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下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時間:2022-06-04 03:44:49

導語:以人為本下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下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指導并規范學生的各項學習行為,增加學生體系與教育管理體系的融合效率,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方向?;诖耍恼聫摹?a href="http://www.uv63h8.cn/lunwen/guanlilunwen/xsgllw/202006/722029.html" target="_blank">以人為本”理念為出發點,對“以人為本”的內涵意義進行論述,指出現階段學校教育管理工作開展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建立以學生為主的管理理念、加強柔性化管理的融入、提升管理人員素養、完善工作體系等,對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以人為本;學生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事業是為社會體系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我國宏觀化戰略方向之一。在教育產業鏈中,教育理念、教育規劃、教育職能的協同發展下,可為傳統教育形式的優化奠定基礎,而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更是為教育事業賦予新的定義。從學生角度來看,合理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形式,可為學生建立一個基于思維定式的框架,在教育資源的多方整合下,加快管理模式的轉型。但目前,多數學校在開展管理工作時,面臨著理念滯后、管理與服務不協調的現象,阻緩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為此,學校應建立科學性的管理體系,將教育資源與管理理念進行深度融合,為教育管理體系的優化與完善提供基礎保障。

一、“以人為本”的內涵意義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外在體現,是黨員組織對人們的服務宗旨。從我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以人為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由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所提出的,其將人與民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秉承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論,對基層人們進行重新定義。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以人為本思想的延續,為各朝代的發展奠定基礎,因為只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才可維系朝代自身的發展。尤其是到改革開放年代,在人民群眾、革命戰士的共同努力下,為新時代中國的成立奠定堅實基礎。從現代科學內涵角度來看,唯心與唯物兩個價值觀的出現,為人性本身劃分為兩個極端,而在本質上,唯物與唯心則代表著人們的一種主觀意識,在觀念意識的引導下,發展觀是基于物本思想而實現的,但在人們主觀意識、思維潛意識的共同引導下,人們對事物追求的本源則是自身的需求,此等觀念也是以人為本的雛形。為此,無論是企業、教育等領域,在發展過程中,應將自身結構的基礎組成部分人民,作為發展重心,所有發展行為均圍繞人們來開展,以此來建構導向化的發展格局,與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相貼合。

二、學校教育管理工作開展中的不足

(一)難以滿足學生個體需求。學校教育作為學生與社會的銜接載體,教育管理行為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社會認知程度。但目前大部分學校管理過程中,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學生群體與學校屬于所屬關系,即學校單方面對學生進行管理,管理體系中是學生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同時,學校在管理過程中,一般以同質化的管理形式為主,以規章體制作為學生監管的基準,從發展角度來講,學校是以自身發展目標來對學生的各項行為進行禁錮,以達到自身預期的目標,此種教育形式將嚴重降低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發展意識,不利于學生獨立品格的形成。(二)人文關懷缺乏。目前,多數學校將學生作為一個群體,從職能關系來看,學校代表家長,而學生則代表兒童,而家長往往將兒童的各項行為作為一個問題成因點,為保證整體教育管理工作開展的精準性,校方往往將問題局限于一個定式思維,即跟隨自身的發展規律來滿足預期應達到的目標,此種形式將令規范體系過于制度化,學生缺乏主動響應的權力。例如,對學生的課堂出席、住宿情況等進行檢查,其固然可以維系校園的秩序,當從學生自身發展角度來講,此類事無巨細的管理形式,將形成一種思想層面上的枷鎖,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三)全面發展體系不完善。全面發展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只有通過正確的監管模式,才可讓學生的發展方向形成正確指引,進而實現素質化、全面化的教育體系。然而,目前大多學校仍按照傳統的理論知識教育為主,通過嚴格考試的形式,依據成績分數來衡量學生近期的學生成果,此種教育體系可對學生進行智育培養,當從人才多元化發展形式分析,理論模式只會令學生形成一種定式思維,而實踐教育的匱乏,必然造成學生無法形成協調發展的局面。(四)學生管理工作體制不健全。教育管理作為學校的一個行政機構,其是規章制度的實施形式,但在當前社會體系、經濟體系、教育體系的多種影響下,理念與職能大多形成一種定向化模式,即通過削減學生話語權來明確學校管理部門的地位,在權利中心化的發展體系下,學生在潛意識里將形成抵觸情緒,尤其是主觀思維體系中的權利被分化,將加大學生內心深處的極化性,嚴重阻緩學生品格、人格的養成。

