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構建學生管理的新模式

時間:2022-08-28 08:41:18

導語:以人為本構建學生管理的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構建學生管理的新模式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適應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指的是人們處理和解決一個問題的態度、方式、方法。以人為本運用于各種不同領域,其“人”的內涵是不同的。。在高校“人”很多,有領導、教師、員工、家長、學生,但主體是學生,因此,就教育來說,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求廣大學生管理工作者思考一切問題都堅持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把培養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要從學生本身發展需要出發,代表學生的利益,為學生的利益服務,真正做到愛生如己、待生如子、教生如友。

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必要性

1、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來,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過程,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并認為未來理想社會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同志曾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反兩個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了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科學發展觀。

2、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是實現高校培養目標的需要。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屬于人自身的再生產范疇,是培養活生生的、能動的、個性化的全面發展的人。高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勞動者和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務。因此,學校必須緊緊圍繞“育人”這一根本任務,按照教育為核心、管理為基礎、服務為宗旨、活動為載體的工作格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實現高校培養目標,關鍵是要抓好學風建設,因為學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學生能否就業等切身利益。為此,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培養學生礪志博學、刻苦鉆研、積極進取、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并把就業教育融入整個教育過程之中,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推薦工作。

3、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是建立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的需要。以人為本,平等是基石,這是根據唯物歷史觀得出的科學結論。沒有平等的理念和現實的支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等級森嚴,就談不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堅持師生之間的平等,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德育活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主體能力,以促進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它要求教育者按照社會道德規范要求和個體道德發展追求,讓學生學會自主地進行道德選擇,成為和諧全面發展的人。為此,在學生管理中必須開展一些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喜聞樂見的活動,如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生社團活動、學生藝術活動、體育競賽等。在活動中,教育目標不要過于顯性化,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探索和體會、在活動中受到鍛煉、接受考驗、提高素質;堅持師生平等,要堅持雙向互動性原則,克服管理者獨占性和霸權性傾向。在“對話”理念的支配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應感到自己是接受教育。

4、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是對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變革的需要。正確處理教育者與學生間的關系,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在學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育者為中心,這是傳統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傳統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以教育者為中心,把學生置于一個從屬的、被動的地位。在學校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學生都是按照教育者的精心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被動接受,不能越雷池一步,從而極大地妨礙了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個性的發展。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避免過去那種把學生置于從屬地位,對學生實施“嚴加管教”的“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把管理作為一種完全服務于人的手段,對學生進行道德和心理關懷。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1、學生管理工作中觀念的創新

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從事管理工作中要不斷更新觀念,尊重學生在學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合理地組合管理資源,運用適當的方法,實施科學的管理。(1)要確立服務的觀念。整個社會是一個服務鏈,“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從學校內部來講,“校長為教師服務,教師為學生服務,學生將來為社會服務”。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學生管理工作當然也是一種服務學生的手段。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量大面廣,包括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素質測評、獎懲資助、勤工助學管理、學籍管理、就業指導、宿舍生活指導、社團與班集體活動指導等等。做好每一項工作,都是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才發展提高服務,可以說,學生最需要的服務是為他們的全面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創造一個激勵環境和良好的條件。學校管理工作者的職責不是直接地改變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而是根據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去優化能影響學生的外界環境,去創造有助于學生成才發展的必要條件,并運用這些環境條件的激勵因素去調動學生的身心自動調節功能,引發學生進行自覺的思考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在智能,這是取得了最佳管理效能的根本所在。顯然,這些環境條件的營造和創造,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付出很多服務性的勞動。缺乏服務意識和對服務內容、方向的認識不全面,都不可能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2)要研究人的需求。講究以人為中心的學生管理,就是要使我們管理工作的目的、內容、方式符合滿足學生生理的、心理的、物質的和文化的需求,一切問題的解決都要堅持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把培養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管理工作使學生的合理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不合理的需求不斷得到引導和校正,單一和淺層次的需求不斷得到豐富和提高。這樣才能把學生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遵守平等對話、情感交流、學生參與的基本原則

(1)平等對話體現的是在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管理者(教師)與被管理者(學生)之間的地位問題。學生繳費上學,學校和教師提供教育服務,在學生管理的各項活動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管理者要克服凌駕于學生之上,采用指手劃腳、發號施令、甚至訓斥和懲罰來“壓服”或“制服”學生的做法。師生之間應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與對話的關系,只有這樣,管理的目的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才能有效地克服學生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逆反心理。通過平等對話,可以了解學生,從而去關心學生。通過平等對話,才可以民主地交流思想,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2)情感交流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條件。情感交流是雙向的,教師首先要主動地以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倡導情感管理。愛是情感管理的核心,愛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是最好的“老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讓學生在管理的過程中體會到管理者的“愛”心,管理才會有效。教師和學生應是“師長+朋友”的關系,為了實行情感管理,教師要修煉自己的人格,培養自己的情感,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具有分析和洞察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教師要善于和學生談心,掌握談心的技巧,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和學生的談心活動。(3)學生參與是又一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管理活動是一個互動的雙向交流的過程,因此任何學生管理活動的開展,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并且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任何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都有著某個教育子目標的指向,而各種教育活動在學生思想行為方面產生的效果,都是學生“內化”的結果。如果我們的管理工作脫離了學生參與這個環節,就不可能產生任何的效果。對學生的思想管理要貫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原則,對學生的行為管理要貫徹“導之以行”的原則,同時要十分重視通過環境的影響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創建優良的學風校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培育良好的人文環境。學生參與管理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生代表參與學校學生工作委員會的工作,通過對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內容、活動的確定,增加學生工作的透明度,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團委及各相關社團組織開展各項教育活動,配合學校的中心工作,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等等。

3、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創新

制度是組織運行方式的原則規定。學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創新應朝著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即學生管理應逐步走向制度管理的控制軌道。加強制度建設,使日常的學生管理事務規范化、有序化、合法化。在學生工作中,大量的工作是常規的工作。這些工作實際上都不能不做。那么怎樣從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決更加關鍵、深層次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制定切實有效的制度,用制度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如建立學生工作有效的測評系統和激勵機制。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實際工作中,一直沒有到位的是德育。因現在還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生工作本身都有不可預測性。學生的成績是一目了然的,但衡量學生的德育素質卻沒有那么容易。德育素質包括思想表現、集體意識、道德品質、文明意識、身體素質、社會工作等,其中有可以量化的部分,而更多的是不可量化部分。現在一律加以量化,是否合理?如果量化是合理的,那么還存在一個評價標準的合理性問題。在學生工作中最基礎的工作是黨、團建設,學風建設和寢室文明建設。這些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了,才能真正去解決學生的深層次問題,才能達到管理制度的創新,使學生工作真正到位、有效。但恰恰是這些最基礎的工作,是最難以量化和評價的。因為它更多的是表現為精神狀態,是軟件建設而非硬件建設。測評體系產生實效的關鍵是激勵機制必須切實到位,只有測評體系和激勵機制結合在一起才有實際意義。要調動班主任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積極性,把工作測評結果真正納入激勵機制軌道,采取切實措施,體現“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使學校管理制度日趨完善,學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作者:李雪蓮 單位: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

參考文獻:

[1]趙國玖.談學生管理策略的轉變[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2(9).

[2]戴光輝.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鎮江高專學報,2010(1).

[3]唐朝繼.關于實施高校學生管理創新的幾個問題[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

[4]王泰.教育管理觀念革新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5]司清亮.“以情為本、以章為輔”的學生管理模式初探[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