櫸覈鴻n案管理體制的歷次改革變化,對于深刻認識本次機構改革的重大意義、正確把握新時代檔案館發展方向,具有積極意義。

1我國檔案管理體制的四次重要改革

1.1第一次改革:從分散到集中,設立黨政雙重領導的新型管理模式。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檔案工作。1951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處處長曾三主持召開中央一級黨、政、軍、群各機關檔案工作第一次座談會,原則上決定全國黨、政、軍三大系統的檔案實行分工管理,各自建立機關檔案室,分別集中統一保管本機關所形成的檔案。1954年,國務院秘書長支持曾三等提出的關于在國務院設立國家檔案局的建議,并得到總理的同意。同年11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直屬機構設置議案的決議,批準設立國家檔案局,任命曾三為國家檔案局第一任局長。此后至1959年,雖然國家有過要求檔案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機關、國家行政機關、軍隊系統各機關在檔案管理體制上自成系統,各自制定規章制度,分別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2]。隨著國家政權的不斷穩固和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管理模式分散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標準不統一,每個系統各自為政,檔案管理無規范可循;指導力量不集中,極易造成人、財、物等管理資源的浪費和管理效率的低下。在此背景下,第一次檔案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59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統一管理黨政檔案工作的通知》,指出:“黨的檔案和政府、軍隊、群眾團體以及各企業、事業單位的檔案都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而且各機關的檔案都必須以黨的方針政策為綱才好整理,因此,把黨的檔案工作和政府的檔案工作統一起來是完全必要的。”“各級檔案管理機構在中央由中央辦公廳主任直接領導,在地方由各級黨委秘書長直接領導(不設秘書長的縣委由辦公室主任直接領導)?!?月,中央辦公廳秘書局中央檔案館籌備處和國家檔案局檔案館籌備處合并,統一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檔案館。6月,中央檔案館成立,作為中共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既保管黨的檔案,也保管國家的檔案。1960年開始,國家檔案局業務和行政工作均由中共中央辦公廳領導,建制仍歸屬國務院。地方各省、市、縣的檔案管理機關依次做了相應調整。這是第一次檔案管理體制重要改革,在世界檔案史上獨創了黨政雙重領導檔案工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成為我國檔案事業的一大特色[3]。1.2第二次改革:堅持統一管理,歸口有所改變。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檔案事業也開始進入恢復、整頓、總結、提高的時期。197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恢復國家檔案局和中央檔案館,并重申各級檔案機構既是黨的機構又是政府機構。198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批轉關于調整我國檔案工作領導體制的請示的通知》,明確要求:一是實行黨政檔案工作統一管理的原則,適合我國的情況,各級檔案機構既是黨的機構又是政府機構,列入政府編制序列。二是國家檔案局改歸國務院領導,列入國務院編制序列,日常工作由國務院秘書長領導。第一歷史檔案館、第二歷史檔案館歸口國家檔案局管理;中央檔案館仍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日常工作仍由中共中央辦公廳直接領導,在業務上受國家檔案局指導。三是地方各級檔案局作為地方人民政府直屬局,其領導關系是否作相應調整,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地方各級檔案館歸口各級檔案局管理[4]。1.3第三次改革:職能轉變,“局館合一”。1993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明確“中央檔案館與國家檔案局合并,一個機構掛中央檔案館與國家檔案局兩塊牌子,履行檔案保管、利用和全國檔案事業行政管理兩種職能,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構,副部級單位,由中央辦公廳管理”。之后,地方參照中央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檔案機構改革,局、館合一,最終形成了“黨委和政府領導、檔案部門歸口負責、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檔案工作體制”[5]。1.4第四次改革:理順職責,政事分開。隨著檔案事業的不斷發展,檔案部門行政與事業職能合一的管理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一是行政管理職能弱化。檔案局作為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承擔檔案業務監督指導等行政職能,但是“局館合一”的檔案局(館),其機構性質通常被定為事業單位,由事業單位行使行政執法權,容易導致“名不正言不順”。二是檔案館作用發揮受限?!熬逐^合一”使檔案館客觀上產生了一定的行政化傾向,人力物力財力向行政傾斜,檔案館主體地位弱化,檔案服務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2018年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我國啟動新一輪的機構改革。目前,各地檔案機構設置有了很大變化,多數由“局館合一”改為“局館分設”。檔案行政管理職能劃入黨委辦公廳(室),檔案館基本上由黨委或黨委辦公廳(室)管理,檔案管理體制上實現了政事分開,檔案局與檔案館的職責定位也更加清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承擔對檔案事業“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統一制度,監督和指導”的責任,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負責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圍內的檔案”。檔案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促進我國檔案事業長遠發展、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規律總結

2.1“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符合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和現行國家制度我國檔案管理體制屬于集中式管理體制,遵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由國家檔案局主管全國檔案事業,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統一制度??h級以上地方各級檔案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館以及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實踐證明,“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不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組織管理原則,也是改革和建設國家檔案管理體制時必須遵循和貫徹執行的總原則。在我國檔案事業發展實踐的幾十年里,國家檔案局曾接受國務院或中央辦公廳直接領導,但從時間跨度看,檔案工作主要由中央辦公廳領導和管理。當下的機構改革在檔案工作領域堅持和加強了黨的全面領導,更加明確“檔案工作姓黨”,有利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2.2理順關系、理清職責、依法開展檔案工作是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歷次檔案管理體制改革都是通過調整隸屬關系、理順檔案部門之間的關系、理清各檔案部門的權利與責任來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事業發展的目的,并以法律、文件等固化改革成果。當下的檔案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在于理順“政事關系”,對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國家綜合檔案館的社會地位與角色以及相互之間的權、責、利進行重新劃分或調整。剝離行政職能后,檔案館的事業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越來越回歸公共服務的本位上來。2.3走特色之路將是檔案館發展的必然之選。檔案管理體制歷次改革雖然都是在中央主導下進行的,但是允許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對歸口管理、機構隸屬關系、職能權責等進行因地制宜的設置,以便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改進和優化檔案機構的縱向關系。當下改革,多數省份將檔案行政管理職能劃入黨委辦公廳(室),將檔案館作為黨委或黨委辦公廳(室)管理的事業單位,延續“局館合一”體制的地方大多都把檔案局調整為黨委辦公廳(室)管理的機構;檔案館整合重組也有不同情況,有的地方與同級地方志辦公室組建新館,有的地方延續與城建檔案館合署辦公的狀態。不同的改革情況使得檔案館在未來發展中具備不同的資源優勢,并將影響檔案館之后的發展路線和發展策略。只有發揮好資源優勢,搞好開發利用,增強服務本領,走出一條特色之路,才能真正實現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稿和方案稿的說明.

[2][3]羅軍.中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22,28.

[4]徐擁軍,張臻,任瓊輝.我國檔案管理體制的演變:歷程、特點與方向[J].檔案學通訊,2019(1):15.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2014年5月.

作者:韓季紅 夏秀麗 黃健 單位:天津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