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美學價值思索
時間:2022-05-04 04:06:00
導語:旅游資源美學價值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渝東南地處四川I盆地東南部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大山系交匯的盆緣山地,渝鄂湘黔四省結合部。包括黔江、石柱、彭水、酉陽和秀山六個區縣。聚居著土家、苗、回、蒙古等14個少數民族,是我國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渝東南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就孕育出了燦爛的文明,奇秀的山水間鑄就了獨特的渝東南民俗文化。土家與苗家文化相互交織,與武陵山系文化共同并容于武陵山風光當中,文化特征與漢族地區迥然不同。渝東南文化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異域性是渝東南民族文化資源的突出特色。旅游者通過對異質文化的觀察到參與,達到審美享受。本文試分析和闡釋了渝東南土家文化所展現的民族建筑美、民俗風情美、歷史文化美、飲食特色美等基本美學形態方面對渝東南民俗文化的旅游美學價值。
一、自然景觀美
渝東南地域遼闊,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地表崎嶇破碎,氣候暖濕,形成眾多自然景觀;有生長茂密的森林,也有深奧莫測的天坑地縫,域內河流縱橫,野生動植物繁多,峽谷幽深,溶洞神奇絢麗。氣候溫暖濕潤,遠離城囂、遭受污染較少,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主要包括武隆天生三橋、天坑地縫等巖溶地貌為主的地質地貌旅游資源,彭水烏江畫廊峽谷風光等峽谷旅游資源,黔江小南海地震遺址自然旅游資源,酉陽桃花源溶洞奇觀等溶洞旅游資源。自然景觀風光旖旎,同時自然旅游資源作為人文旅游資源的載體,更好地體現了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二、民族建筑美
渝東南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小寨中的一座座吊腳樓前有籬笆,后有竹林,青石板鋪路,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吊腳樓一般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臥室。木材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整座建筑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建筑美學也是旅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渝東南土家吊腳樓,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各個單體所組成的街巷空間,體現出豐富絢麗的建筑裝飾藝術,展現著優美柔和的輪廓造型和構架的科學成就,表現著“天人和一”的藝術環境。同時生活在吊腳樓中的土家民族構成的行為景觀,蘊含著密切的鄰里關系,反映著傳統文化心態和審美意識。人的情態與自然景物及社會文化和諧地體現了土家族的生活理想、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表達出一股深深的友情,讓人有一種不可自抑的欣賞、支配的內心感受,形成一種融入其中的沖動和物我兩忘的審美享受。既體現了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又極大地滿足了旅游者貼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這一審美需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三、民俗風情美
傳統的生產、生活民俗文化是渝東南土家、苗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它們的可參與性,對游客來說是最具“震憾力”的,是民俗風情美的一種“濃縮”展示。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藝術節是渝東南每年舉辦的最大的綜合性旅游節會,每年10月下旬在不同的縣、市舉行,節慶活動有聲勢浩大的川江號子表演和氣勢恢弘的萬人擺手舞表演:既有民族舞蹈“茅古斯”、“八寶銅鈴舞”表演,也有悠揚婉轉的山歌對唱;既有雍容華貴的民族服飾展示,也有別具一格的土家哭嫁表演;還有原始神秘的儺文化表演系列。這些都是土家族民族風情的集中展示,民族特色濃郁,頗受國內外游客歡迎和青睞。這些有著巴渝文明特色的節慶本身對旅游者就充滿吸引力,當他們與當地土家族一起參與其中體驗民俗藝術創作的樂趣時,滿足了他們返璞歸真、探求本我、實現自我的審美要求,而這樣的精神愉悅是只用感官感覺所無法實現的。
四、歷史文化美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是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在渝東南生存了2000多年,累計了大量的名勝古跡,以西沱古鎮、龔灘古鎮、洪安邊城、龍骨寨、畢茲卡綠宮、風雨橋、龍河懸棺群、土家十三寨、土家民俗博物館為代表,從古至今組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渝東南人文景觀完整體系。歷史遺跡是人類長期實踐和創造的結果,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產物。每一個歷史遺跡都有它在歷史過程中通過文化積累形成的環境特色,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和普通實際生活的美相比較,它具有‘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點’,歷史價值是一種時空觀念的反應,它標志著穿越時間隧道所依存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軌跡,它展現的是過去,啟悟的是現在和將來。具有豐富而多樣的美學意義。
五、飲食特色美
渝東南土家飲食文化,是渝東南土家人民充分利用武陵山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氣候等條件,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創造出的具有土家特色的飲食文化。渝東南民族飲食特色突出,一是食品種類豐富。土家族擅長腌制蔬菜、熏制肉類和加工各種谷、豆類。腌制時令泡菜、榨菜;將豬肉腌制成臘肉、臘腸、煙熏肉等;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豆飯、糍粑、綠豆粉等;將谷類釀制成甜酒和咂酒。二是飲食風味特色鮮明,下料重,口味以酸辣為主,擅長熏制法和腌制法來保存食物。符合在渝東南濕熱的氣候條件下貯存食物,同時由于山區水質硬、堿性大,酸則可以中和的緣故,所以巴地的許多菜都有“酸辣”特征,如酸魚、酸肉、酸湯等。三是注重食療。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武陵山區,陰冷潮濕、瘴氣彌漫、疾病流行,因此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所用的調味品,多有祛濕、散寒、驅蟲等功效。如,魔芋,能消腫、攻毒:花椒,能溫中、祛寒、驅蟲。姜為“御濕之菜也”,它的散寒功能,對于多霧、潮濕的巴蜀地區尤為重要。巴人還擅長以茶療疾,陸羽《茶經》載:巴國境內有一種較粗的瀘茶,“其味辛,性熱,飲之療風”。可見土家在食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四是文化內涵豐富。古巴國的歷史基本上由戰爭構成,因此土家族的飲食中,遺留著“戰爭”痕跡。如,“趕年”習俗,是古代巴人為了抗擊外侮,為設伏迎防提前過年。過“趕年”要吃“年肉”和“年合菜”,“年肉”切大塊是為打仗便于攜帶。“年合菜”是因戰情緊急,合煮而食,以便緊急趕路。過年的酒宴也富有“烽火硝煙”的味道,如糍粑上插滿梅枝與松針,上掛紗布,表示征戰的“帳篷”。坐席時大門一方不設位,這是為了“觀察敵情”。相傳土家族“咂酒”也與戰爭有關。土家族士兵赴東南沿海抗倭,為讓壯士臨走喝一口餞行的家鄉酒,同時不誤戰期,村長遂將酒壇置于道口,插上竹筒管,每過一個士兵咂一El。后來這種飲酒法成為土家人招待貴客的一種飲酒方式。
六、結束語
渝東南土家族以其濃郁、神秘的民族風情無論是民俗活動的形式層面傳達出來的外在感性形式美感,還是積淀在民俗活動幽深處的勾連民族創生與立世、進化與發展、變更與中興的集體審美無意識的美感內容,最后都訴諸一種感性的審美化敘述形式。有極高的旅游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