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病患監護認識

時間:2022-06-13 06:37:00

導語:心肌梗死病患監護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肌梗死病患監護認識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鎖,使病人心肌驟然喪失血氧供應,引起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生化代謝及心肌組織發生病理改變,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得不到及時求治,將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自2011年以來共收治3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經過精心護理取得較好療效,現將護理體會討論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2011年1~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4例,符合中華心血管學會頒布的AMI診斷與治療指南[1]。其中男18例,女16例,最大年齡73歲,最小年齡41歲,平均57歲。其中并發心律失常7例,并發心功能衰竭者2例,并發休克1例,死亡2例。

1.2方法

1.2.1急救護理方法一般早期給予高流量吸氧(4~6L/min),持續72h后改為低流量吸氧,持續一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心肌急性缺血、缺氧而致壞死,所以吸氧十分關鍵,根據有關資料報道,急性心肌梗死時,在減少心肌耗氧量的同時必須增加心肌的供氧。如出現并發癥,特別是急性左心衰,應延長吸氧時間,提高吸氧流量,癥狀緩解后改為間斷低流量吸氧。急性期需絕對臥床1~3周,適當的休息可緩解疲勞,減輕心臟的負擔,有利于病情的恢復,也可根據病情適當調整臥床休息時間。有報道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生心律失常[2],尤以室性心律失常為多見,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應立即進入監護病房,持續進行心電監護最少72h,同時觀察血壓、脈搏、心率、呼吸、體溫等,并予以記錄,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記錄尿量。一旦出現病情變化,特別是心率失常,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

1.2.2溶栓治療護理方法溶栓治療是當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措施之一,它是將纖溶酶激活劑激活血栓中纖溶酶原,使轉變為纖溶酶,然后再降解纖維蛋白成為纖維蛋白裂解產物(FPD),而溶解冠狀動脈內的血栓,使閉死的血管再通[3],在起病3~6h內,采用溶解血栓法溶解冠脈內血栓,使阻死的血管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挽救瀕死的心肌組織。但溶解后可發生再灌注后的一過性低血壓和心律失常,以溶栓治療后4h內發生率最高。因此溶栓治療時應嚴密觀察各種心律失常及生命體征變化,備好各種搶救藥品及除顫器。溶栓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出血,用藥期間要注意腦部、胃腸道和皮膚粘膜有無出血傾向。同時應注意有無藥物不良反應或過敏反應,觀察胸痛的性質、持續時間、意識、語言狀態等,來判斷溶栓效果,發現異常及時停藥處理。

1.2.3生活護理方法患者一旦被確診便會有恐懼、焦慮感,護理人員應及時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安慰鼓勵病人,消除緊張、焦慮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患者在發病后一周內應謝絕探視人員,床上活動減少到最低程度。病員的洗臉、喂飯、翻身、大小便等由醫護人員協助進行。護理操作和治療要做到有計劃、有準備,避免影響病員休息,第2周可下床在床邊活動,第3~5周,如病情穩定,可離病室活動及散步,對有并發癥者,臥床休息應適當延長。急性期進食流質飲食,病情穩定3d后,逐漸改半流質飲食,低脂飲食,少量多餐,不易過飽,因飽餐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避免使用辛辣或發酵食物,減少便秘和腹脹發生。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用通便藥物,甚至灌腸,防止大便過程中,誘發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1.2.4康復期護理在康復期鼓勵病人樹立樂觀向上的思想,安心休養,避免誘發因素,減少病人情緒激動,保持精神愉快,就可以減少再發。此外,還應鼓勵患者早日離床活動。心肌梗死病人應解除思想顧慮,不易長期臥床。康復期的病人,總擔心心梗的復發,害怕出院后再發病時得不到醫護人員的治療和照顧。我們要加強健康知識的宣教,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該病的發病機理、治療以及誘發因素和自我救護等相關知識,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讓病人意識到心梗是可以預防的。護理中應根據病情給予積極的支持與指導,使病人有合理的運動量,且勿操之過急。

2結果

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的治療機密切觀察,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為病人早日康復創造了良好的必要條件,對促進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3心得體會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是內科急癥之一,嚴重地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密切觀察,爭分奪秒,全力搶救至關重要,良好的護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康復期的病人,他們出院后的顧慮是擔心心肌梗死復發,擔心出院后再發病時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治療和照顧。因此我們還要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該病的發病機理、治療以及誘發因素及自我救護等有關知識,改變其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并介紹成功的病例讓患者意識到心肌梗死是可以預防的。讓他們始終處于醫護人員的關懷之下,增進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