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改革3篇

時間:2022-04-25 03:31:59

導語: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改革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改革3篇

第一篇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知識固然重要,但如何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目標,讓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的方法進行訓練,指導他們學會如何獲得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主要包括:學會閱讀,學會查閱資料,學會自我分析,學生自我總結等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積極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供條件,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注重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在現代化學課堂教學中,化學實驗不但能加強學生知識學習方面的作用,還應注重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讓學生更準確更安全地去進行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可讓學生對化學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記憶,對化學的運用也更加得心應手。

三、多媒體手段改進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形象的動畫,可將無法看到的化學反應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能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化學反應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難點教學方面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對媒體技術對于提高學生興趣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對媒體生動形象的表現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從而讓課堂教學能更加順暢地進行。

總之,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變革,應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基礎,以發展學生素質為根本,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積極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為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提供平臺。

本文作者:李萍工作單位:江西省高安中學

第二篇

一、水稻惡苗病中的相關問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第53頁第3節其他動植物激素中“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作為引入本節內容編者引用了水稻惡苗病的現象。這部分內容作為赤霉素的發現過程放在節首本無可厚非,但筆者認為可能會引起學生兩種誤解:一是由赤霉菌產生的赤霉素是植物激素,二是認為由赤霉菌產生的赤霉素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引起水稻惡苗病的由赤霉菌產生的赤霉素究竟屬于什么?植物激素是由植物體內產生的,因而水稻惡苗病不是由植物激素引起的。而植物生長調節劑是由人工合成的我為施加的,因而引起水稻惡苗病的赤霉素不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查閱相關資料后得出二點結論:一是本小節的內容是赤霉素的發現過程,主要是一位日本科學家黑澤英一在1926年用赤霉菌培養基的無細胞濾液處理無病水稻,產生了與染病植株相同的徒長現象,這提示赤霉菌中有促進水稻生長的物質,發現了水稻惡苗病的現象。另有二位日本科學家藪田貞治郎和住木諭介1938年(注:不是教材中的1935年)從赤霉菌培養基的濾液中分離出這種活性物質,并鑒定了它的化學結構。命名為赤霉酸。二是若作為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則缺少其他植物激素在植物體內發現的過程。即1956年C.A.韋斯特和B.O.菲尼分別證明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著一些類似赤霉酸的物質。

二、一道種群增長曲線問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第85頁選擇第3題:用酵母菌釀酒的主要階段為:加料→→接種→通氣培養→密封發酵。從接種后到密封前這一階段,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圖為()。該題的答案在《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中給的答案為C(S型曲線)。但筆者卻不這么認為,而覺得是答案D(J型曲線)。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用酵母菌釀酒的通氣培養階段是營養充足的適宜條件,“從接種后到密封前這一階段”這是一個短時間內,完全符合J型曲線的條件。二是用酵母菌釀酒的過程中5%的營養是用來培養酵母菌,95%的營養是用來發酵,而不是S型曲線的“資源和空間有限”。

三、一道遺傳題的計算問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第13頁第2節練的拓展題的最后一問:(3)F1中黃色圓粒豌豆的基因組成是____。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雜交,得到的F2的性狀類型有____種,數量比為____。本題在《必修2教師教學用書》第27頁中給的答案為:(3)YyRR或YyRr;2或4;如果是YyRR與yyrr雜交,比值為黃色圓粒:綠色皺粒=1:1;如果是YyRr與yyrr雜交,比值為黃色圓粒:綠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皺粒=1:1:1:1。對于該道在與同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是認為遺傳題的答案不可能出現或者應用概率來計算。其解釋過程為:由前題可知F1中黃色圓粒豌豆的基因組成是YyRR或YyRr且兩者之間的數量比為1:2,1/3YyRR與yyrr雜交得后代1/6YyRr和1/6yyRr,2/3YyRr與yyrr雜交得后代1/6YyRr、1/6Yyrr、1/6yyRr和1/6yyrr。綜合可得雜交得后代的基因型及數量比為2/6YyRr、1/6Yyrr、2/6yyRr和1/6yyrr。即F2的表現型及數量比為黃色圓粒:綠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皺粒=2:2:1:1。另一種觀點是認為該題強調的是“F1中的一株黃色圓粒豌豆”。對于一株來說,就有兩種可能的基因型即YyRR或YyRr,結果就會出現兩種表現型和比例。也就是說教師教學用書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筆者認為最好是將教材中的“一株”去掉。這樣做為自由組合內容講完后的練習題能夠體現出概率的問題,同時也免去了不必要的爭議。以上三個問題僅是拋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以取得最為合理的答案,以便于教學的提高。

