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合作理論基礎

時間:2022-07-26 09:34:49

導語:旅游合作理論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合作理論基礎

2001年國務院頒發的9號文件指出,“加強橫向聯合,大力發展區域旅游,各地在發展當地旅游的同時,要加強與周邊地區協作配合,互通信息,客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形成跨地區的旅游聯合”,并強調“研究和推廣粵港澳地區旅游協作和一體化發展經驗”。在國家宏觀政策鼓勵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下,中國區域旅游合作迎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在實踐推動下,國內區域旅游合作研究走過三個階段。

一、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發展階段

(一)初始階段(1980-1993)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旅游業迅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市場分割、過度競爭、旅游資源重復性破壞性開發、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偏小、旅游品牌單薄、缺乏核心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差、旅游管理秩序混亂等。為此,各地區相繼成立了一些旅游區域合作組織,如華東旅游協作區、環渤海灣旅游協作區、西北五省區旅游協作區、華南旅游協作區等。針對這一階段的區域旅游協作實踐,理論上的主要收獲:一是提出了區域旅游合作是一種改革的思想。二是形成了創立區域聯合發展機制的思路。對華東區域旅游聯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華東區域旅游聯合發展的機制改革建議。三是強調旅游業發展的關聯性與全面性,提出了大旅游構想,指出了樹立“大旅游”觀念對于旅游業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益發展的重要性。

(二)發展階段(1994-2002)

這一階段也是中國國內旅游需求空前高漲階段。應對國內旅游熱潮興起,區域旅游合作有新的推進,出現了東北四城市區域旅游聯合體、北部灣旅游協作組織、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等合作共同體。這一階段理論界重視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研究,在三個方面取得理論突破:一是認為旅游區域協作要在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更好的發展。利益是合作方形成合作的基礎和動力。二是從實踐的角度論述了政府主導、統一規劃、交通先行、共同營銷等區域旅游合作要注意的六大原則。三是王衍用在研究孟子故里開發時首先提出了旅游陰影區的理論,不同旅游地之間的資源價值、知名度、開發的先后次序不同,造成某一個或某一些旅游地處在另一個旅游地的陰影之下。還分析了旅游資源“減值效應”主要原因是項目的雷同。并針對陰影問題和減值效應,提出區域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營銷的建議。

(三)提升階段(2003年以來)

2003年長三角地區的《杭州宣言》引領新一輪區域旅游合作,拉開了建設無障礙旅游區的帷幕。2004年可以稱作是中國區域旅游合作年,江浙滬兩省一市,長三角區域旅游合作在力度、廣度和深度上有新的突破。這一年區域旅游合作共同體遍及大江南北,東中西部,合作主體更加積極,合作層次更加深化,合作內容更加全面。主要研究進展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從多學科角度對區域旅游合作動力機制進行了剖析,在區域旅游合作中存在很多錯誤的認識,也面臨許多現實的困惑。二是對今后區域旅游合作的走向進行了展望。從實踐角度看,未來區域旅游合作的深入,在空間形態上跨區域合作的特點鮮明;在產業結構上,跨行業合作日漸成型;在資源類型組合上,多樣化合作特色突出;在經營體制上,融資渠道多元化、資本合作化道路逐步顯化。三是對跨越行政區域旅游地的旅游競爭合作模式和機制進行了探討。四是概括總結了區域旅游合作的空間結構模式。此外,不少學者把區域旅游障礙與行政區劃體制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提出了以行政區劃調整、自然區域型旅游規劃、跨政區旅游產品創新、打造無障礙旅游大市場等四項措施解決行政區之間的旅游合作問題。

二、區域旅游合作理論基礎分析

區域旅游合作研究涉及多學科,如經濟學、公共管理學、地理學、旅游學等,這些學科相關理論為區域旅游合作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論基礎。

(一)空間相互作用理論

區域之間發生商品、資金、人口與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的相互傳遞過程,這就是所謂空間相互作用。空間相互作用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區域之間通過互通有無,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增加了發展機會。二是區域之間相互作用,加劇了各方面的競爭態勢,造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導致新的發展不平衡。區域間發生相互作用取決于四個基礎條件:一是區域間存在差異性。區域之間在差異性的前提下,彼此之間存在各要素供求關系,通過供求關系尋求互補,發生相互之間的聯系。互補性愈大,區域間發生經濟聯系的機會愈多。二是區域之間存在可達性。從通訊技術、交通的角度分析,可達性是區域之間各要素存在傳輸可能的先決條件。傳輸時間和空間距離越長,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成本就越大,可達性程度就越低;各要素的經濟運輸距離是不盡相同的,存在很大差別,經濟運輸距離越短,可達性越差,經濟運輸距離越長,可達性越好。可達性越好,區域之間相互作用就越強。三是區域之間存在互信與友好程度。區域之間互信與友好程度越高,發生相互作用的機會越多。四是第三方干擾也是影響區域之間相互發生作用的重要因素。只要區域之間相互作用的宏觀環境是和平的,不存在第三方干擾,區域間發生相互作用的機會就多。旅游業是一種新興的產業經濟活動,區域之間能否發生相互作用,取決于差異性、可達性、互信與友好程度和第三方干擾。如果區域旅游合作不成功,旅游流受到阻礙,就可嘗試用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分析其中的原因。空間作用理論揭示成功區域旅游合作的內在機制。

