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研究
時間:2022-11-15 09:10:59
導語: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采用人工合成的假體,代替病損的關節,達到緩解關節疼痛,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1]。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有較長的康復期,隨著快速康復理念的融入,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時間短,更多的康復訓練是出院后在家完成,居家護理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2]。而關節功能的康復對手術療效的評判和患者生活質量的恢復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服務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通過平臺定期互動隨訪,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取隨機對照研究,選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骨關節科符合條件的100例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號,依據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0例。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0.97±9.63)歲。納入標準:(1)診斷為股骨頭壞死,首次行單側人工髖關節置換。(2)有溝通能力,自行配合者。(3)患者或陪護者有使用微信平臺經歷。(4)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雙側髖關節置換患者。(2)合并其它部位骨折。(3)意識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4)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或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剔除標準:(1)患者死亡。(2)隨訪中資料收集不全。本研究經過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基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1.2方法。1.2.1對照組。給予髖關節置換護理常規護理,出院后由責任護士每半個月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一次,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門診復診。1.2.2干預組。1.2.1建立骨干團隊。骨干團隊由4名成員組成,主任醫師1名(顧問)、獲得江蘇省骨科專科護士證書的副主任護士1名(團長)、從事骨科專科工作10年以上的主管護師2名。研究前均進行統一培訓,確保指導用語的一致性,培訓內容包括髖關節置換術相關知識、術后功能鍛煉、用藥管理等相關專科知識、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的使用等。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2]是2015年江蘇省護理學會與公司合作開發,并在2016年初應用實施使用,由專科護士進行專業指導,可為患者提供髖關節相關知識、用藥管理、康復鍛煉相關知識和視頻、慢性病管理等功能;患者可實時提問、也可上傳傷口圖片、功能鍛鍛煉照片或視頻,隨時與醫護進行互動。1.2.2具體實施步驟。由責任護士協助或幫助患者在入院后掃描護士診所二維碼加入居家護理,分階段對患者通過文字、圖譜、照片、視頻等方法推廣康復鍛煉相關知識技巧和日常生活指導(包括上下床、步行訓練、上下樓梯、坐姿、取物、穿鞋襪、更衣、如廁、沐浴、乘車指導、體育活動等)。患者或家屬也可即時上傳照片或視頻,讓專科護士判斷其功能鍛煉的方式是否正確。出院前,由責任護士教會患者或家屬如何申請預約、互動問答、上傳照片視頻等功能。指導時間安排為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1次;第2~4個月,每2周1次,第5個月后,每月1次。1.3效果評價。1.3.1髖關節功能回復。本研究采用Harris評分[3]對患者髖功能進行評定,從疼痛、功能、畸形和活動度4個方面對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效果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其中關節活動5分、痛疼程度44分、畸形4分、關節功能47分。評分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好。評分90分及以上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尚可,70分以下為差。1.3.2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該問卷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于1990年研究發展而來,是一種多目的、簡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在國際上廣泛用于評價生活質量[4]。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及健康變化8個維度,共36個條目來評定患者的健康狀況。各個條目的計分采用萬崇華等[5]介紹的方法進行,總分為145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1.3資料的收集。出院后,對照組由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干預組在患者出院后3、6個月互動后發放電子調查表。兩組資料的收集均由骨干團隊成員負責。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χ2檢驗比較兩組的基線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兩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髖關節功能。Harris得分情況兩因素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經Mauchlys球形假設檢驗,x=33.747,P<0.001,不滿足球形假設;Harris評分計算出epsilon(ε)為0.773>0.75,采用Huynh-Feldt方法校正,見表2。由表2可知,干預方式和時間之間存在交互效應,隨干預時間的延長,干預組與對照組兩組Harris評分升高幅度不同,干預組的升高幅度大。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的得分情況。兩因素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經Mauchlys球形假設檢驗,x=50.363,P<0.001,不滿足球形假設;SF-36計算出epsilon(ε)為0.712<0.75,采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校正,見表3。由表3可知,干預方式和時間之間存在交互效應,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兩組SF-36得分升高幅度不同,干預組的升高幅度較大。
3討論
3.1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能有效提高患者術后關節活動度。髖關節置換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訓練主要由患者在家完成,隨著時間的延長,患者的康復鍛煉及自我管理意識因缺少督促而逐漸降低,各種康復知識逐漸淡化或遺忘[6],患者及家屬很難掌握正確康復訓練的方法,從而導致患者不能早期恢復關節功能活動度,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李鳳華等[7]認為,指導術后開展延伸護理是有必要的。然而僅通過電話隨訪已不能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因此出院后提醒患者功能鍛煉的正確性,及時解決患者在功能鍛煉過程中困惑是有必要的。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為患者提供一個專業平臺,根據患者康復階段,通過文字、圖譜、照片、視頻等方法為患者提供康復鍛煉詳細技巧,患者在家就可以得到專業醫護人員的功能鍛煉指導,隨時隨地學習。當患者有疑問也可以隨時提問,由專科護士解答,不能解疑時,由床位醫生解答。同時,專科護士能在患者康復鍛煉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及時糾正,使功能鍛煉更加規范化。本研究結果提示,干預組出院3個月、6個月后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能有效提高患者術后關節活動度。3.2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能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為患者提供詳細的日常生活指導,包括上下床、步行訓練、上下樓梯等。通過平臺的指導,掌握正確的日常生活姿勢,避免因錯誤的姿勢引起關節脫位、假體下沉、假體周圍骨折等,保護關節,延長關節的使用壽命。
患者在出院后仍能感受到醫護人員的用心和責任心,感覺在家的功能鍛煉有醫護人員為其保駕護航,增加了其功能鍛煉的信心,提高功能鍛煉的意識,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早日回歸社會。本調查顯示干預組出院后3、6個月后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能全面提高患者術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與朱正剛[8]報道的居家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干預后6個月后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觀點一致。綜上所述,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可為患者提供科學、專業、規范的指導,促進髖關節置換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徐春香 黃菲菲 吳偉偉 闕纖灃 單位: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骨關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