本文作者:左強工作單位:江蘇省金壇市金沙高級中學

第三篇

首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將科學精神培養作為化學課程教育的靈魂。現在的教育工作者,容易被表面的教學指標所迷惑,未能深入到根本去理解教育法規和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就化學課程來講,傳授化學知識,講授化學的學習、實驗方法,對化學相關問題的討論、計算和解答是教學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僅僅是作為科學教育的載體。比如,在氧氣和氫氣的制造和收集中,知識、方法和實驗都是為了揭示氧氣和氫氣不同的性質,而這些不同的性質又決定了氧氣和氫氣成分不同、產生方式和條件不同、收集和儲存不同,掌握這些不同點,是我們充分認識關于氧氣和氫氣的知識的前提。如果就此為止,那么教學就尚未完成,因為必須要在揭示這些知識的不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那么,就此而言,科學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對科學知識的尊重和不倦探索,是對科學方法的嚴謹遵守。只有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科學精神的培養融入教學中,才能使得教學具有靈魂。

其次,全面發展觀念下的素質教育,必須加強科學精神教育,這是一種教學觀念,它要求教師具有教育科學精神。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旨在提倡教育要能夠使得學生在身心的各個方面得到綜合提高,這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標。這種綜合提高,不是我們單一地、機械地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上,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考核。事實上,科學精神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應該是教師具有教育科學精神,才能真正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教育。教師的教育科學精神是什么,以及如何體現在教師實踐中,這是科學精神培養中最關鍵的兩個要點。就教師的教育科學精神來講,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堅持教育的基本規律,按照教育學的基本理論來開展教學,克服教育的隨意性。二是結合課程的實際情況,將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具體學科進行有機結合,走科學教育之路。結合高中化學課程的自身特點和規律,就如何實現科學精神的教育來講,我們必須注重課程自身規律和教學規律的有機結合。

第三,注重化學課程自身規律,結合教育基本理論,走科學教育之路。我們經常說,要理論聯系實際,這是一個基本的實踐要求,但是如何聯系,并且聯系得是否科學,這才是關鍵。就化學課程本身的規律來講,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一)確立以教室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將引導性教育和探究性學習進行有機結合,克服教師中心主義。化學課程是一門科學基礎課程,必須克服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將探究學習引入課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開發其追尋真理的潛能,培養起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愛好和研究熱情,是科學精神教育的重要目標。(二)民主化和個性化的教育觀念,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關鍵。老師不應該扮演教育權威,而應該扮演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要鼓勵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進行反思和批評,要能針對化學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和觀點,要鼓勵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本質,只有保證了民主化,才能培養個性化的學生。化學課程不是要培養記憶知識的機器,而是要培養創新知識的人才。(三)注重實驗及其分析,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化學課的科學性質體現在知識都是能經受科學檢驗的,因此實驗是化學課程的關鍵,必須引導學生積極運用合理的實驗對知識進行檢驗,充分將問題意識和探究熱情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老師必須要有科學教育的觀念,才能在實踐中將自己的研究性教育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注入動力。這是當前化學老師必須思考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本文作者:譚翠花工作單位:重慶市石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