(二)區域合作理論

由于各區域利益訴求存在差別,區域合作應遵循“平等自愿、互利互惠,互補優勢、相互協作,風險共擔”等基本原則。區域合作存在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由于區域間行為主體通過經濟利益上的關聯,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以合作形式來滿足各方需求,謀求發展的優勢;二是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達到擴大優勢和優勢互補的目的,區域間開展合作來追求經濟規模擴張與實力增長。通過合作,資源要素能夠實現在區域之間無阻礙流動,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性和協調能力。區域合作理論揭示了各區域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通過互補優勢、疊加優勢和共享優勢方式,把孤立的經濟活動有效地整合起來,形成1+1>2的效果。旅游流是區域之間最頻繁、最重要的一種復合要素流,最需要通過合作以降低旅游流的空間成本,消除區域之間的旅游障礙。當然區域發展的主流依然是競爭,合作是競爭的高級藝術形態。“分”與“合”是相輔相成的,各區域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分工,也是合作的一種形式。

(三)公共產品理論

根據公共經濟學理論,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書中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是這樣的,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的減少。與私人產品相比較,公共產品具有明顯不同的三個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部分旅游產品如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是全中國的共同遺產,具有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如果過度開發利用公共物品,就會導致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外部不經濟性行為的產生。這些旅游公共產品的保護、開發、利用只能依靠政府完成,單靠旅游企業和市場是無法完成。還有一些旅游相關公共產品,如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環境衛生、購物環境、公共信息等,也需要政府出面提供。政府要努力推動旅游環境保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品營銷等事務發展,營造愉悅旅游體驗環境,使轄區成為和諧、安全、誠信、友好的旅游目的地。

(四)增長極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最早提出增長極理論,他提出了“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于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的著名論斷。增長極理論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增長極可通過自身發展或與相關產業部門之間聯動來帶動或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增長極是加速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發展思路和空間組織模式。旅游業具有帶動性強、關聯性強的優點。正因如此,很多地方政府常常將旅游業作為經濟增長極加以重點發展和培育,對其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甚至整體經濟發展寄予厚望。有些地方旅游業的確擔起經濟發展大任,在一些旅游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興起了一批新興旅游城市和旅游城鎮,帶動當地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在區域旅游合作中,可以以新興旅游城市、旅游城鎮為核心,構筑區域旅游合作環、圈、帶。增長極理論對于梳理區域之間旅游合作的空間關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五)核心-邊緣理論

核心-邊緣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他認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由核心區域和邊緣區域組成。一個城市或城市集群組成核心區域,核心區域經濟發達。邊緣區域相對核心區域,經濟較為落后,兩者之間界限由核心與外圍的關系來把握。核心與邊緣之間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存在著不均等的發展關系。核心處于主導地位,邊緣處于依賴地位。但核心區與邊緣區地位不是一成不變,核心區與邊緣區的邊界會產生變化,兩者之間空間關系會不斷調整,經濟的區域空間結構不斷變化,最終形成區域空間一體化。”核心-邊緣理論詮釋了區域如何由互不關聯、孤立發展變成彼此聯系,由發展不平衡變為相互關聯平衡發展的深層原因,對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具有較好指導價值與解釋意義。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總是客觀存在的,資源條件好的形成核心區,其余形成邊緣區。促進邊緣區的發展應采取聯動的策略,核心區和邊緣區發生關聯,促進兩者關系的轉型和變動,達到區域旅游共同發展的目標。兩者之間應是資源互補而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應以交通線路為紐帶,通過區域旅游合作,最終達到兩者均衡發展。

(六)博弈論

所謂博弈,就是指參加競爭的各方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策略。具體來說博弈就是一些個人、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博弈論主要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方式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從區域旅游發展的視角看,各區域可看作一個行為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追求區域利益最大化。在旅游資源非均衡性與獨特性及國家財政有限性的約束下,各區域旅游政府和企業間展開競爭博弈,按各自最優決策行事,以達到區域效率最大。由于各方不合作,各區域理性未能達到各自預期目標。因此,為謀求區域利益最大化,各區域之間必須相互合作,不僅要考慮自身優勢發揮,還要考慮與其他地區合作,以實現共贏。博弈論對深化區域旅游合作有重要指導意義。一是要密切關注合作的行為主體及其價值取向,二是要關注博弈的“游戲規則”,三是要盡可能探討如何有效協調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行業協會及當地居民利益關系,實現多方利益的共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