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體系三級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6:46:00

導語:課程體系三級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體系三級管理論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管理的課程政策,這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和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是現代課程理論與我國現實國情相結合的合乎邏輯的發展方向和必然選擇。以高度統一為核心標志的課程管理體制,無視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極不平衡的實際,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同時也制約著課程自身的進步。

“三級管理”的課程政策,反映了一種順應時代要求的改革理念,即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當代社會進步對培養高素質的各級各類人才的緊迫需求,教育必須主動適應受教育者的當代特點、個體及群體之間的差異,真正使受教育者得到自主的、全面的、持續的發展。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教育民主化、科學化原則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教育民主化、科學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教育民主化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絕對均衡,雖然它首先要求使社會所有成員享受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普及。高度統一的課程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教育民主化的目標,在課程領域追求的正是“教育內容和教材個性化和個人化,要適應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1)三級課程體系將使學校教育課程更切合當地和學生的實際,適應社會對教育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實際,進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

(二)有利于課程資源的開發,促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實踐早已表明,統一的課程計劃、單一的課程結構、劃一的課程內容,難以適應社會的急劇變化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嚴重阻礙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發展。近10年來,一些地方進行的義務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從當地經濟文化特點出發,增強課程的地方性和靈活性的嘗試已體現出明顯的優勢;一些學校在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的開發方面也創造了許多經驗,如上海有的學校探索“研究型”“探索型”課程,就收到了明顯效果。三級管理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吸引更多有志之士,特別是廣大教師參與課程研究和編制工作,這無疑將提高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了課程編制的競爭機制,總體上有助于課程科學水平的提高。除文字教材外,在音像教材、教學軟件、教育網站建設等方面也將得到快速發展。

(三)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涵,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育人為根本價值取向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實施,對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如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使課程具有更大的實效性、靈活性等等。此外,隨著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的多樣化,高度集權的課程管理體制必然與之產生矛盾,不利于學校真正辦出自己的特色,最終不利于人才的培養。課程多樣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走向,賦予學校在課程管理上一定的自主權是課程觀念更新的一大進步。

(四)順應世界各國課程管理既相對統一,又相對分散的發展趨勢,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課程管理體制各有利弊,然而長時間里多數國家卻走極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都開始發生變化,趨于統一與分散相結合。10年前,我國提出了逐步實現教材多樣化的設想,并開始醞釀課程分級管理問題。1995年,國家教委印發了《中小學教材編寫、審查和選用的規定》,正式確立教材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這一歷史性的轉變揭開了我國課程發展史的新的一頁。

廖哲勛教授認為:“等級結構是構建我國中小學課程管理系統的最佳結構。在中小學課程管理系統中,等級結構的首要特征是,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學校,把課程管理系統劃分為一級一級的子系統;在上下兩個子系統之間建立從屬關系。”(2)筆者完全贊同這一看法。

此外,課程管理必須走上法治的軌道,這是中小學課程改革和發展沿著正確方向進行的根本保證。因此,課程三級管理的范圍、權限、責任,必須明確界定,并以法規形式確定下來。這里,試作如下粗略設想。

(一)“國家課程”——國家教育部主管。負責制定國家課程政策,決策重大課程改革;制定指導性課程計劃;制定必修科目國家課程標準(包括教學標準、評價標準);審查并向全國推薦學科教材;指導、檢查地方課程管理工作;審批地方重大課程改革試驗;制定升學考試制度,指導升學考試的實施;確定某些課程管理權限的下放。

(二)“地方課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委主管。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實際,確定本省執行的課程計劃和必修科目課程標準;制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課程改革方案,報國家教育部審批;審批縣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編寫的選修課教材、鄉土教材;審查省(自治區、直轄市)編教材(包括經批準編寫的、在相應行政轄區內使用的教材);指導市(地)、縣(市、區)教委選用教材;指導、檢查各地課程管理工作;確定中考實施辦法,指導考試工作;確定某些課程管理權限的下放。

(三)“學校課程”——學校主管。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規定,確定本校必修科目的實際課程標準;確定選修教材的編寫、選用;開發活動課程;制定重大課程改革方案,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課程實施的管理。

三級課程的相互間關系如同1所示,三者交集主要是必修學科類課程(含限定選修課程),但下一級課程可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對上一級課程作必要的和適度的調整。

義務教育法實施以來,課程分級管理事實上已經開始運作,也取得了不少經驗教訓,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要逐步規范、完善課程的分級管理制度,使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跟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而不是滯后或掣肘。

課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國家意志,它對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針的貫徹、培養目標的落實,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課程管理從宏觀到微觀都必須嚴肅對待,逐步走上科學的、規范的軌道,盡管這將是一個歷史過程。

為此,提出以下參考建議。

(一)強化國際競爭意識,切實把課程現代化問題提到議事日程。課程改革首先應是政府行為,更需要法律的支持。建立《課程改革法》或《課程管理法》是必要的,保證課程改革不受人事變動和個人好惡的干擾,也利于明確各方面應承擔的不可推卸的職責。

(二)增強課程宏觀決策的科學性。建議成立“國家課程委員會”,它是國家課程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它應具有權威性,其成員包括政府官員、科學家、教育家、課程工作者等。

(三)各級教委應有課程管理的專設機構,國家應對課程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四)實行國家、地方(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教材審查制度。教材審查人員應嚴格選拔。審查委員應具備較高的政治、文化、專業修養,尤其是教育觀念先進,掌握一定的課程理論,具有改革創新精神,同時具有較強的政策觀念和組織協調能力。

(五)課程設計和實施,應列入各級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

(六)嚴格教材審查、出版、發行的有關規定,未經審查或非法出版的教學用書要嚴厲查禁。

(七)對于課程實施和管理中的違規違紀行為,要有相應的處罰辦法。

我國的課程改革和發展已經出現令人鼓舞的景象,要真正從單一走向多樣、從封閉走向開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一統就死,一放就亂”,但愿在教育領域不再發生,課程教材改革能夠在較合理的法規框架下順利運行。

(1)這是作者向全國第二屆課程學術研討會暨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年會(1999年12月)提交的論文,發表前又作了適當修改。

(2)鄭新蓉:《現代教育教學應體現的教育價值觀》,載《學科教育》1999年第1期。

(3)廖哲勛:《課程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