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中社區參與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05:08:00
導語:生態旅游中社區參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生態旅游的產生、定義及政策保障,說明生態旅游從一開始到實現定義中的要求,把生態旅游變成現實都隱含了社區參與思想,社區參與和生態旅游有著內在的、客觀的聯系。接著介紹了與生態旅游發展密切相關的社區、社區發展、社區參與概念;最后深入闡述了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社區參與,是指當地人(所有利益相關者)參與到生態旅游發展的決策、規劃和管理中,他們基于共同資源的相互依靠是可持續生態旅游的基礎,他們共同形成的一體化決策是解決利益沖突的最好方法。
關鍵詞:生態旅游社區社區發展社區參與
生態旅游的產生、含義與政策保障
生態旅游的產生
生態旅游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1965年,當時Hetzer意識到觀光活動造成生態環境的沖擊,乃呼吁各界重新思考文化、教育以及觀光的內涵,并提倡一種“生態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Hetzer認為所謂“生態性旅游”具有四個內涵:環境影響最小化、尊重當地文化并將影響最小化、給予當地最大經濟利益的支持、以及游客滿意最大化?!癳cotourism(生態旅游)”一詞首次出現是在羅瑪麗的一篇文章中。
生態旅游從總體上被認為是一種小規模的、由當地社區所控制的自然旅游形式,這種旅游形式能夠補充當地的經濟收入并與當地的文化景色融為一體??梢?,生態旅游是在傳統旅游業的發展受到挑戰時應運而生的,它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形式。生態旅游從一開始就定位于游客與社區居民,而且其控制權屬于當地社區。
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的意義涵蓋以下幾個主要項目:
生態旅游是以資源為其發展的基礎,強調生態旅游所利用之資源以自然資源為主,尤其是風景及野生動植物,另外,資源應包括當地歷史文物及原住民文化。
特殊的游客動機或目的,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有目的的旅游,前往自然地區以了解自然及文化;另外,欣賞、參與、感受、學習、研究風景、植物、動物是為游客參與生態旅游活動主要的動機及目的。
可持續發展之概念,強調生態旅游必須以可持續的觀念來加以管理;生態旅游強調游憩活動應減少對當地的沖擊、減少消耗當地資源,藉此讓當地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使得地方旅游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
對當地社區有貢獻,強調生態旅游必須維持當地社區居民的福利。換言之,生態旅游須以經濟回饋的方式對當地的保育工作及社區發展有所貢獻。
負責任的游客行為,游客在生態旅游活動的參與中必須以負責任的游客行為方式來進行,而所謂負責任的游客行為,意即不發生對環境可能造成破壞之游客行為。
當地社區參與的概念,生態旅游隱含了地方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發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區能適當地行銷、設定旅游規范與產業經營規范,以及合理取得財務來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區的資源與環境品質。
生態旅游發展政策保障
有效的組織與政策是生態旅游產業專業化的標志與推動者,它們既協助生態旅游達到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又促進其經濟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幫助生態旅游產業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獲得成功。
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為“管理”;生態旅游若未經過適當、有效的管理,是不會成功的。所為的管理,即為有效的政策、管理策略及更多組織團體的參與,包含非政府組織或是保護區的管理單位、保育及發展相關組織團體,以及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等。管理單位之職責包含責任的界定與執行,因而須對自然環境進行監測、對人的使用區域進行強制管理、并對旅游帶來的沖擊持續監測評估,以及對游客提供服務等。
楊桂華將社區參與原則作為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的十原則之一。世界旅游組織編寫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地方旅游規劃指南》中提出了以社區為基礎的旅游規劃方法。
可以看出,從生態旅游的產生到如何實現定義中的要求,把生態旅游變成現實,都隱含了社區參與的思想。
社區、社區發展和社區參與
何謂“社區”
本研究認為社區并非一定指某個地理疆域,主要的重點是在一個區域的人,基于他們臨近的地緣關系,加強彼此間的關聯性、共同感。這個社區可透過群居、合作、公共的服務體系,來獲得共同的利益,或共同解決某些問題。若是要將社區之地理范圍進行界定,則可依不同的需求或是不同的服務體系而加以區分,大致上可分為村落、城鎮、都市與大都會區等。
