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8-28 03:43:39
導語:旅游文學課程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無課程標準
高職院校教務管理部門對公選課的課程標準一般不作要求,婁底職業技術學院也不例外。我院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無課程標準,如果仿效旅游類專業《旅游文學》的課程標準,就與跨專業學生期待通過公選課完善知識結構,提升人文綜合素質等目的不相適應。
(二)無配套教材
高校教務管理部門對全院性的公選課一般不提供教材,教師多數是自己找資料湊合成簡單的講義,有的甚至只拿參考書目錄,[1]用這樣的藍本教學,教學內容不是過于松散就是十分單調,真正想學知識的學生,聽課以后只會感到失望;有的則是搬用自己所教專業課程的教材或相近的專業課教材加以壓縮,進行概說,學生既感覺太專業,也激發不起學習興趣。
(三)優質教學資源貧乏
課程無教材,教學無藍本,教學管理部門對授課內容的監管難以到位,授課內容的隨意性是不可避免的。高職院校對公選課缺少激勵機制,教師花大心思花大力氣用于公選課的,也是寥寥無幾,挖掘、整合公選課優秀教學資源的力度不夠,教學質量上不去。
(四)教學手段較單調
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雖然一直采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但是教師用的是單一的PowerPoint課件,尚不能熟練地進行網上景點在線對接教學,缺乏必要的教學場景,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旅游興趣。
(五)管理評價缺體系
公選課由教務處直接管理,由學生干部輪流檢查,教務處、督導團不定時抽查師生出勤。但是,誰逃課并沒落實到人,也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逃課現象。實際上,是給沒有學習自覺性的學生開了方便之門。高校公選課大多考核不嚴格、不規范,測評學生成績沒有統一的時間和要求,也沒有細則規定,考核過程缺乏監控,自然出現不合理的現象。[2]
二、如何改革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
并應用于教學實踐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面對的,是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姓“公”;而現有旅游類專業《旅游文學》課程與教材,本是專供旅游類專業學生學習之用的,姓“專”。旅游類專業課程和教材的專業性與跨專業公選課的公共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決不能照搬照套專業課的課程體系,一課通吃,一成不變,非改革不可。
(一)明確本課程的性質
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的性質是跨專業性,旅游性、文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使學生具有較強旅游文學素養,人文素養,鑒賞能力,審美176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樹立課程的基本理念建設
高職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標準,應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任務、我國文化旅游發展的要求和學生未來工作生活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方法和素質”、“過程和效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制訂課程標準,改革課程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
(三)確立課程總目標
豐富非旅游類專業廣大學生的旅游文學知識,培養其鑒賞旅游文學作品的能力,提升其人文綜合素質,培養旅游興趣,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即從單純的“旅游文學教育”變為“培養人文綜合素質和旅游興趣的教育”,把德育和綜合素質教育及旅游興趣的培養融入到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的全過程。
(四)課程設計思路
為了適應文化旅游發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旅游文學教育的不同期待,高職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旅游性、文學性和人文性,既要使學生的旅游文學素養普遍獲得提高,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發展空間。因此,課程需要有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兩部分。課內學習要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20學時,1學分。每周2學時,10周完成。課外學習應該體現實踐性,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五)改革教材
打造公選課專用教材,特別是精心編纂的精品教材,應是公選課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教材的改革,又應該通過下述諸多方面的改革得以實現:1.觀念更新。跨專業公選課教材,不能只是教師課堂教學時所依據的教學材料,同時,還應該是學生在課外自學時的興趣讀物。這種教材要實現課內教材和課外讀物的結合;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自學的結合。例如:筆者即將付梓出版的《旅游詩聯解讀與鑒賞概論——旅游人的金鑰匙》,即摒棄了一般教材的常規寫法,力爭做到使之既具教材的體系性,又有課外讀物的趣味性;既致力傳統文化的普及性,又兼具專業辭典釋疑解難的工具性;既有傳統名家名篇的權威性又有現當代旅游景點的鮮活性;既具校內、校外人見人愛的吸引性,又有案頭枕畔常讀常新的收藏性;既有深入淺出的學術性,又有雅俗共賞的兼容性。用此作為公選課教材,是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知識面的。2.增加內容。一是教材遴選案例應突出一個“廣”字。應注重選擇縱貫古今、涵蓋各省的范例,尤其不能缺少港、澳、臺、疆、藏、遼、吉、黑等地旅游文學作品的選入。應突破以往旅游類專業《旅游文學》教材內容只涉及大陸尤其是中原與東南一帶的局限,為建立我國大一統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旅游格局,起補缺作用。