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場監管失去控制分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5 10:27:00

導語:旅游市場監管失去控制分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市場監管失去控制分析研究論文

[摘要]在市場經濟下,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基礎。旅游活動與旅游經濟運行的特殊性,使旅游市場失靈具有了區別于其他產業的特點。只有明確了旅游市場失靈的表現和原因,才能使政府干預更有針對性。本文對旅游產業市場失靈的原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并試圖探求旅游產業市場失靈的內在機理。

[關鍵詞]旅游市場;失靈;原因

在市場機制下,政府干預市場的基礎是存在市場失靈。旅游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部門,同樣面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進行管制。但怎樣的旅游產業管制是社會需要的管制?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回答旅游市場失靈表現在哪些方面?旅游經濟運行的方式使旅游產業市場失靈具有了哪些特殊性?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政府對旅游產業的干預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和適度。

一、旅游活動的特點加劇了交易信息的非對稱性

旅游活動具有無形性、異地性、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所有權的不可轉移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旅游企業和旅游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非常突出,帶來了如下問題:

1、引起旅游企業的敗德行為。對旅游者來講,旅游產品專業性較強,是一種經驗型產品,他們在使用、消費旅游產品以前,很難獲得有關旅游產品質量的直接信息,明確旅游企業的具體生產行為,旅游企業和工作人員相對于旅游者就具有信息優勢。同時,因旅游者購買的大多只是旅游景點、設施等物的使用權,兼之體驗產品的質量很難標準化,因此旅游者對產品質量提出爭議時,在不能證明對方明顯違約的情況下難以得到補償,由此而刺激了旅游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旅游企業可以憑借信息優勢損害旅游者的利益,如改變行程、降低交通或住宿檔次、誘導或者強制購物等。在現實中,旅游經營者傳遞虛假信息、“以次充好,偷梁換柱”等敗德行為大量出現,極大地損害了旅游消費者的利益,敗壞了行業的聲譽,不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增加了旅游者的交易費用。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來源于3個因素: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如前所述,旅游活動專業性強,存在較高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阻礙了市場的形成,抑制了旅游者通過市場滿足其需要的努力,傳統旅行社存在的價值,即在于降低交易費用、獲得規模效應,進而減少旅游活動的成本。但如若旅行社的機會主義行為猖獗,旅游者與之訂立契約的風險將會急劇增加。當交易費用足夠高時,人們甚至會拋棄市場轉而尋求一體化——也即自給自足。自助旅游的迅速升溫,除了得益于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進步,以及自助旅游自由隨性的優點以外,規避當前旅游市場的高額交易費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給旅行社的傳統業務帶來了挑戰。

3.產生逆向選擇。旅游產品的上述特點,除造成旅游者搜集信息困難外,還使得旅游企業向消費者傳遞真實信息也很困難,尤其是在我國當前旅游市場敗德行為普遍存在,且契約法的完備性和執行性都欠完善的局面下。人們都奉行“便宜無好貨”的信條,但如果說服人們相信自己的產品是“好貨”的成本過高時,追求短期利益或者實力不足的企業就只會向市場提供次品,最終使旅游市場陷入低端競爭的泥潭。

二、旅游供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1.旅游供給具有滯后性和剛性,旅游需求具有易波動性。一方面,旅游活動季節性明顯,旅游產品的需求量在淡季和旺季差異極大,并且旅游需求較易受到不確定事件的影響,因此旅游需求波動較大;另一方面,旅游供給具有滯后性和剛性的特點。所謂的滯后性,是指旅游產品的規劃和開發、旅游設施的建造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從而導致旅游供給滯后于旅游需求的變化。而旅游供給的剛性是指旅游資產的專用性較強,投入的沉沒效應明顯,比如旅游景區和度假飯店,它們的用途比較單一,投產以后較難改變產品品種和壓縮生產能力。因此旅游企業難以根據波動的需求來靈活地調整自己的生產能力和產品類型,結果造成在旅游旺季時人滿為患、無法接待,而淡季時大量設施閑置,員工無所事事的局面。

