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傳播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1 03:21:00

導語:公共關系傳播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關系傳播探究論文

一、公共關系傳播界說

為了弄清楚公共關系傳播的基本內涵,有必要將它與含義相近的幾個概念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同中之異”。

(一)人際傳播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觸與彼此往來。它與公共關系傳播有許多共同點:兩者都屬于社會范疇,都是能動的交流行為,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過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際傳播可以作為公共關系傳播的輔助手段。

但是,它們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

首先,人際傳播和公共關系傳播的主體——人的含義不同。前者指單個的個人,后者指組織化了的個人;前者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動,后者研究的則是代表組織的個人有目的、有計劃地傳遞組織信息的過程。

第二,從社會關系的總體上看,人際關系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關系,而公共關系則是從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較高層次的社會關系。與此相適應,它們所采用的傳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際傳播手段一般比較簡單,而公共關系傳播手段相對復雜一些。

第三,人際傳播的對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個人,而公共關系的傳播對象則是組織有著某種特定聯系的群體。

(二)公共關系傳播的基本內涵。

公共關系傳播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信息交流活動。它的目的是溝通傳播者與公眾之間的信息聯系,使組織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關系傳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種會議和講演可以聚集數十、數百人,發傳單、貼海報可以讓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擴音器做報告可以讓成百上千的人聽到,舉辦展覽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萬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會里,要想與公眾取得廣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過于大眾傳播媒介了。這是由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大眾傳播媒介,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聽、必看,影響面非常廣,可以滿足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眾傳播媒介,能夠達到與理想的傳播對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時的特點。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今天的大眾傳播媒介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向公眾傳遞信息。在這方面,電子傳媒的作用更加明顯。因此,只有借助于大眾傳播媒介,信息傳播才能不失時效。

公共關系傳播的客體是公眾。公眾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組織內部公眾,另一部分是同組織有著某種特定聯系的外部公眾。內部公眾是構成組織的基本因素。它對于組織,猶如人民對于國家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公共關系傳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溝通、疏導組織內部上下之間、成員之間的信息聯系,消除各種不利因素,為組織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外部公眾是公共關系傳播的主要對象,對于政府機構來說,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眾;對于工商企業來說,它是與組織密切相關的協作者、競爭者、用戶和消費者。公共關系傳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影響這一部分公眾,改變他們的態度,引起與組織期望相應的行為。

公共關系傳播是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輔之以人際傳播的手段,向其內部及外部公眾傳遞有關組織各方面信息的過程。

這個定義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公共關系傳播的主體是組織,不是專門的信息傳播機構。

第二,公共關系傳播的客體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組織內部公眾,另一部分是組織外部公眾。

第三,公共關系傳播以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主要手段,以人際傳播作為輔助手段。

(三)公共關系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區別。

大眾傳播是專業化群體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向為數眾多的讀者、聽眾、觀眾傳遞信息的過程。它具有公共關系傳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關系傳播的組成部分。

但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大眾傳播的主體是以傳播信息為職業的團體或個人;公共關系傳播的主體則是一般的社會組織,是代表組織行使傳播職能的公共關系機構或公共關系人員。

其次,大眾傳播的內容是由職業傳播者根據新聞價值規律采編的、需要告知公眾的信息;公共關系傳播的則是由組織部門行使傳播職能的人根據公共關系計劃編制的對組織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眾傳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簡單的表達工具組成,而是包括大規模的、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分發設備和分發系統。因此,專門的信息傳播機構既需要充足的資金、設備,又需要大量的專業化人才。公共關系傳播則不受技術水平和專業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過程也相對簡單一些。

第四,大眾傳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說是單向的,因為它的主導者始終是傳播者,受傳者既不確知,也不穩定,很難取得直接的反饋。而公共關系的傳播對象是可知的和相對穩定的,它的傳播過程具有明顯的雙向性特點。具體表現在:組織通過信息傳播將自己的目標、政策和具體措施告訴公眾,公眾則通過被調查或主動回報兩種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見和建議告訴組織。與大眾傳播相比,公共關系傳播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取得反饋。

二、公共關系傳播的基本要素

1948年,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補充提出了傳播過程五因素的公式:“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產生了什么效果?”這個公式描述的雖然是單向傳播現象,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傳播過程的簡易的模式。因為其中包含了構成傳播的基本要素: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傳者和傳播效果。

公共關系傳播是組織運用傳播手段向公眾傳遞信息的過程,它經歷了由傳播者到受傳者的全過程,因此,也應當包含傳播過程的五個要素。

(一)公共關系傳播者

公共關系傳播者是組織信息的采集、者,是代表組織行使傳播職能的人。在我國政治組織中,該角色一般由黨和國家的新聞機構、新聞人以及各級黨和政府的新聞、宣傳部門擔任;在各種福利組織和贏利性組織中,該角色由組織內部的宣傳部門、公共關系部門或宣傳人員、公共關系人員擔任。

公共關系傳播者是公共關系的主體,因為它是構成傳播過程的主導因素。在協調公眾關系、改善周圍環境的過程中,在樹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譽的過程中,在溝通內外聯系、謀求支持與合作的過程中,公共關系傳播者居于主動地位,起著控制者與組織者的作用。它的任務,是將外部的信息傳達給組織內部公眾,將有關組織的信息出去,傳遞到目標公眾那里。

(二)公共關系傳播內容

公共關系傳播內容是指傳播者發出的有關組織的所有信息。它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兩類:

一類是告知性內容,即向公眾介紹有關組織的情況:它的目標、宗旨、方針、經營思想、產品和服務質量等等。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告知性內容往往以動態消息或是專題報道的形式出現。前者是關于組織新近發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實的描述,通常包括五個“W”,比如關于商店開業、展覽會閉幕、新產品問世、超額完成產值等情況的報道。后者是對事件全景或某一側面進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個“W”,而且包括對基本事實具體情節的勾勒。例如介紹新產品的設計過程、制作工藝、用途、專家鑒定情況等等。

另一類是勸導性的內容,即號召公眾響應一項決議,呼吁公眾參與一項社會公益活動,或者勸說人們購買某一種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眾傳媒進行宣傳的過程中,政黨、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組織的勸導性的內容,往往以社論、評論、倡議書的形式出現,而盈利性組織的此類內容,則多以商業廣告的形式出現。

摘要:公共關系傳播,是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社會組織開展公共關系工作的重要手段。離開了傳播,公眾無從了解組織,組織也無從了解公眾。如果我們把社會組織看作公共關系工作的主體,把公眾看作公共關系工作的客體,傳播就是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和橋梁。組織與公眾的溝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傳播,組織與公眾之間的誤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暢造成的。因此,一個社會組織不但要有明確的目標、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和措施,還要充分利用傳播手段開展公關活動,贏得公眾的好感和輿論的支持,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公共關系;關系傳播;交際;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