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工業設計認知觀
時間:2022-06-04 03:35:39
導語:以人為本的工業設計認知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工業設計初體驗
印象中的工業設計,可以設計汽車,可以設計飛船,總是感覺這個專業非常強大,無所不能,只要你說得出來,它都可以參與進去。在學習工業設計的時候,很多男生心里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在畢業之后能夠成為一名汽車設計師,我也一樣。于是對于工業設計的理解就是不停地畫草圖,努力地學軟件。理想很豐富,很美滿,等我們走進了工業設計這個專業,才發現它和自己想象中的設計有太多的不同,才真正體會到說設計就好比“戴著鐐銬跳舞”這句名言的真諦。汽車設計師,準確說應該叫概念汽車造型設計師,這是現在的我對于當時那個夢想的定義。這個夢想破滅的同時,意味著我對工業設計的理解多了一點認識。我們在學生年代對于工業設計的認知,關注更多的是在產品的造型層面,純粹在產品的形態和色彩上花心思,再賦予產品一些自以為是的材料和工藝,這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方案,現在想來都不敢稱為設計,頂多也就是帶著一絲想法的幼稚的草圖,而且都只能停留在紙上。畢業之后,在企業里任職期間才接觸了設計,發現自己對于這個專業有太多的不足,需要學習很多實踐性的專業知識。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專業技能的提升上,以及對于產品材料構造、工藝結構知識的實踐上,對于產品的制造與生產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也學習了市場與設計的一些關系,市場需要什么,企業就會生產什么,哪個產品好賣,客戶就會讓我們“設計”什么樣的產品。在從學生到參加工作的這段時間,之前一些天真稚嫩的想法都不再有了,而是多了一些實際的考慮,懂得思考把作品變成產品的可能性因素,偶爾也會思考設計的過程合理性,在這個過程中才發現客戶主導了設計的方向。這時候,我才懂得去思考關于工業設計的認知問題,有了想法掌握了技能懂得了生產,做出了方案滿足了老板完成了任務,這就叫工業設計嗎?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是主體,客戶是最終目標,也就是說只要搞定了老板就意味著項目的成功。這種描述好像和標準的工業設計定義有太大的區別。產品、客戶、消費者,我們的工業設計到底要搞定誰呢?誰是重點?顯然,如果工業設計關注的重點是客戶的話,我覺得是不可取的,這樣的話我感覺自己不像個設計師,因為老板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那還需要我干什么呢?他需要的只是一個繪圖員而已,頂多稱為產品外觀設計師。
二、從手機談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的目標是不是產品呢?我們都知道工業設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而狹義上的工業設計把重點放在了有形的實體產品上,即產品設計。在這里,我想以自己對工業設計的理解從設計的角度去說說手機這個實體產品。第一臺手機是由摩托羅拉生產的,大哥大的手機造型直到現在都深入人心。手機通信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模擬手機時代、GSM時代、2G/3G時代以及現在即將普及的4G時代。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手機的樣式也是千變萬化,從笨重的大哥大到今天輕薄的蘋果6,工業設計在手機這個產品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2G時代,上百個品牌上千種手機造型,讓你眼花繚亂。諾基亞品牌是2G時代手機市場中的大哥大,一年甚至可以推出一百多款手機造型,摩托羅拉、索尼品牌手機緊隨其后,這些品牌的工業設計做得非常成功,直到現在都能讓人記得那一款款經典機型。但是到了3G/4G時代,這些品牌風光不再,諾基亞被微軟收購,MOTO被谷歌吞并,索尼退出手機市場,在激烈的手機市場份額競爭中,這些曾經的手機品牌王者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個過程中,競爭雖然激烈,但是蘋果手機卻能夠獨樹一幟,生存并發展壯大到今天王者的地位。我們可以研究一下蘋果的工業設計,從第一代手機到現在的6S,每年推出的產品屈指可數,但是它的品牌生命力和產品競爭力不是其他品牌所能夠比擬的。手機工業設計已從2G時代的機海戰術,變成了現在3G、4G時代的機皇戰術。然而,3G、4G時代各個品牌的手機造型,卻都是大同小異,大屏幕、輕薄化。如果說磚頭一樣的大哥大是屬于MOTO的經典之作,那么現在瓦片一樣的大屏手機又能夠代表哪個品牌呢?顯然工業設計在手機的2G時代是最火熱的,因為手機造型的需求量非常大。反之,3G、4G時代手機的工業設計是難的,但絕對不是因為需求量變小,有技術成分的因素,也有設計方向的轉變問題。如果手機繼續發展下去,它還會需要工業設計嗎?我認為手機品牌的激烈競爭,成也工業設計敗也工業設計,關鍵在于看這些品牌怎樣來理解工業設計的概念。同樣,電視機產品的工業設計也面臨這個問題,發展到今天,電視機已經連邊框都沒有了,我們還能設計什么呢?設計電視的底座和支架嗎?如果我們還只是把工業設計理解成產品造型設計,那手機和電視機的發展無疑會告訴你,以這樣的觀念來選擇工業設計那是沒有前途的。特別是當前的3D打印技術的猛烈發展,也進一步地驗證了這一點,想法人人都可以有,再加上萬能的3D打印,可以想象,當人人都是設計師的時候,就不存在設計師的說法了。所以,如果我們把工業設計的重點定位在產品上,手機、電視機、3D打印機的發展都能夠說明這個發展方向的局限性。那么,工業設計的重點只能是放在“人”身上,我們必須從狹義的工業設計概念中跳出來。廣義的工業設計概念,把工業設計理解成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服務過程,要求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眼光、方法來對待工業設計,要走出傳統的工業設計定義范疇。
