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在婦產科護理管理的運用
時間:2022-05-14 03:38:57
導語:風險管理在婦產科護理管理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婦產科護理管理中施以風險管理,觀察護理效果。方法:將我院納入的婦產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施以常規護理及風險管理,觀察護理滿意度及風險事件產生率。結果:觀察患者護理風險率及護理滿意度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施以風險管理,有利于降低護理風險產生率,從而提升護理質量。
關鍵詞:風險管理;婦產科;護理管
婦產科為臨床科室的重要組成,護理質量對患者生存治療具有重要影響。護理人員需要利用有效的護理措施,從而控制風險的產生,強化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能夠保持穩定情緒接受護理。本次實踐將我院納入的婦產科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別施以常規護理及風險護理管理措施,對比兩種護理方式的護理效果,以下為詳細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7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人數總計80,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2-58歲,平均年齡為(39±4.21)歲。兩組患者常規資料不見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安排床位,維護病房環境,介紹住院需要注意的問題。定時為患者檢測血壓及脈搏等指標,做好早晚護理,發現患者異常及時處理,做好記錄。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施以風險管理[1]。為患者制定風險管理策略,規范護理人員操作,觀察護理過程中常見風險,對風險進行約束。管理人員對護理人員職責進一步劃分,使護理人員明確自身權責范圍,進一步控制風險事件產生。強化對護理人員的風險培訓,婦產科護理工作具有較大難度,其中涉及到的細節較多,護理人員施以風險管理過程中,需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管理人員對護理人員培訓風險理論知識,使護理人員掌握風險理論,并維護自身及患者權益,強化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學習新型護理操作技術,使護理工作良好開展。提升護理人員風險辨識能力,風險管理便是對風險的有效預防[2]。護理人員需要具備風險辨識能力,對以往患者的風險事件進行分析,對風險類型總結,觀察患者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從而制定風險防范方案。護理人員需規范自身文書書寫,對患者負責,及時將患者病情變化記錄,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對出現問題,及時向醫師闡述,若發生護理糾紛,可將護理文書作為依據,保護自身權益[3]。患者自身需做好風險管理,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為患者做好風險標識,提升患者跌倒及燙傷等風險的認知,陪伴患者換藥及檢查。患者在靜養過程中,需防止患者發生墜床風險,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客觀評價風險,指導患者疾病知識,控制并發癥產生。若患者引發壓瘡并發癥,護理人員對壓瘡情況進行分析,利用積極的措施將問題處理。1.3觀察指標。觀察對照組及觀察組護理風險產生率,包括醫療糾紛及感染等指標。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1.4統計學方法。本次實踐利用spss21.0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利用xˉ±s表示,利用卡方檢驗,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照組及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產生率。2.2對照組及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對比。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對比明顯,見表2。
3討論
護理風險是激化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將導致護理事故,從而使患者健康受到威脅。臨床護理過程中,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都可能導致風險發生。婦產科護理工作量較大,風險因子較多,護理人員應當明確自身護理職責,并有效對風險進行識別,從而采取有的控制措施,使風險防患于未然,從而提升護理質量,保障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護理滿意度。在本次護理過程中,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管理,觀察組患者施以風險管理,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統計學指標呈現明顯變化,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2.5%;對照組患者風險事件產生率為62.5%,觀察組患者風險產生率為12.5%,患者各項指標對比具有明顯差異,觀察組患者指標優于對照組,因此,在婦產科患者護理過程中,施以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鄭冬娥,湯春仙,甘進英.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醫院感染防控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2):4605-4606.
[2]田夢琪.分層管理在婦產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的質與量的綜合評估體系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20):149-151.
[3]張翠玲,于明明.品管圈聯合護理風險管理在婦產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11):189-190.
作者:張學云 單位: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翟王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