二是教材范例解讀應該突出“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旅游景點文學大多是古詩詞和對聯。傳統古詩詞和對聯“導讀”一類書籍的實質,從教育理念審視,多是典型的“灌輸式”、“填鴨式”。改革教材應跳出傳統詩聯“導讀”一類書籍的套路。其著眼點,不應是告訴學生結論,而應是教給學生自己去探求結論的方法,使之成為教會方法,培養能力的范本。如《旅游詩聯解讀與鑒賞概論——旅游人的金鑰匙》,在閱讀篇里先介紹閱讀方法,再分類詳細揭示詩聯閱讀的規律。3.突出德育、人文素質教育。所選文學作品應與當今旅游景點對應的思想價值高、愛國情懷深、民族精神強,藝術精湛的旅游文學作品為主體,重點是發掘其人文內涵,目的就是加強人文素質和道德教育。4.突顯培養學生“精神旅游”的理念。旅游,不能只理解為“實地旅游”,即認為只有身體力行、身臨其境才是“旅游”;而要認識到:借助有關文學作品和網絡視頻想象歷史,“神游”勝地,也是一種旅游──“精神旅游”。因此,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教材還可以提示優秀旅游文學篇目或書目,與名篇相關的旅游景點網址等,讓教材與網絡媒體聯姻,使之能隨時隨地進行“精神旅游”。
(六)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授課內容的遴選,應緊扣當今旅游景點中的文學作品,側重對詩聯進行鑒賞研讀,指導解讀與鑒賞方法技巧,精講詩聯的押韻、平仄、對仗知識,也應簡介漢字的形體演變(因景點對聯大多是非楷書)等知識難點。教材中的其他內容則布置課外自學。2.教學方法改革。以教材為藍本,以景點為主線,整合網上優質旅游文學資源應用于教學,實現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的多樣化。第一,將教學內容與相對應的旅游景點進行在線對接教學。例如:教學杜甫的名篇《望岳》,就可以在線對接泰山,同時介紹與泰山有關的人文地理知識,讓學生領略泰山風光,感受泰山景區的人文內涵。第二,充分運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分“基礎知識、鑒賞文本、鞏固難點”三個模塊整合網絡旅游文學資源,建立教學資源庫或制成課件。例如:自制圖文并茂的PowerPoint課件,用以介紹我國旅游景點人文概貌和幫助學生學習旅游文學知識;自建旅游文學聲像資源庫,培養學生語感能力和審美能力;自建的網上“模擬旅游”視頻資源庫,幫助學生攻破教學難點,同時使之獲得“心靈旅游”的審美感受。第三,布置與旅游景點文學相關的實訓。例如,安排學生課外實地觀賞市井民宅對聯,就近觀賞旅游景點中的文學現象,以之培養學生閱讀旅游景點文學的習慣;也可指導學生網絡搜索旅游景點文學或實地旅游觀察旅游景點文學,遇到讀不懂的詩聯記下來,然后師生互動、團隊協作解決;遇到不認識的繁體字、異體字則可以下載《簡化字總表》(1986年新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解決,以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七)完善管理評價體系
建立任課教師、輔導員、系部、學院教務管理部門齊抓共管的機制和師生互動平臺。1.可建立教務教學QQ群、職教新干線等平臺,便于任課教師能及時與相關管理人員反饋學生的學情和要求。2.可建立師生QQ群、職教新干線等平臺,師生可以互動,了解學生對教學的要求,有利于任課教師盡快調節教學內容和方法。3.實行任課教師嚴格管理學生責任制。跨專業公選課不好管,人人皆知,必須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和教師嚴格管理。筆者任教本課程時,讓每個系的學生分別集中坐在一塊,各系自選1到2名學生負責人,幫助任課教師做些管理、服務工作。例如:落實到課情況,與學生所在的班級輔導員保持密切聯系等。[3]4.建立多元評價學生的體制。實行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且分別占總評成績的60%和40%。其中,過程考核由到課、提問或互動、筆記、實訓、團隊協作或自主學習的記錄構成,比例為2:2:2:3:1。期末考核由基本常識與創新能力等內容組成,比例為6:4。考核形式:可閉卷和開卷結合。考核時一律不得攜帶手機。考查內容應有旅游詩聯文閱讀的基礎知識、旅游詩詞曲名句積累,與名句對應的景點地理知識,應用旅游文學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如景點名聯斷句,介紹自己熟悉的旅游景點或設計某一主題的旅游線路等。5.允許學生旁聽。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是一門文以載道的又很實用的通識課,適合任何專業任何學生選修,在學生中有比較好的吸引力若想申報卻沒有報上的學生。任課教師可通過QQ群、職教新干線等渠道廣而告之:允許未選上的學生旁聽。還可將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學課件、實訓內容以及人文內涵集中的旅游景點網址和旅游文學名著書目等在自己的QQ共享及職教新干線上[4],給那些想選修而沒有機會選上或旁聽的學生自學,以拓展他們的知識面。
三、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改革初見成效
1.取得了本課程體系的理論成果,推動了教學改革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在理論上形成了集教學理念、課程標準、教材建設、教學內容、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和管理方法、評價方案于一體的高校跨專業公選課《旅游文學》課程體系,在改革的過程中,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都得到長足的提高。2.改革實踐效果好。該課程體系在我院進行了教學實踐,學生反映:能真正學到知識,提升了旅游文學的鑒賞能力,人文綜合素質,開闊了視野,激發了文化旅游的興趣,同時也將成為文化旅游的有力宣傳者,這必將對“積極發展文化旅游”做出較大貢獻,實現了課程目標。3.將成為跨專業公選課的范例,得以推廣。筆者任教的本課程,同行評價好,教學管理部門在我院將此課程體系列為跨專業公選課建設的示范并加以推廣,以此改革思路已經指導了我院跨專業公選課《詩詞對聯基礎》、《影視欣賞》等課程已獲準面向全院開課。本課程的改革,在2012年被“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立項,做進一步的研究,正向精品課建設的目標邁進,向全省推廣。
本文作者:張麗君工作單位: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環境保護分析
- 下一篇:沿海經濟旅游資源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