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
時間:2022-05-09 10:12:09
導語: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優秀人才的特征分析
發展旅游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之一。旅游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發展全域旅游,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有利于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地滿足旅游消費需求。全域旅游理念和傳統旅游理念相比之下具有全新的資源觀、產品觀、合作觀、發展觀和服務觀[2],這就對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優秀人才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進而使其呈現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一)跨行業屬性特征。融合作為旅游業的天然屬性之一,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旅游優秀人才應具備良好的跨行業屬性特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業發展已經突破了傳統行業限制,將各種旅游要素進行有機整合,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從而以旅游業為動力,帶動區域內其他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因此,這就使得“旅游+”逐步發展成為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重要標志,更加強調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旅游優秀人才不能再僅僅掌握某一項技能,而應熟悉更多其他行業知識,這就使得新形勢下高校需要培養具有全域思維、整合意識和創新意識的跨行業旅游管理優秀人才[3]。(二)通識屬性特征。旅游資源的地域屬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旅游知識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和固定性,這就要求旅游人才應學習和掌握具有專業性和通識性的旅游專業知識。全域旅游引發旅游產業的新一輪變革,進而使得旅游業的專業性變得更強,這就要求旅游優秀人才必須具備更好的旅游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滿足全域旅游的創新發展,為游客提供更專業化的個性或綜合服務。與此同時,新時代中國旅游正從規模旅游、速度旅游向品質旅游、美好旅游轉變,這就使得旅游優秀人才具有的協調、交流與溝通能力等通用知識及技能在旅游服務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域旅游發展模式下,對于旅游優秀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在不斷豐富旅游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提升自身通用綜合知識,以提高旅游人才的專業服務和綜合服務水準[3]。(三)國際視野屬性特征。自原國家旅游局2016年開始啟動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以來,各地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在全域旅游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戰略的同時,也使得旅游邊界尤其是地域概念日益模糊,甚至突破國家與國家的界限,這就使得區域一體化發展成為新形勢下的重要發展模式,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合作。全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旅游行業國際化的支持,尤其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國際化、前瞻性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旅游人才,這就需要高校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量身定制出更具精細化、精準化、科學化、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使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可以在交叉、多元知識體系中不斷提升專業水準,滿足當前和未來國際化旅游合作和區域旅游一體化合作對專業人才的需求[3]。
二、全域旅游視野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體系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脫節。專業培養目標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引路航標”,而課程體系設置則是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實現[4]。中國旅游行業特別是全域旅游的快速發展,游客出游需求,不再是簡簡單單地看山看水,而是賞山賞水品文化,而旅游更是游客拓寬視野、提升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課程體系設置沒有及時根據行業發展需求變化適時作相應調整,已經遠遠落后于最新旅游行業發展動態需求,進而導致所授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相互脫節。例如,一些高等院校過于片面強調學生導游證的通過率,進而重視導游考證課程的開設,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文課程的設置,致使培養出來的旅游人才普遍缺乏應有的通識素養[5]。同時,伴隨著全域旅游的不斷推進,游客的消費體驗和消費需求呈現深度變化,而高等院校課程設置卻普遍缺乏時代感和前瞻性,沒有涉及諸如在線旅游、旅游大數據等最新知識,難以適應智慧旅游時代需求。(二)師資力量薄弱使教學目標難以達到。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論實踐一體化,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從而為社會培養出符合時展需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旅游管理人才。法國著名教育家埃米爾•凃爾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決于教師,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于教師。教師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以及旅游管理學科教學的核心要素,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將直接決定著旅游管理學科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5]。對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來說,衡量學校師資隊伍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就在于“雙師型”師資比例構成是否合理,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導致旅游教育師資隊伍中“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較低,這就使得許多教師在旅游學科教學實踐中難以向學生傳授最新的技能要求與行業規范[6]。(三)校企合作不深造成人才與行業脫節。高質量的校企合作是學生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有效對接,有利于夯實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旅游管理專業屬于應用型專業,其學科特征就決定了更需要開展校企合作。隨著全域旅游的迅猛發展,各種新業態、新理念以及新設備不斷出現。如果旅游管理專業不主動與行業、企業對接,仍然只是“閉門造車”的話,勢必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職業技能難以達到旅游行業要求。同時,由于旅游工作本質上是一種面向旅客的“即時服務”,而這種服務則需要豐富的行業經驗,這就需要學校組織開展高質量的校企合作。然而,目前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大多為低層次合作,學生實習仍然停留在表面層次,校企尚未真正建立起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進而解決旅游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相互脫節的問題[5]。(四)人才培養滯后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全域旅游”對旅游人才的要求必須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中,人才培養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才可以為全域旅游發展培養更多優秀旅游人才。一方面,我國旅游學科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夠準確,難以完全滿足時展和旅游市場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等院校盲目照搬照抄國外院校旅游人才培養方案,脫離我國旅游市場人才實際需求,沒有突出旅游專業的實踐性、文化性、區域性特征,進而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達到行業發展要求[7]。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已成為旅游行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未來高等院校必須開展旅游人才培養改革,以便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復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這就需要高等院校以全新的發展理念來優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創新思想觀念,轉變人才培養思路。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仍然停留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層面,旅游人才培養定位存在過低和過窄的問題,將培養目標定位于一線服務人員,就業目標仍以傳統旅游企業為主,這種人才培養定位已經脫離了當前多業融合、全域聯動的大旅游發展格局,難以真正滿足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行業對各種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不斷創新思想觀念,改變傳統旅游教育定位,將培養產業就業者思路向培養職業人才進行轉變,進而培養出具有優秀的職業技能、跨界融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職業導向培養思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不僅應強調發展職業能力,同時還應重視培養“工匠精神”,以便引導學生形成對從事旅游職業心存敬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匠士”旅游管理人才[8]。