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2 09:45:42
導語: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搶險救災裝備的研制和生產受科技水平、災害類型、牽頭單位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尤其是長期受“缺什么、補什么”這種“亡羊補牢”式發展思路的影響,缺乏系統規劃,導致當前搶險救災裝備管理存在標準不一、程序各異、效率不高等問題,影響了搶險救災裝備的管理保障效益,主要表現在:一是搶險救災裝備分類標準不統一,管理條理性差;二是缺乏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平臺,管理效率低;三是搶險救災裝備全壽命信息更新不及時,資源優化配置困難。
二、推進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為了滿足部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裝備保障需求,有必要探索研究軍隊搶險救災裝備新的管理方法,利用當今發達的信息技術研制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平臺,以加速搶險救災裝備的體系化建設,實現科學化、正規化、信息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搶險救災裝備的保障效益。加強軍隊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建立科學的搶險救災裝備分類標準,為搶險救災裝備的信息化管理鋪平道路;二是制定統一的搶險救災裝備管理標準,為搶險救災裝備的信息化管理提供規范;三是構建合理的搶險救災裝備評價指標體系,為搶險救災裝備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依據;四是按需搭建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平臺,為搶險救災裝備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手段。
三、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的初步探索
(一)在深入研究現有裝備的基礎上,對搶險救災裝備進行科學分類
搶險救災裝備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存在著部隊裝備與地方裝備、在編裝備與非在編裝備、獨立系統與大型部組件共存的現象,與武器裝備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和差異,至今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和目錄,給管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為此,要深入研究裝備的現狀與特點,梳理當前搶險救災裝備情況,研究制定搶險救災裝備的分類標準,按照性質和用途,確立搶險救災裝備的分類依據。按照裝備用途把搶險救災裝備劃分為:軍需、衛生、營房、油料、工程、通信、運輸、供電、供水、供暖;按照裝備來源把搶險救災裝備劃分為:部隊現有、上級編配、地方動員;按照裝備性能把搶險救災裝備劃分為:新品、堪用品、待維修品和報廢品等等。并結合搶險救災裝備現行管理模式,在現行裝備目錄的基礎上,建立各級各類目錄,既保持與部隊裝備的一致性,又體現搶險救災裝備的特殊性,為搶險救災裝備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礎。
(二)在系統分析搶險救災裝備保障特點的前提下,制定統一的管理標準
目前,搶險救災裝備管理還沒有統一標準可參照執行。國家和軍隊相關管理部門雖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辦法,但是標準各異,不便于管理,統計復雜、查詢困難。為提高管理效益,要總結各搶險救災裝備管理經驗,綜合考慮現行各類裝備管理規定,系統規范搶險救災裝備的管理流程,制定一套管理標準,為實現搶險救災裝備管理流程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提供規范。
(三)在綜合考慮應對災害類型和等級的基礎上,構建合理的裝備評價指標體系
搶險救災裝備是指為應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洪澇、干旱、海嘯、極端惡劣天氣等),而配發或調撥的,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最大可能減少災害損失的應急裝備。因不同的災害類型所需的搶險救災裝備種類不同,不同的災害等級所需的搶險救災裝備數量不同,不同的災害地區所需的搶險救災裝備類型不同,不同的裝備技術狀況所需的維修經費比例不同,及時掌握搶險救災裝備的專業滿足率、承訓任務能力、裝備當前技術狀況等情況,才能做到按需調撥、及時維修保障,確保搶險救災的順利實施。因此,必須構建合理的搶險救災裝備評價指標體系,為搶險救災裝備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依據。
(四)按需搭建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
緊扣搶險救災裝備管理與保障特點,充分借鑒現有管理和技術成果,應從全壽命過程管理角度,為各級機關主管部門、基層使用單位管理用戶建設一套完整的協同工作環境,和簡單、靈活、功能全面的應用系統,為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提供工具。產品壽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PLM)作為一種新的信息管理思想和技術,是裝備壽命周期信息化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以PLM軟件產品為基礎支撐框架,在PLM的項目管理、數據管理、過程管理、二次開發等功能的支持下,通過在裝備保障工程領域實施PLM,建立裝備保障工程領域的全壽命周期信息模型,綜合集成裝備保障組織指揮、計劃管理、資源運用及技術支援等各項業務系統,以構建我軍裝備保障數字化、集成化、敏捷化、柔性化的綜合型裝備保障信息化平臺。籍此平臺,面向任務,實現裝備保障系統結構上的快速重組、性能上的快速響應、過程上的并行實施與分布決策,直接為我軍裝備保障和裝備的全系統、全壽命管理提供服務。一是實現裝備保障技術過程的綜合集成,為部隊形成整體裝備保障能力提供平臺。全面分析裝備保障的組織層次結構,建立適用于裝備保障技術過程的組織結構模型以及裝備保障人員角色指派與權限模型,以便于裝備保障技術過程的組織與管理。通過分析裝備保障的業務流程,建立裝備保障的宏觀過程模型和微觀過程模型,以實現裝備保障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和最優化。二是實現全壽命裝備保障數據的綜合,為裝備保障數據的收集、整理、交互和使用提供平臺。在裝備保障信息化平臺內構建裝備保障全壽命數據模型,將研制階段的裝備保障數據與使用階段部隊使用、儲存、維修保障過程中的相關信息進行縱向綜合,實現對裝備保障全壽命數據的統一管理與控制,以方便各個用戶與工具對數據的共享與交互,并避免數據的冗余,支持裝備保障能力的估算、保障方案的評估和下一代裝備質量的持續改善。三是實現與外部應用系統的功能集成。以裝備保障信息化平臺為紐帶,將各裝備保障業務系統橫向綜合,形成一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編組靈活的綜合化裝備保障體系。集成之后外部應用系統可以從裝備保障信息化平臺之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其產生的信息也可以導入到平臺之內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實現二者的功能集成。四是實現裝備保障方案的綜合評估,為保障方案的運籌優化提供平臺。以裝備保障信息化平臺為知識庫,綜合任務需求、部隊保障資源和評估模型等信息,完成基于裝備作戰能力的裝備保障方案評估與優化,構建準確的裝備保障系統。
作者:白玉單位:后勤工程學院國家救災應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上一篇:大數據時代圖書資料信息化管理論文
- 下一篇:人社局福利股工作總結
精品范文
1搶險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