三、“以人為本”視角下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的管理理念。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重心,從經濟職能方面來看,學生是學校經濟體系的支持者,而從社會職能方面來看,學校教育工作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指引方向的。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分析,學生都占據著主導地位,反觀,學校教育管理體系則應起到宏觀調控、輔助指導的作用,在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應以服務觀念為主體。為進一步加強以人為本理念的滲透,學校在施行管理時,應從學生為出發點,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發展特性,并結合當前時展趨勢,來建構立體化、融合性的服務體系,在各項管理細節的支持下,令學生對管理服務體系形成一種認同感,以調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此外,管理理念不應僅局限于日常的事物管理工作,應將教育職能與管理職能進行深度融合,依托于學生對教育體系、社會體系現有的認知度,來建立拓展化管理模式,例如,價值取向、素質培養、思想培養、創新意識培養等。同時還應對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令理論教育、實踐教育進行協同發展,以培養出符合時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二)加強柔性化管理的融入。柔性化管理則是將學校教育現有的規章制度進行優化與改進,以避免出現刻板化、制度化管教形式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管理過程中,應將以人為本作為教育管理重心,各項規章制度的確立,既要與學校的發展目標相契合,還需要滿足學生當前的發展特性。目前,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多以溺愛、放縱的形式為主,當步入校園生活后,在同化效應的影響下,部分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思想等也將受到一定的改變。鑒于此,學校在施行教育管理時,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涵養,對嚴格的規章制度應適當放寬,待學生逐步接受現有的管理形式后,才可逐步加大管理力度,在循序漸進的管制模式下,將降低學生的抵觸思想,令學生更樂于完成學習任務、生活任務等。此外,學校應提升學生的地位,認真傾聽學生的個人訴求,如學生的訴求可對學校管理體系、發展體系起到補充作用,則應予以采納并建立相應的實施方案,在此種形式下,可令學生擺脫傳統主從管制現象。而通過對學生的話語權進行提升,可增強學生與校園體系的融入感,以此來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三)提升管理人員素養。管理人員是規章制度的執行者,其工作執行情況,代表著制度的普及性與因規范性,為保證管理人員可正確行使某一項職能權力,應加大管理人員的培養。同時,需要管理人員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所需所求,如將課堂、生活等進行細部是分析,探查學生的行為波動、思想波動情況,然后將規章制度與自身的工作經驗相結合,對問題進行合理解答,并最大限度地令學生明晰問題解決的思路,以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導向。(四)完善工作體系。學校管理人員在執行某一項管理任務時,一般遵循規章制度來明確自身的工作方向。鑒于此,在將以人為本理念與工作體制相結合時,應擺脫傳統定向化的工作模式,將去中心化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合理調配每一項細節管理模式,并將管理體制與學生現階段的思維體系盡量貼合,以發揮出管理體制的最大效用。同時,應加大學生的話語權,為學生開設單獨的意見窗口,學生可將學校管理工作的不足進行書寫,然后遞交到學校管理方中,而管理人員則將認真審核意見信息,采取有價值的信息來對管理體系進行完善,以保證學生體系與教育體系的最大融合,進而提升學校自身的教育管理質量。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在教育事業中體現時,則是以學生為主導,通過建立合理、規范的教育管理體系,加強學生與教育體系的融合。同時在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的完善與優化下,提升學生在教育管理體系中的話語權,進而充分彰顯出以人為本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圣偉.以人為本的中職學生思想教育管理新體系構建淺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245.

[2]陳冠夫.以人為本視角下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研究[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論文集[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2.

[3]徐軍.“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智庫時代,2019(27):119-120.

[4]張宏.淺析“以人為本”視角下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7(7):15.

作者:宋凱麗 單位:天津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