2.旅游產品具有產地消費性。有形產品可以根據需求的分布特點,通過產品的流動使供求趨于均衡。旅游產業是需求流動型的群族經濟,是由旅游者向產品做空間移動。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工業品的運輸成本已經降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但人員的運輸費用則因舒適性、安全性的高標準和人生時間的機會成本而無法顯著降低,因此由產品到人的經濟距離遠小于人到產品的經濟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市場的流通性低于其他產業。流通性越低,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也越弱。同時,在一次旅游活動的剛性(基本)支出中,交通費用所占比重較大,景點門票等游覽費用在旅游者事前預算中重要性相對較低,因而旅游景點之間的價格競爭收效不大,質量也就成為了決定目的地旅游產品需求狀況的重要因素。因旅游產品屬于經驗型產品,旅游者往往依靠該景點的知名度來判斷其質量水平,其結果就是知名景點的需求水平高,一般景點的需求水平低。旅游產品的上述特點,造成了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非均衡狀態,也給知名景點帶來了壟斷地位。

三、知名景點在產業中具有壟斷地位

撇開交通等旅游關聯產業不談,在狹義的旅游產業中,知名旅游景點在行業中具有壟斷地位。這是由于:

1.知名旅游景點具有稀缺性。控制稀缺的資源是壟斷的原因之一。知名景點在特定范圍內具有稀缺性,一些名勝古跡如故宮等更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在典型的旅游動機下,知名景點給旅游者的效用水平要遠高于普通景點,普通景點的替代效應不大。在一定地域內,某個著名的景點往往遮蔽了其他的景點,使經營這些景點的企業具備了壟斷的條件。

2.景點的經營具有規模效應。解決應對稀缺資源的控制而形成的壟斷問題的方法之一是授予更多企業經營該資源的權利。旅游景點的開發經營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由兩家以上的企業經營同一景點無疑會造成重復投資及如何分享權利等問題。因此,由一家企業經營更有效率,也即景區經營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征。在現實中,邊界清晰的旅游資源多為獨家許可經營,而一些因特殊原因被分割經營的景區(如驪山和華清池)也一直受到消費者的詬病。實際上,驪山與華清池之間并不是經營同一資源相互競爭的關系,二者仍是對各自所屬的旅游資源的獨家許可,是對產品線的不同環節實施壟斷。一些邊界不清晰的旅游資源,如長江三峽,其綿延192公里,分屬重慶湖北兩省市,多年來兩地競爭的結果是無序和低效率。

3.景點的生產規模受到容量的限制。當需求規模擴大時,可能會使多家企業達到有效規模,或者會使壟斷企業出現規模不經濟,此時就應允許多家企業經營這種業務。特定旅游景點在空間、生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容量限制都迫使其需求量不能任意擴大。如果景點內游客數量超過一定水平而使環境效應和體驗效果下降(即生產的邊際成本激增)時,引入競爭反而會惡化這一局面。在大多數情況下,旅游景點對特定空間的占用排除了多家企業同時經營的可能,除非能對該景點進行完全復制,當然,這種復制既面臨技術和投資的挑戰,也因資源所依存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性而欠缺吸引力。

4.景點經營權的周期難以縮短。對特定空間的依賴可以通過分時經營的方式引入競爭,亦即多家企業在不同的時間段經營同一業務,消費者可以選擇理想企業的經營時段來接受服務。當競爭帶來的高效足以抵消分時經營造成的成本增加時,分時經營(在景區經營,則是縮短經營權的許可周期)是可行的。但旅游活動的異地性決定了外來游客的選擇權很小,他們往往是隨到隨游。同時,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維護投入具有持續性,且沉沒效應明顯,短暫的經營權周期即使企業因盈利水平下降而不愿意進行過多的基礎設施投入。也使投入殘值的計算和轉讓困難重重。因此,旅游景點難以實行頻繁的特許權競拍,現實中對企業的特許權周期也一般較長。

基于上述分析,旅游景點的壟斷經營具有合理性,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這仍會是旅游資源開發經營的主要模式。但是,知名景點的壟斷地位也確實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近幾年來,全國各大景點綜合價格(包括門票、索道及其他景點內收費項目)不斷上漲,其漲幅遠遠高于同期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雖然景點經營者以限制人流、提高資源維護費作為漲價的理由,但其實質上是企業追求超額利潤的表現。

四、旅游經濟存在顯著的外部性

1.旅游產業有較強關聯性。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動,涉及到“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環節,需有多個企業、多個地區參與到生產過程當中,才能滿足一個旅游者的全部需要。這就意味著經營的成果無法由蕩:企業獨享,企業在市場開發等環節的投入具有正外部性,極易造成“搭便車”行為。