(二)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專業課程體系。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始終將推動旅游業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符合和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才是檢驗人才培養的唯一標準。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負責人必須緊跟時代,關注旅游行業發展變化,尤其是各種新興旅游業態,包括全域旅游的產生和發展態勢。立足于旅游產業現實需要和國家旅游發展戰略,積極優化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進而更好地適應旅游新業態對復合型人才的現實需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一是公共基礎課程應立足于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盡量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需要,不斷豐富和提高學生的文化和職業素養。二是專業方向課程應以產教融合為主線,積極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高等院校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與行業、企業以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專業方向課程的設置,注重旅游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根據行業變化和市場需求升級改造專業方向課程,進而設計出更多滿足全域旅游新興業態需求的旅游專業課程體系。三是專業選修課程應立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積極開設更多的選修課程來幫助學生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專業口徑,以便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全域旅游發展需要[4]。(三)加強校企合作,推進工學交替。旅游服務行業的特點直接決定了其人才培養需要得到來自社會、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學生服務經驗、服務技能僅僅依靠學校的理論教育是不夠的,需要在實踐場景中反復錘煉。校企合作不僅體現在實習見習階段的合作,還應該將其貫穿于旅游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探索推進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旅游專業校企合作、校企人才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一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積極聯系行業企業,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積極將企業擁有的產業資源、管理經驗以及服務理念等先進要素主動融入到旅游教育全過程中,從而更好地推動校企合作,實現更深層次的發展。二是主動借助社會、行業和企業的力量提高學科教學水平。學校應聘請旅游企業管理專業人才或專業團隊到學校進行教學,利用其行業經驗和先進理念來開展學科教學。三是加強學生實訓管理。相關高校應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抓手,積極聯系行業、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從而使學生得以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開展專業實訓實踐,以提升學生專業綜合素質能力[4]。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落實需要對原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課程體系設置進行徹底變革,要求理論與實操并行,以理論指導實踐,以行業最新動態為指引,兩者互動有為,從而增強和提高旅游管理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最終為行業服務提供優秀旅游人才,實現雙方互惠、互利、共贏局面。(四)參與企業實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作為高校旅游教育的重要基礎,師資隊伍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高校旅游專業教師必須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優秀人才。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師資隊伍水平,以便更好地為人才培養提供切實保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一是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引進更多高層次的優秀青年專業教師,從而確保旅游管理專業師資隊伍不斷補充新鮮血液,逐步形成由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構成的合理教師梯隊。二是改善專業師資結構。學校應大力引進具有行業經驗的旅游企業、旅游管理部門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擔任實踐指導和兼職教師,從而使得學校傳授的知識能緊跟行業發展新動態。三是提升師資行業經驗,鼓勵優秀教師主動前往旅游企業、旅游景區、旅游管理部門開展掛職、交流、實踐,進而不斷提升學科教師的實踐經驗。四是打通師資進修深造渠道,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行業深造,提高教師行業理論水平,從而實現踐行合一[4]。(五)開展網絡學習,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全域旅游作為一個新型的旅游業態,借助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有效構建起“前—中—后”全過程跟蹤體系,進而極大拓展了旅游的時空,使旅游業真正實現個性化、定制化和精準化,已經成為我國品質旅游的重要途徑之一。行業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變化是瞬息萬變的,這就需要旅游人才本身必須具備良好的自我更新、終身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政府—院校—企業必須積極利用網絡搭建起立體化的終身教育體系。一是旅游政府部門應利用旅游職業資格考試,積極引導旅游從業人員重視并加強繼續再教育,通過短期培訓來學習行業新理念。二是相關院校應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學歷教育、進修培訓,積極引導旅游從業人員重視并加強學歷提升,通過高層次培訓來學習行業新理論。三是行業、企業應組織旅游從業人員開展在崗培訓、技能提升和操作規范,以此來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同時,政府、院校、企業都應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網絡平臺開展培訓教育,借助互聯網優勢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從而使旅游從業人員得以實現終身學習。發揮線上線下學習優勢,通過線上學習和線下實操相結合,旅游從業人員可以及時了解掌握行業新理論、新動態、新技能,由原先的一時學習轉變為一世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為提高旅游服務業整體水平夯實理論和實踐基礎[9]。目前我國已經逐步由“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轉變。在這一行業轉變過程中,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必然會影響到旅游強國建設進程。因此,高校必須結合全域旅游發展趨勢與特點,從培養思路、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師資隊伍、終身教育等方面入手[10],不斷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才可以培養出更適應全域旅游的創新型、復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為實現旅游強國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李金早.從景點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J].紫光閣,2016(3):24.
[2]范嬌嬌.基于全域旅游視角的晉城市旅游職業教育發展與思考[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5):29-30.
[3]黃紹勇.全域旅游視野下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師,2018(6):30-32.
[4]潘俊.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J].江蘇教育,2017(36):53-55.
[5]張志明.全域旅游理念下廣西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貿實踐,2017(4):153-154.
[6]李廣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學生培養改革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33):149-150.
[7]馬靜.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65-66.
[8]陳巍.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職旅游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45-146.
[9]馬靜.“互聯網+全域旅游”視閾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及評價[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6):20-21.
[10]鄒勇.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探索[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12):77-79.
作者:付文武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
- 上一篇:建設工程檔案管理重要性及規范化
- 下一篇:企業管理如何應用目標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