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中加強產品創新意義探討

時間:2022-02-15 05:32:00

導語:企業中加強產品創新意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中加強產品創新意義探討

摘要:中小企業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重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斷推動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受到很多內外部環境條件的制約,現階段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如何加強產品創新

關鍵詞:產品創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1中小企業的基礎情況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特別是當前,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正確指導國有小企業改革,大力扶持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從規定來看,一般意義上的中小企業概念是寬泛的。比如工業企業人數要在2000人,資產要在四個億,銷售收入要在三個億,這三個指標同時具備才算大企業,有一個不具備就算中小企業,當然這個標準是不是科學、是不是合理,可能還有一些問題。2003年我國就開始實施了新的中小企業標準,其中共分五大行業,包括工業、建筑業、批發零售,隨著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高,中小企業的定位也越來越高。

2中小企業的特點

中小企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與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因為大部分地區積累低、缺少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同時傳統產業仍是我國產業結構的主體,還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同時,中小企業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較低,其在發展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產品單一、品牌意識淡薄、缺少市場知名度的企業或區域品牌;同業無序競爭嚴重等等。而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如何實現中小企業的產品創新。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元,非國有企業為主體,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工作要以發展為重點。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重在“二次創業”。中小企業生存并發展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于大企業。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推進要區別特點,先易后難,以點帶面。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中小企業分布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

3加強產品創新的意義

產品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價值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實施品牌戰略,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都應該重視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中小企業都需要遵循的一個長遠發展計劃,沒有創新一味提高生產率,當同質產品,甚至新型替代品在市面上運行,自己的產品賣不出去,生產率高也就只能是積壓而已,倉庫保管,生產成本等費用就是你的虧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開放型經濟逐步形成,我國企業的品牌意識逐步增強,涌現了聯想、海爾、東風、長虹、萬科、格蘭仕等一大批知名本國品牌。但我們也應看到,有的企業依然流于形式不重內涵,只重引資不重品牌,有的產品還難以與國外品牌抗衡。當我國市場經濟與國際化接軌的時候,認識實施品牌發展過程中的誤區和問題,提高品牌意識已成當務之急。

3.1中小企業需求條件與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企業條件與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關系主要體現在:企業能吸引和創造大量的需求,需求是集群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動力,特別是挑剔顧客和高級顧客的存在;企業增加了消費者選擇的機會,減少了搜尋成本,企業可以最快地獲取市場需求變動的信息、良好的需求信息反饋以及能及時與顧客互動交流溝通,有利于企業準確把握市場,進行技術創新,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企業的競爭,包括產品價值鏈上同一環節的水平競爭和不同環節的垂直競爭,都能夠增加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尤其是垂直競爭中,當產業鏈中某一環節的需求增加,那么其上下環節產品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帶動整個企業內的需求。這種通過競爭增加需求原因在于企業與競爭對手間產生了協同效應。

企業需求條件能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企業在發展初期出現許多專業從事營銷或貿易的企業和個人,隨后出現了專業市場和各種博覽會,他們是企業和市場需求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吸引了各種層次需求,推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如溫州柳市的低壓電器企業最初的發展就得益于龐大的購銷大軍的服務和市場開拓,隨后建成的專業性交易市場——柳市電器城則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搖籃”。而2001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的“中國電器文化節暨國際電工產品博覽會”更是企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動力。各種層次需求不斷促進柳市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柳市現已發展成為全國低壓電器生產與出口基地,銷售的低壓電器約占全國40%的市場份額。

3.2企業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與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企業的規模生產增加了對分工更細、專業化更強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這必然導致專業化生產,它為相關和支持產業提供了較大的生存空間。包括上游的供應商、下游的銷售商及客戶;側面延伸到互補產品的制造商等相關企業;同時也使相應支撐機構,如行業協會、中介機構、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在空間上集聚。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這種柔性集聚實質上就是一種創新體系,在企業群內,高度專業化的技能和知識的堆積,相關企業與競爭者既競爭又協作,密集分布的中介機構與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了實現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重要來源與物質基礎。

中小企業中相關和支持產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專業化生產。浙江中小企業生產專業化的演進就明顯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產品生產的專業化,集群內的企業生產相同門類的專業產品;第二階段是生產工藝的專業化,一些特定的生產工藝開始從原生產企業分離出來,形成了一些專門從事某種工藝加工,以“中間產品”為主業的企業;第三階段是生產服務專業化,就是專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相關和支持產業的發展為集群技術創新提供動力,專業化又是實現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的關鍵所在。

3.3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與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企業的戰略主要是競爭和合作,增強了企業間競爭,競爭可以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可以通過模仿創新、自主創新和合作創新等不同方式進行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方式是漸進式技術創新模式,現在大多還表現在“模仿創新”階段,并呈現出由“創新”到“創新”發展的特征。同時間的競爭容易加強集群內部企業的合作,企業的多點關系,企業之間廣泛的聯系加強了企業間的這種合作,長時間反復接觸壓制了機會主義行為,帶來企業之間行為的長期性,也加強了企業對未來行為的預期。

單個中小企業往往較難與科研機構聯系,但眾多中小企業的集聚則有利于中小企業與遠距離的機構開展多種合作。合作的內容可包括:為企業提供咨詢、解決技術難題;培訓技術人才;技術轉讓;委托開發等。另外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技術知識、產品生產的訣竅往往是相互模仿和學習,這樣企業就可以獲取知識外溢的效果。

應用波特的集群理論,通過對中小企業競爭環境因素與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因素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中小企業只有發揮這些優勢以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升級,才能進一步提升其產業層次,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而實現浙江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