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交通事故急救監護認識
時間:2022-06-19 11:37:00
導語:景區交通事故急救監護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都要與交通工具打交道,因此,交通事故是全球意外傷害中最常見的,其中以公路交通事故———車禍為最常發生。院前急救是指在醫院之外的環境中對各種危及生命的急癥、創傷、中毒、災難事故等患者進行現場救護,轉運及途中救護的統稱,而現場急救和途中救治,是挽救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關鍵階段。本起發生在景區內的車禍是因雨天路滑大巴車在轉彎時沖出綠化帶所致,造成了大批乘客受傷。現將本次院前急救情況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27例,其中胸、腰椎壓縮性骨折4例,肋骨骨折2例,多發傷2例,四肢創傷19例;男13例,女14例,年齡53~71歲,中位年齡為59歲。患者按病-傷嚴重度指數(illness-injuryse-verityindex,IISI)[1]計分,總分在1~3分17例,4~6分8例,7~11分2例。現場參加救護的醫務人員有: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4名,醫師2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2名,護士2名。經現場檢傷分類處理,轉運途中嚴密監護及救治,確保了27名患者轉運到市級綜合性醫院急診科、骨科和胸外科,無一例在轉運中死亡。
2現場救護
2.1應急啟動
接到電話指令后立即組織首批急救人員迅速到達事故現場,并向急救站報告受傷人數、傷情等信息,啟動急救應急預案,及時請求周邊兩家最近的醫療單位派出相應的救援力量,先后調集6輛救護車參與現場急救。2.2檢傷分類救治立即對救護現場進行檢傷分類,并為傷員戴檢傷分類卡。對2名多發傷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監測生命體征,外傷出血者給予止血、加壓包扎;對2名疑肋骨骨折患者采取半坐臥位,氧氣吸入;對4名疑胸腰椎骨折患者,由3~4人一起搬動,保持頭部、軀干成直線,放置脊柱固定板或用鏟式擔架,并將雙肩、骨盆、雙下肢及足部用寬帶固定好;對19名四肢創傷者送往醫院進一步檢查。
2.3心理干預
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創傷,患者往往表現為恐懼、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迫切希望得到救治。本次受傷游客來自兩個旅游團,且相互間多數不認識,現場大多數患者表現急躁、呻吟聲大、大聲呼救要求先得到急救。現場患者的心理護理顯得尤其重要,護土在這次院前急救過程中,首先迅速介入安撫、疏導工作;其次因人而異地做好解釋,并充分應用非語言性交流、熟練的搶救技術,給患者以信任感[2],使其能積極配合搶救及治療。
2.4快速安全轉運
快速安全轉運是降低傷員病死率的關鍵,快速安全的途中轉運是交通傷急救的重要環節[3]。本組病例均在現場檢傷處理后按分流與轉運原則,向市級綜合醫院快速轉運。首先轉運2名多發傷患者,對2名疑似肋骨骨折患者因可半坐位也隨救護車一同前往,途中嚴密觀察病情,充分利用救護車上的設施行心電監護,必要時氧氣吸入,注意傷口的出血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配合醫生緊急處理,并保持靜脈輸液通道暢通;對4名疑似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由脊柱板或鏟式擔架固定后直接抬上救護車,途中囑駕駛員注意車速,盡量減少急剎,保持平穩行駛避免過度震動,必要時按醫囑給予鎮痛劑;對19名四肢創傷患者,在醫務人員陪同下由中巴車轉運。全組患者均順利轉運。
3討論
3.1山區突發交通事故現場的特殊性
山區道路彎多、坡陡、路窄,突發交通事故的現場多處在盤山道上,場地小,一邊靠山崖,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大,現場較危險,局面較混亂。醫務人員到后應立即察看現場,評估現場是否存在危險性、是否符合施救條件等,如存在危險,盡量將傷員轉移到相對安全區,同時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
3.2多方聯動爭取救治時間
一旦事故發生,接到呼救電話后要科學合理調度,提高反應速度,并在調派后與第一批到達現場的急救人員保持聯系,了解傷情并及時請求周邊醫療單位的支援,同時與市級綜合醫院聯系,以便安排足夠醫務力量診治轉運到的傷員。交通事故創傷的救治與其他創傷患者的救治不同,需要與“122”及“119”聯動,要借助于“122”疏通道路及疏散圍觀者,有時還需要“119”破拆車輛以解救被困者。
3.3傷情分類有效處置是救治成功的關鍵
現場急救時間不宜過長,力爭快速轉運或邊搶救邊轉運,有學者[4]認為,發病1h內搶救為黃金時間,6h內為白銀時間,6h以后稱白布時間(死亡時間)。因此,早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為嚴重創傷患者贏得確定性治療的機會,提高交通傷救治的成功率。現場傷員的傷情分類是救援的第一步[5],分類后即刻為傷員戴檢傷分類卡:綠色(Ⅲ類),即傷員清醒傷情輕微,對檢查能配合并反應靈敏的傷員;黃色(Ⅱ類)即對檢查有反應但不靈敏,有輕度意識障礙的傷員,雖不是立即有生命危險,但仍要引起注意;紅色(Ⅰ類),意識喪失,對檢查完全無反應,有致命的病情或傷情的病員,這類傷員需要最先治療并轉運;黑色(Ⅳ類),代表已現場死亡無法救治的傷員。救治和轉運途中,驗傷分類卡方便了各聯動單位配合與施救,從而有序地按傷情的輕重緩急來解決處置的次序,避免搶救混亂的局面,以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現場有限的醫療資源,為盡可能多的傷員提供快捷、有效的救治。醫務人員在檢傷分類中要根據交通事故創傷的特點,用便捷、高效的檢查手法,充分暴露傷員各部位,以免遺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損傷,要特別注意判斷:有無顱腦損傷、有無脊柱損傷、有無骨折、有無復合傷、有無胸膜器官損傷和有無隱蔽傷[6]。
3.4醫療急救協作機制
本次醫療急救事件的成功,是啟動景區急救應急預案和緊急救援預案的一次成功范例,顯示了景區近些年來持續在旅游一線人員中開展的非專業救護員培訓工作和每年1~2次的大規模模擬演練的成效。成批交通事故傷的救治涉及諸多方面,是一項社會工程,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組織指揮,醫療急救部門與其他聯動單位緊密配合,通過制定應急預案,建立應急協作機制;建立和完善急救鏈,使各環節高效運作、規范鏈接是成功救治大批交通事故傷員的關鍵。及時、有效、合理的現場急救和傷情處理不僅為搶救贏得時間,更能有效控制傷亡和致殘率。
- 上一篇:區委法律服務民生活動方案
- 下一篇:區司法部門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