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鄉統籌與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時間:2022-06-27 07:04:13
導語:重慶城鄉統籌與鄉村旅游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文化風俗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領略農村鄉野風光、體驗農事生產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旅游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鄉村旅游憑借地緣的優勢和便捷的交通,適應了城市人近距離休閑旅游的需要,成為人們雙休日休閑旅游的首選,鄉村旅游市場需求巨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文)也明確要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在新農村建設中,鄉村旅游成為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重慶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2010年,重慶市鄉村旅游游客總量達到1850萬人次,約占當年全市國內旅游總人次的18.5%,表明重慶鄉村旅游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目前,重慶鄉村旅游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問題:(1)鄉村旅游模式發展不平衡。除農家樂模式較為成熟外,其他如生態農業園、森林公園、民俗節事等鄉村旅游模式開發不足。(2)目前重慶鄉村旅游雖然已經達到一定數量,但鄉村旅游產業化程度不高,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還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拉動作用不夠充分。
重慶市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工作開始于2007年6月,8.2萬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為中國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塊實驗田。大城市帶動大農村,實現城鄉共發展共繁榮,是中央賦予重慶的三大戰略任務之一。城鄉統籌即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鄉統籌改革符合重慶大農村與大城市并存的特殊市情的需要。鄉村旅游市場面向城市,具有良好的城鄉聯動機制,符合城鄉統籌的需要。重慶城鄉統籌的大背景,給鄉村旅游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
(一)推動鄉村角色的改變
城鄉統籌政策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進行土地的集中經營,通過招商引資和開展大規模的農業項目開發,促進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這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鄉村將不再是原來單一的農業生產角色,而成為為城市提供給養和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閑服務的角色,鄉村逐漸成為城市社會和功能的延伸。
(二)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剩余勞動力
直轄10年,重慶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卓有成效,700多萬農民離開故土,到城市尋求生存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40%以上的勞動力并沒有在重慶本地就業,而是去了沿海發達地區。這些勞動力在外地創造剩余價值,但卻由重慶為他們提供主要的社會保障,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一種剝奪。城鄉統籌以民生優先,切身關注農民工的問題,諸如減輕農民稅收負擔、統一城鄉教育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支持(比如農村子女學費免收等)、設低保、扶困戶等,讓農民工切身感受與其在外面苦苦地打工,還不如回來投身于家鄉的建設事業中。農民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在這里居住生息,能更好地把他們的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鄉村旅游事業發展之中。
(三)有利的政策傾斜
城鄉統籌背景下,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擴大退耕還林規模、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強農村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事業建設等。這些措施中,尤其加大對農村資金的投入,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必備資金條件;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改善交通、通信、水電供應、環境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為發展鄉村旅游提高了可進入性條件。
(四)科技人才的加入
在統籌城鄉實驗中,重慶已經從2007開始,每年向鄉鎮定向輸送大學生,每個鄉鎮5名,連續5年。外來的有經驗、有素質、有文化的工作者,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生力軍,將城市的科技和人才有節奏、有效地向農村地區輸入,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人才條件。
三、重慶城鄉統籌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
