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2-03-12 09:20:59

導語:護理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方法

1.1.1兩組教學模式實施方法

將試驗組和對照組各分為16個實習小組(每組6~7人),分別按實習計劃在臨床科室進行輪轉。試驗組采用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綜合運用PBL教學法、病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試驗組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實施方法如下。

(1)入科教育。

各科室?guī)Ы探處煾鶕緦I(yè)特點提出問題,確定入科教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以每批實習護生為一個學習小組開展PBL教學。主要內容包括科室設置、常見病種及臨床特點、本專業(yè)護理注意事項。根據核心能力教學要求對上述內容提出針對性問題,引導護生自主學習,利用圖書館、多媒體等途徑查找資料。在規(guī)定時間組織全組護生討論,確定解決方案。

(2)教學查房。

選擇本科室的典型病例,根據核心能力培養(yǎng)要求提出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鼓勵護生自己采集病史,針對具體病情提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措施和書寫護理病歷。如在內分泌科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為例進行教學查房。要求護生提前查閱疾病的相關資料,并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在教學查房時,要求護生闡述DKA的病理、生理、臨床表現等,采用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提出患者目前主要存在的護理問題、制訂護理計劃、采取護理措施、實施整體護理。整個過程中,鼓勵護生互相討論、溝通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健康教育。

制訂科室健康教育計劃,包括科室病友互動活動和床邊健康教育等。指導護生根據個人能力選擇健康教育任務,引導護生與患者溝通交流。定期組織護生進行座談和特殊病例分析,分享每位護生與患者溝通交流、運用護理程序對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的經驗。教師和護生共同分析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4)實踐操作。

在保證患者和護生安全的前提下,在帶教教師實時監(jiān)督下,鼓勵護生獨立完成對主管患者的某些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并運用護理程序為患者提供整體護理。對本科室的重點操作項目,帶教教師需對護生開展專題培訓,采用情景模擬法進行教學。如在內分泌科,護生需重點學習和掌握胰島素的種類識別及注射方法。護生可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注射胰島素前護士的準備工作、護士和患者交流并注射胰島素的過程,進而掌握胰島素使用要點及注意事項。

1.1.2兩組教學效果評價

(1)出科考核。

采用理論考試、技能考核、自評調查問卷等綜合評價方法。①理論考試組成。筆試:根據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題型出題,涵蓋本專業(yè)的重要知識點(60分)。口試:根據護理查房、健康教育過程中,護生回答教師提問及與患者交流中表現出的思維、表達能力評分(40分)。②技能考核組成。臨床技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對指定病例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并作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計劃和具體護理措施、書寫護理病歷(60分)。護理技術操作:隨機抽取本專業(yè)重要的護理技術操作,觀察護生對技能要領的掌握、熟練程度及行為的規(guī)范性,評價護生的動手能力(40分)。③自評調查問卷。由課題組成員根據護理核心能力要求共同設計自評調查問卷,并請有關護理專家反復論證、認可后投入使用。包括對以下護理核心能力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及能力、臨床思維與評判性思維能力、觀察事物及解決問題能力、臨床護理實踐及整體護理能力、護理技術操作能力。在實習結束前統(tǒng)一發(fā)放自評調查問卷,試驗組和對照組護生分別以無記名方式填好后當場收回。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數值以均數±標準差表示(x±s),兩組的均數比較用t檢驗,兩組各項能力提高的比較用χ2檢驗。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統(tǒng)計資料,P<0.01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討論

2.1改進護理專業(yè)實習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護生通過實習可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提高核心能力,形成自己的專業(yè)價值觀和獨特的臨床工作方式,逐漸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角色轉變。護理核心能力是指能夠勝任護士角色和功能的一系列個性特征[1,2],即護士在臨床實踐中有效運用知識、技能和判斷的表現水平[3]。衛(wèi)生職業(yè)學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護理核心能力、能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護理專門人才。要完成該目標關鍵在于提高護生的實習效果。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由美國著名護理教育學家Lenburg于1986年首次提出,是將護理核心能力轉化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目標,進而確立的新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4]。在實習教學中采用核心能力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護生的護理核心能力為目標,整合多種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有利于提高護生實習質量,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3.2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在護理專業(yè)實習中的應用效果根據我國高職護生護理核心能力培養(yǎng)要求,課題組成員共同研究制定了7個方面的培養(yǎng)評價目標,即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及能力、臨床思維與評判性思維能力、觀察事物及解決問題能力、臨床護理實踐及整體護理能力、護理技術操作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生的理論考試、技能考核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均P<0.01),試驗組護生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對護生自評調查問卷分析發(fā)現,試驗組護生各項能力提高的人數也多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均P<0.01)。

2.2.1有助于培養(yǎng)護生自主學習與觀察事物及解決問題能力

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學研究指出,產生興趣的基礎是好奇心和欲望,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萌發(fā)學習動機、產生學習活動,其注意力和興趣才能被吸引到尋求答案的學習活動上[5]。核心能力教學模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護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護生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鍛煉。

2.2.2有助于培養(yǎng)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

實習過程中,護生通過與老師、同學、患者交流,逐步掌握了與人溝通合作的技巧。隨著社會的進步,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護士必須同時具備精湛的技術和良好的溝通技巧,才能勝任臨床護理工作。核心能力教學模式以提高護生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設計實習方案,使護生能夠履行專業(yè)職責并得到社會的尊重[6]。

2.2.3有助于培養(yǎng)臨床思維與評判性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護士根據所掌握的醫(yī)學知識,患者的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結果等信息,對疾病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反應作出科學判斷的思維方式。臨床評判性思維是臨床思維的高級階段[7]。臨床思維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是護士在臨床工作中進行獨立判斷及決策、解決臨床問題必須具備的能力。要培養(yǎng)合格的護士,必須注重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yǎng)[8]。對這種抽象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采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教學模式[9]。而核心能力教學模式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護生自主探究,掌握新知識、整合新舊信息,可使其逐漸形成臨床思維和評判性思維能力。

2.2.4有助于培養(yǎng)臨床護理實踐及整體護理能力,提高護理技術操作能力

護理實踐能力是護士應用護理程序和常用護理操作技術向患者提供整體護理的能力。護理教育的目標是提高護士的能力,包括完善的專業(yè)知識、良好的心理素質、高超的技能和正確的態(tài)度。臺灣學者以鼻導管吸氧管理為例進行研究,采用該教學模式制定教學目標、內容、策略并進行評價,結果發(fā)現該模式增強了教學效果[10]。核心能力教學模式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小組分析討論等形式,使護生成為護理活動的主要實踐者,使死板的書本知識被激活并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培養(yǎng)了護生的臨床護理實踐及整體護理能力,提高了其護理技術操作水平。

2.3核心能力教學模式應用于護理專業(yè)實習教學的意義

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可應用于醫(yī)學、護理等專業(yè)教學中[11]。在我國,核心能力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實習是護理專業(yè)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護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其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而核心能力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護理專業(yè)實習中采用核心能力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具有良好職業(yè)素質、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熟練掌握護理知識和技能,具備核心能力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作者:楊希蔣沂峰徐亮李勝南單位:臨沂衛(wèi)生學校山東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