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成本制度在工業企業中的運用

時間:2022-01-27 08:32:20

導語:標準成本制度在工業企業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標準成本制度在工業企業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企業間競爭的加劇,產品成本開始成為工業企業競爭的重要支撐。為加強對產品成本的高效管理,進一步壓低產品成本,工業企業紛紛展開了新嘗試。標準成本制度作為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效率的重要方法,因其科學性和高效性倍受青睞。本文首先闡述了標準成本制度的背景,并了解現狀,然后針對一些工業企業在標準成本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展開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最終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益。

【關鍵詞】標準成本制度;成本差異分析;全過程成本管理

十九世紀末,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工業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又回到了產品成本上。為此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開始重視起成本核算和控制出現的問題,并開始探索新的核算辦法來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于是,標準成本概念就應運而生。之后,標準成本理念開始快速流行開來,并廣為使用。在實施過程中,后續學者又結合實踐對標準成本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標準成本制度。

一、標準成本制度的應用現狀

標準成本制度是貫穿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集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為一體的成本控制方法。標準成本制度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標準成本的制定。標準成本從理論上講是在各項要素優化配置和資源最大限度利用的前提下產出的成本。然而,顯然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的資源要素配置并不會處于最優水平,所以在制定標準成本時,必須貼合企業的實際。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標準成本,首先要科學劃定企業的成本中心。然后以成本中心為基本單元,核算成本標準。標準成本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標準用量(產品配方中提供的制造產品所需要的各種原材料消耗量),另一個是標準價格(包括購價、運雜費、保險費、關稅等)。直接材料的標準成本:直接人工標準成本:按產品進行匯總分配,計算出按產品表示的直接人工保證成本。制造費用標準成本:按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兩類編制費用預算,即:(二)成本差異的核算分析方法。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實際成本必然要和標準成本有一定的差異,這個差值就叫做成本差異。當實際成本小于標準成本時,就意味著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節約了一部分成本,我們把這個差額叫做有利差異;反過來,當實際成本高于標準成本時,就意味著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浪費了一部分成本,把這部分差額稱做不利差異。一般來說,成本差異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要看企業設定的成本標準是否準確;二是要看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有無重大操作管理失誤。要想得出最準確的成本差異結論,必須要參照管理相關部門人員的評估報告,僅靠財務工作者主觀臆斷是不行的。(三)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在財務處理實踐中,往往從標準成本和差異額兩個方面來核算實際成本。如果企業實施了標準成本制度,那么會計人員就可以依照企業實際,設置專門的賬戶對實際成本進行核算。財務人員會根據差異性質的不同設置不同的賬戶進行管理,比如材料價格差異賬戶、工資效率差異賬戶等等。等到期末時,統一將這些差異賬戶進行轉入銷售成本或當期損益等類別進行處理。(四)如何控制標準成本。沒有控制就沒有管理,工業企業實施標準成本以后,會計人員必須要在整體上計算各類成本指標,集中精力搞好成本分析,找出成本差異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一些解決辦法或改進建議,以更好的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一般講,成本差異產生的原因是材料用量超支、材料價格變動、制造費用預算差異、生產能力及制造費用效率差異。因此,成本差異的控制也必須從節約材料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力,節約人工效率、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變動制造費用等方面入手。

二、標準成本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標準成本的制定不合理。標準成本是根據平均先進水平制定的,它應該是大多數職工通過努力后可以達到的,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控制標準的作用。而在實務中標準成本制定不合理,這是標準成本制度中最致命的一個環節,應引起管理人員的充分重視。(二)對成本核算重視程度不夠,信息反饋不夠及時。有了先進合理的標準,只是成功控制的第一步,此外,還需要及時收集實際資料發現偏差,并將信息及時反饋給各責任中心,以便控制人員及時校正偏差。在實際工作中,對成本核算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企業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并未掌握其成功經驗的實質。企業內部沒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饋系統,不能把偏差信息及時反饋給成本發生部門這就使成本的事中控制落為事后分析。(三)不重視對材料物資的管理不少企業的許多材料物資采用實地盤存制進行核算,對材料存貨收發管理不嚴格,造成信息失真和材料成本嚴重超支,甚至有些企業出現因材料不足而停工加緊材料采購,而車間卻保有多余材料,甚至有些職工將這些材料低價銷售,給企業造成了較大損失。

三、標準成本制度的應用具體措施

本文在充分把握標準成本理論內涵和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實際的基礎上,針對標準成本制度提出了幾項改進措施和建議。(一)強化員工標準成本意識。工業企業要根據設定的標準成本,建立配套的績效考核制度,以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只有引導員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成本管理中,才能推動成本管理各項措施的落實,最終全面提升企業的成本管理效率和水平。各相關部門也要在業務上做好有效銜接,降低溝通成本。除此之外,為了獲取各環節、各部門的動態成本信息,確保在成本消耗時,能夠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糾偏和處理,企業必須確保部門間的信息傳導渠道暢通。(二)科學劃定成本中心、明晰成本管理責任。以成本中心為單位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控制,是工業企業保障控制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各成本中心都嚴格按照企業的要求來開展活動,才能讓企業的生產經營更規范和順暢。企業為員工提供一個發展的平臺,員工為企業做出貢獻,最終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根據各部門和崗位勞動強度和復雜程度及貢獻大小,合理制定薪酬待遇標準和激勵政策。這樣才能更好的調動員工積極性,達到企業的引導目標。此外企業還要注重對人才的穩定,充分估計員工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其他需求,使優秀員工干得長久高效。(三)做好關鍵環節全過程成本管理。從根本上講,成本中心的建立離不開成本控制活動的實施。為提高成本控制效率,更好的完成成本控制目標。在實踐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科學化和程序化,將成本管控目標分解到各環節和部門管控。對于重點項目和特殊環節,重點關注,加強管控。比如,采購單價明顯過高;實際用量大幅超出計劃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管理人員一方面要把管理目標分解,細化到具體部門甚至具體人員;另一方面要注重運用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對管理效果進行動態評估,全面提升成本管控效果和質量,以達到更高成本管控目標。

四、結語

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者紛紛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對企業進行科學高效管理。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已經開始轉到產品成本的競爭上來。對企業來說,能否在現有的成本管理基礎上,提高現代企業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企業上至最高領導,下至一線員工,都要樹立成本管理意識,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實際行動踐行成本管理責任,凝聚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合力,全面提升企業的成本管控效果,更好的實現經營目標。

作者:張嘉欣 單位:西京學院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吳瑋.標準成本制度在工業企業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24.

[2]韓方.淺析標準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J].智富時代,2014,10.

[3]康支霞.中小制造企業的標準成本制度研究[J].求知期刊,2014,8.

[4]王元春,阮卉.淺析標準成本制度在企業中的運用[J].活力,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