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發展佛教資源保護綜述

時間:2022-05-23 10:11:00

導語:旅游發展佛教資源保護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發展佛教資源保護綜述

一、佛教文化資源與旅游開發的關系

1、佛教文化資源我國的佛教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我國佛教的傳入主要分為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三種。這三個流派由于學說和傳播途徑的不同,使得每一個派別在與地區內的固有文化融合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從而引發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點。例如北傳佛教的雕塑造型與南傳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而北傳佛教在與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對文人的思想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也影響了佛教建筑的整體形態。在我國,佛教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且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我國各個朝代均有具有時代特色的寺廟、佛塔、石窟等,也有佛教題材的碑文、雕塑、壁畫、法器、書畫作品等。

2、佛教文化資源的旅游刺激點佛教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隨著地域和時代的變化,有著不同的特色。例如寺廟建筑,北傳佛教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南傳佛教則鐘愛六角或雙檐的佛塔。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觀念,也使得大多數的佛教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結合在一起,較多的寺廟、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有著人文和自然的雙重觀賞價值,形成了對游客的雙重吸引。佛教文化資源具有濃郁的神秘氣息,且源遠流長。如同中國的陶瓷、絲綢這些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一樣,對不了解或者接觸較少的游客而言,是異域別樣的文化吸引,吸引著各方游客進行觀賞、探究與了解。因此,佛教文化資源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旅游刺激點。

3、佛教文化資源開發給地區旅游帶來的優勢近年來佛教文化資源的開發成為了新的旅游增長點,將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的合并開發,給旅游業帶來了經濟與社會的雙重效益。以杭州為例,雖然西湖已經是城市標簽,但如果沒有靈隱寺、岳王墳、六和塔、抱樸道院等佛教文化景觀的環繞,杭州的旅游業很難形成如今的規模。在杭州的旅游路線中,游人在西湖逗留的時間,遠遠少于在雷峰塔、靈隱、岳王墳的逗留時間,這充分說明佛教文化資源景觀對游客的吸引力,對旅游業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而有些佛教興盛地區,更是直接將佛教文化資源打造成了地區名片,從而提高地區知名度,如普陀山、五臺山等,都是佛教名山,因為佛教文化資源而出名,從而形成了佛教特色的旅游區。

二、旅游開發中的佛教文化資源保護的問題

在旅游開發中,由于地區承載量有限,以及開發時無法估量到地區吸引情況等原因,往往出現不合理的開發,地區承載量遠遠小于實際的游客接待量,造成旅游中的“超載”現象,而由于旅游開發對自然必然產生的破壞性,以及市場經濟帶來的一些弊端,也帶來了一些不利于佛教文化資源保護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佛教文化資源區的生態破壞佛教中崇尚“天人合一”,講究出世清修,因此佛教圣地往往位于深山峻嶺,也有部分位于河流沿岸,也有在市區中建立的私家佛堂、佛學風格的園林等。這些文化資源,往往都與自然風光緊密結合,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由于游客素質的參差不齊以及觀光帶來的自然損耗,這些文化資源景區的生態平衡往往遭到較大的破壞。例如在敦煌石窟,作為名勝景點開發后的20年里,壁畫的風蝕損耗速度相當于開發前150年的損耗速度,而人為的故意留下旅游紀念的亂涂亂畫、隨意觸摸也造成了石窟內景觀每年近2%的損耗。北魏的石碑文化較為出眾,而由于風化作用,佛教梵文碑文的流失率在每4%。這些文化景觀往往是歷史遺產,有不可恢復性,因此帶來的損失無法估量。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由于開發保護不到位,游客主動損壞的佛教碑文在500塊以上,損耗到完全不具備觀賞價值的超過300塊,這些都是我國佛教文化資源保護中存在的較大問題。

2、佛教文化資源的變味及“走樣”佛教智慧奧妙深邃,教義博大精深,佛教儀式和佛學眾人的莊重神秘,景區環境的古樸、神秘、靜謐的氣氛也是佛教文化資源景區的特點。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前往觀賞游覽、聽書講禪,是修身養性的“凈土”。可是由于景區內為了達到接待的需要建起的旅游附屬設施,例如酒店、飯店、公廁等,往往在建筑風格上與景區內歷史悠久、風格古樸的原始建筑格格不入,造成整個風景區的走樣。以及逐利性帶來的商業化炒作、商業化欺詐游客的現象,造成佛教景區整個人文氣息的變味。

三、解決方案

1、合理規劃承載量,注意開發廣度和深度的平衡由于佛教旅游項目的開發風險小,高回報的特點,對于佛教旅游項目的過度開發已經成了目前存在普遍問題。佛教文化景區內的游客人數遠遠超過合理的承載量,適度接待和開發,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手段。在部分寺院,已經減少了游客參與性觀光的范圍,即游客只能游覽和觀賞景區內的風光,不能住在寺院內進行吃齋、誦經、沐浴、念佛等活動,有效減少了游客在景區內逗留的時間,從而降低了環境承載壓力。

2、加強管理,明確利益分配景區內應當實行嚴格的管理,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賞罰措施,從而做到景區內嚴格按章辦事,減少因追逐利益所帶來的隨意拉客、隨意搭建、欺詐蒙騙消費者的現象。進行嚴格的管理,明確利益的分配,有助于保護景區的清凈、古樸的整體風格,促進佛教文化資源在旅游業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3、加大科技投入,減少人為損耗加強對景區設施,如建筑、碑文、書畫的保護措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建立防腐措施,在游人較多的地方進行觀賞隔離,從而減少因人為帶來的佛教文化資源的損耗與流失。對景區周圍的自然環境也進行人為的保護,例如林區的人為種植,減少因旅游開發所帶來的自然損失,增強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4、采取劃區開發,注重佛教繼承人的培養與保護佛教教義中的“虛空”“超脫”的觀念,都是講究脫離世俗的牽絆,做到心靈的滿足,要求無欲無求的清修,這與旅游開發中帶來的嘈雜、人流喧囂的必然結果相背離。因此要實現佛教教義資源的傳承與發展,就必須進行隔離開發,例如在杭州的靈隱寺內,只對外開放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真正的僧侶生活、修行的地方還采取隔絕措施,不對外開放,從而保證研究教義的僧人不受外界打擾,有良好的環境進行佛學修為,從而促進佛學教義的傳承與發揚。佛教文化資源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和特點,在資源區形成的古樸、肅穆、清凈的氛圍也是其資源的一種,在旅游開發中具有獨到的價值。在旅游開發中,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做到適度開發,在開發的同時注意佛教文化資源的保護,來促進佛教文化資源景區的可持續發展,達到文化和經濟的雙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