三、工業設計中的造型與結構
之前談過學生時代有成為汽車設計師的夢想,這個夢想也只是建立在狹義的工業設計概念認知基礎上,關注的只是產品的造型色彩,甚至連產品的結構設計都忽略了。這個階段自然不會考慮造型設計與結構設計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說是結構設計無意識地服從了造型設計。在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后,發現在設計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條條框框的限制,特別是在結構設計這個環節,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和壓力,更多的項目只是要求在現有產品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外觀的設計,這時候的造型設計必須服務結構設計,這也可以稱為我們設計的初體驗。在積累了比較扎實的設計經驗之后,我們就得反思這個設計過程,真正產品的創新絕不是停留在造型上,絕不是被限制在結構上,相反,它對于結構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開始慢慢意識到產品的創新,應該包括但不限于產品的造型創新及結構創新。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開始學會以廣義的工業設計去思考設計問題,把工業設計的重點從產品、客戶身上轉移到人的因素上,從消費者的角度去尋找產品創新機會的突破口。此時此刻才能體會到,成熟的工業設計師在產品創新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關注人的需求,以人的需求為導向來主導設計過程,有意識地讓結構設計來配合造型設計。
四、關于工業設計的改良與創新
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創新的方法中包括了改良型設計和創新型設計。直到現在,我認為我所經歷過的設計,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屬于改良型設計,還剩的百分之一,其實也只是自己一相情愿的想法而已。深圳山寨機,莆田高仿鞋,它們為什么會存在并廣為人知,我認為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具有市場。山寨、高仿也是屬于產品改良型設計,因為我們的設計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借鑒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之后,很多廠商從山寨、高仿得到好處之后卻不懂得創新,一味地改良,導致產品沒有了競爭力,企業喪失了發展的機會而被淘汰。工業設計更多的是需要創新性設計,而不是改良型。所以山寨、高仿不是有效的可持續的創新途徑,從2008年給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寫了要高度重視工業設計開始,就注定了山寨機、高仿鞋的滅亡。企業對于工業設計的認識不能停留在單一的改良設計來進行產品創新,應該將創新的重點從產品設計過程轉移到設計的研究過程,從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轉移到人與產品相互關系的研究,進行以人為本的創新性產品設計開發。
五、工業設計的廣與精
隨著這幾年工業設計市場的不斷成熟,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怎樣保證工業設計的競爭力,成為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的一個問題。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工業設計想做得好,就必須得把它做精,通過去細分市場來實現。一方面,我們可以專注于某個行業的工業設計,在這個產品領域內積累出雄厚的設計力量,形成行業內的拳頭產品保持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專注于工業設計內的某個環節,比如戰略咨詢、產品規劃等工業設計前期內容,也可以是產品設計、制造、生產等后期環節。工業設計是一項高度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美學、經濟學、心理學力學等學科知識都有涉及,它是一門系統性的綜合學科,所以我認為每一個成功工業設計案例的背后,都站著一群人,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工業設計強調個人分工的同時更注重團隊協作來完成項目。我所理解的工業設計,不再像以前那樣,通過理想化的個人英雄主義形式來完成設計救贖,這種形式的設計對于當前形勢下的工業設計不科學不合理,不可取,不利于工業設計未來的發展。既然是團隊合作、個人分工,那么我們在選擇工業設計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和鍛煉工業設計的某個環節或者方向,這樣就可以實現工業設計的深耕細作,這樣才能夠讓工業設計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讓自己具有核心的競爭力。隨著工業設計理念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設計已經從對產品、對物的關注轉向了對人的關注,對人的生活和情感的關注,轉向了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出現了很多新的設計理念:體驗式設計、交互式設計、服務設計等,所以我們也應該拋棄傳統的工業設計觀念,走進以人為本的廣義工業設計概念中,與時俱進。
作者:陳輝 單位:華僑大學
精品范文
3以人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