(一)鄉村旅游規劃———塑造鮮明的鄉村意象
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最重要的需求是鄉村意象。鄉村意象是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鄉村意象內涵極為豐富,包括鄉村聚落、建筑空間、社會狀態和文化風俗。游客在鄉村所體驗到的鄉野的寧靜、鄉民的質樸、原汁原味的農家飯菜,甚至那裊裊炊煙,它們都可能使游客產生在城市完全體會不到的那種似曾相識的“回歸感”。從游客心理學的角度看,鄉村意象是激發城市游客進行鄉村旅游活動的根本動因。鄉村意象的塑造必須強調保持原真性的鄉村風光,主要體現在對居民住宅、生活設施、基礎設施等硬件實體和鄉村民風民俗傳統等軟件資源的優化。對于已經形成較高市場認同的鄉村意象,要大力維護和強化;對于特色不明顯的鄉村,要通過規劃設計,著力打造區別于周邊鄉村的不同景觀意象。以重慶為例,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行了以川東民居風格為主調的“巴渝民居”工程。2010年6月25日,重慶市委三屆七次全會提出:從現在起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5萬戶,農民新村1500個。一場“農房革命”正式展開。重慶市城鄉建委組織專家編制了26套《重慶市巴渝新農村民居通用圖集》,免費發放到每個鄉鎮,制作了5萬余份巴渝新居張貼畫送到每個行政村,編寫了《農村康居工程建設技術導則》《村鎮風貌設計導則》以及《農房建設科教片》等,使巴渝新居建設家喻戶曉。現在重慶的農村,公路500米范圍內的民居都進行了巴渝民居改造。道路兩旁一排排小樓錯落有致,坡屋頂,白墻灰瓦,下半部分涂上青磚顏色的漆,并用白灰勾縫。這些巴渝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很像一幅中國山水畫。鄉村意象的塑造還必須使鄉村本土文化不失本色,包括鄉村民俗文化、鄉村文化遺跡以及鄉村各行業的文化。重慶是古代時期的巴國,有傳統的農耕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民間藝術、鄉村文化遺跡等,如銅梁的龍、走馬的故事、接龍的吹打、榮昌的牌坊、渝東南土家族擺手舞、秀山的花燈等,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文化,他們在重慶鄉村旅游發展中都可以大力挖掘、整理,形成重慶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意象。
(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打好鄉村旅游特色牌
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對游客產生定向吸引力的動力源泉。城市周邊鄉村遍布,人們為什么選擇到某處鄉村去休閑度假,是因為那里有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吸引著他。如城口的老臘肉、璧山的丁家兔、來風魚、合川的桃片、江津的米花糖、長壽湖的全席魚、魚洞的刨豬湯;金佛山的杜鵑花、潼南的油菜花、走馬的桃花、白市驛金鳳梨花、四面山的森林、仙女山的冬雪;綦江銅鼓灘的漂流、渝北統景的溫泉等。這些重慶郊野鄉村的吃的、看的、玩的都各具特色,正是這些特色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城市居民奔向這些鄉村去旅游。
(三)鄉村旅游經營———“五加二”模式與規模經營
鄉村旅游企業在經營發展中一直存在兩大困境:一是周一至周五設備空置,人力、財力浪費嚴重,固定成本高,周末卻因人手不足,接待能力又不足,屬典型度假型經濟。對此,鄉村旅游可以將周一至周五的經營對象著力瞄準不受時間限制的老年人市場,通過一定的優惠措施吸引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結伴到鄉村休閑度假,將平時閑置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而周末主要接待上班族娛樂休閑旅游。二是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主要以個體農戶為主,宣傳能力、接待能力均有限,不容易形成號召力。對此地方政府可以設法組織農戶走聯合經營之路,形成合作經營組織,聯合經營,綜合利用鄉村景觀和農業景觀資源,建設鄉村特色旅游基地,從而增強鄉村旅游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鄉村旅游人才———請進送出的人才培養模式
鄉村旅游管理者和服務人員主要是農民,他們對旅游的認識、從事旅游的經驗、接待水平與游客的需求之間還有一定差距。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人才的途徑很多,如通過“陽光工程”“雨露工程”、大學生村官等項目引進高素質人才;通過鼓勵支持具有先進理念的優秀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回鄉辦鄉村旅游;地方政府積極組織鄉村旅游經營者進行鄉村旅游專項培訓學習或外出專項考察學習,提高經營者從事鄉村旅游服務與管理的水平。
(五)鄉村旅游政策———特殊產業扶持政策
在城鄉統籌背景下,鄉村旅游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重慶“十二五”期間“縮差共富”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政府在旅游發展規劃中可以單列鄉村旅游規劃,在政策上設法把鄉村旅游作為一個特殊產業加以扶持,解決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障礙,包括土地使用、投資、稅費等政策。在鄉村旅游發展上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營銷,走集群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之路,形成“食、住、行、游、購、娛”各個產業鏈條互相緊扣,循環拉動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鄉村旅游的真正升級,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也才能真正得到發展,真正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 上一篇:中職計算機教學語言應用和情感教育
- 下一篇:做好工商行政管理統計工作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