2.旅游活動給目的地帶來了文化干涉。“旅游流”不僅是金錢、人員的流動,還是文化的流動。跨越空間而來的旅游者帶來了異國異地的文化,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這種交流,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文化沖突和文化干涉的現象,給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消極影響。比如旅游地居民因生產方式改變而出現過度“商業化”傾向、外來游客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給目的地社會的震蕩等。公務員之家

3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中存在負外部性。旅游地人類活動的增加必然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損壞,這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這些損害來自于如下方面:景區游覽接待設施的建造、游客的生活污染物、滿足游客需要的生產活動、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舉止等。控制產量、注意建設規劃和加以治理可以將這些危害限制在不影響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水平上。但是,控制產量意味著收入的減少,嚴格的規劃與治理意味著成本的增加,這對于追求經濟利潤的市場主體而言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旅游資源利用中采取企業經營模式的我國,旅游業的負外部性問題十分突出。政府將公共旅游資源一定時期內開發、利用、收益的權利授予旅游企業,由其來從事具體的經營和日常管理,旅游企業沒有完全的產權,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權是暫時的,因而其經營側重于短期目標。而代表國家對這些公共財產負責的政府,又因信息不對稱、缺乏激勵等原因,不能對旅游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旅游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財產,存在著所有者缺位的問題,結果導致旅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只追求短期利益,對資源進行破壞性的、掠奪性的開發和使用,造成公共財產的過度損耗。

五、公共旅游資源使用中存在的利益爭奪

我國絕大多數旅游資源都具有公共性,截至2005年1月,我國2萬個旅游景區中,90%以上屬于公共景區,由國家或者集體所有,而一些無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如民族文化)甚至無法明確產權的邊界和產權人。對公共資源的利用,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旅游企業通過政府主管部門授權,將不屬于個別人所有的公共資源獨占,作為自己營利的憑借,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引起了一系列的沖突和矛盾。

1.企業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矛盾。前述旅游企業經營的負外部性分析中,已經論及企業營利目標與資源維護目標之間的矛盾,企業缺乏自發提供資源維護這一公共產品的動機。同時,企業的盈利目標還和社會公眾期待的旅游權相矛盾。占有經營公共資源的產業很多,如煤礦開采、漁業捕撈等,這些行業的產品屬于私人物品,并且生產過程的技術性較強,只有通過專門的生產活動才能使消費這些產品成為可能,因而消費者可以接受企業的加價。景點的收費由門票和個別服務費兩部分構成。個別服務(如接待、娛樂設施和索道等)的專業性較強,且具有排他性,對這塊收費爭議不大。門票收費主要是針對旅游者的進入、游覽活動,游覽活動在一定容量范圍內具有非排他性,作為游覽活動基礎的景區維護和公共道路又具有公共品的特點。因此,社會公眾期望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公共景區,對公共景區的高額門票存在較大抵觸。并且不少景區甚至還將部分個別服務的投資成本也納入到景區的門票中,形成重復收費。

2.政府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矛盾。政府授權企業經營景區而收取的許可費,以及在企業門票收入中的部分提留(如景區發展基金等),應視為企業上繳的資源稅,用以社會公共福利。但目前這些收入多在地方各級政府及資源主管部門之間分配,成為了當地的財政收入,雖然相關部門都宣稱“專款專用”,但因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這些收入最終是否能夠“專用”,不得而知。正因景區經營權收費中的巨大利益,各地紛紛將拍賣景區經營權視為生財之道,樂此不疲。政府與企業在景區經營中獲得了經濟利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利益同質性,易于形成利益同盟,即所謂政府管制俘虜,這也是政府缺乏對企業破壞性經營行為進行管制激勵的重要原因。

3.企業與當地居民的矛盾。除地方政府和開發企業外,當地居民是受旅游資源開發影響較大的第三方。企業對景區的開發經營影響了居民的生產生活,當地居民則期望在旅游開發中獲得相應的利益。在現實生活中,旅游企業和當地居民爆發沖突的事例時有所聞,比如居民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從事“黑導”、跑“黑的”,又或者在一些項目的經營權上和企業發生爭奪等等。這些爭奪的結果,損害了景區的吸引力,造成“公地悲劇”。有效解決這些沖突的關鍵,是政府能基于公平和長遠利益的立場,對企業與居民的行為加以規范。政府既要維護當地旅游市場的正常秩序,同時還要兼顧企業的經營權和居民的生存發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