一個健全發展的社區,其間的居民對彼此有強烈的認同感,并能有彼此合作互助的精神,此則為“Communityawareness社區意識”的表現,即為所謂的“心理社區”。“社區意識”為消滅現代人疏離感的重要因素,在社區意識較高的地區,其社區發展會較為健全,且其社區不論在物理或心理、社會環境上將較為積極。簡單來說,社區意識是居民對其居住地所產生的群體意識,包含對此地區及鄰居的認同、融合與共識,而其來源則是基于社區的共同利益、服務功能與團隊精神等。
社區發展
社區意識凝聚之后,則社區發展(Communitydevelopment)才能真正落實。
社區發展之涵義有三:是一種思想模式的轉變,是在進行一場寧靜革命,從營造一個新的人開始,進而營造一個新的社會。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是要追回人的感性,創造寂靜、溫存、干凈、舒適與愉悅的生活環境。社區發展同樣是一種創造性理念,要讓每一個社區居民能發揮創意。提倡由生活者立場出發的思考模式,營造可持續經營和生活的家園。
對社區發展所提出之議題可分為幾個層面,包含:社區空間營造、社區產業發展、社區福利、社區終身學習、社區文史傳承與社區環境生態等部份。
社區參與
“參與”這個名詞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表達名稱,如政治參與、基層參與、決策參與、國際參與、社區參與等。其基本含義在于人們對某一領域發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所施加的影響或直接參加了這一領域的整個發展過程,以及對發展成果的分享。
社區參與(Communityparticipation)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介入社區發展的過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區居民參加發展計劃、項目等各類公共事務與公益活動的行為及其過程,體現了居民對社區發展之責任的分擔和對社區發展之成果的分享。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狹義的社區參與概念則僅僅指稱居民的參與實踐。社區參與最重要的主體是社區居民;社區參與的客體是社區的各種事務;社區參與的心理動機是公共參與精神;社區參與的目標取向是社區發展和人的發展。只有居民的直接參與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區歸屬感、認同感和現代社區意識,才能有效地整合與發揮社區自身的各種資源。
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發展
得到社區的支持,對各種旅游尤其對生態旅游是重要的,且當地社區參與是獲得并維持這種支持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許多生態旅游項目把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效益作為其主要目標之一,但是,只有少數項目把社區參與上升到決策階段。這種當地社區參與的不足是在其實現既定目標中取得較差業績的主要因素。
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強調的是社區參與(Communityparticipation)而不是社區包含(Communityinvolvement)。后者是指,為了提高旅游規劃執行的可行性而獲得當地居民的合作,或者,由于在他們地區開發了生態旅游而為他們折衷地提供替代性就業方式。而前者是指社區很大程度地參與到決策中,即當地社區參與到生態旅游的規劃和管理中,授權“當地人”確定他們的目標及達到目標的方法。當然,這里“當地人”不僅僅是當地居民,還包括其他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必須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整合和他們的相互依靠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為他們依賴于共同的資源基礎。所有利益相關者均參加的一體化決策是解決他們利益沖突的最好方法。
表1中列出了社區是否參與生態旅游的一些表征,可以看出,社區參與有助于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和社區的社會經濟進步。并使我們進一步理解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社區參與理念。
在發展生態旅游時,應結合各地區的不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經由不同的組織團體來推行經營與管理,而管理的重心主要落在當地社區,可以社區營造的理念來激發社區的自主性與參與性,也使得社區營造不僅為著重于文化層面、更增添生態關懷的取向。再者,通過多方合作,共同經營各社區為主的永續生態旅游,可為當地社區帶來合理的經濟收益,并對當地生態、環境有相當程度的回饋;在經濟、環境與社會公平上達到持續進步的成效,并使游客獲得最大滿足,或能有助于維護社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
參考資料:
1.楊桂華等譯,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鐘林生等,生態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4.奚從清,社區研究──社區建設與社區發展[M],華夏出版社,1996
5.楊桂華,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新思路[J],經濟地理,2000
- 上一篇:校區維修管理規章制度
- 下一篇:旅游產品價格戰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