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時間:2022-04-11 10:38:22
導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也逐漸應用到了各個領域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市場格局也隨之發生改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通過以互聯網金融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概述為研究基點,分析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從貨幣供給、貨幣需求以及貨幣政策效率等三個方面著手,研究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并分析應對互聯網金融影響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貨幣政策;有效性;影響
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是在時代影響下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金融模式,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與調控。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催生了很多種類的金融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的運作風險增大,潛在危機也更多,因此,在制定貨幣政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帶來一定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概述
(一)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有別于傳統金融的一種新型金融參與形式,其與“互聯網技術金融”不同,主要運用的是“互聯網思想”,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起支撐作用。所謂“互聯網思想”,體現的是平等、開放、分享以及合作,運用互聯網方式,使金融業務獲得更高的透明度與參與度,操作過程更加簡單方便,還能夠降低中間成本。我國早在1997年,便已經推出了第一家網上銀行,在世界范圍內的起步并不晚。發展到2013年,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更快,“余額寶”的出現更是使得金融行業朝著互聯網金融邁進了很大一步。[1]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有四種,分別為P2P、第三方支付、電商介入以及互聯網企業。雖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但傳統的金融體系卻受到了很大沖擊,金融機構的分工不再涇渭分明,在未來,金融脫媒與混業經營必然會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二)貨幣政策有效性
在西方理論中,貨幣政策有效性主要指的是貨幣政策是否可以對真實經濟變量產生影響,經濟增長則并不在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考慮范圍之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依托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貨幣會對產出產生影響。第二,貨幣和產出有實際聯系。第三,貨幣當局可以對貨幣進行有效控制。所以,想要判斷貨幣政策是否有效,就需要從這三方面入手。[2]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可以看成是貨幣當局是否對貨幣進行有效控制的問題。貨幣政策想要有效實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第一,政策工具。第二,政策目標。第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互聯網金融對上述三個部分都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進而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絕大多數國家的目標都是充分就業,我國也不例外。發展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滯漲”現象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將貨幣政策的目標轉變成為穩定貨幣。在世界貨幣政策的帶動下,穩定貨幣值也是我國當前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經濟的轉軌階段,對外經濟愈加頻繁,但在發展過程中,對外運行機制與國內運行機制之間還沒有實現充分融合,貨幣政策也很難實現對內外的同時穩定,因此,我國當前的主要貨幣政策目標便是將貨幣值穩定下來。[3]當前我國還沒有實現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在長期的經濟運行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通貨膨脹問題仍然可能爆發,其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家財政的隱性赤字相對較大。第二,經濟結構的長期矛盾相對突出,無法大幅度的增加貨幣投放力度。第三,農業基礎相對薄弱。[4]我國近年來抑制通貨膨脹的方式更多是通過改革,運用一些經濟手段,而單一的穩定貨幣值,是比較適應我國當前情況的貨幣政策目標。
三、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
(一)貨幣供給
1.降低可控性。從一個角度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貨幣供給更多的受制于經濟體系內因,其內生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從另一個角度看,互聯網金融機構存在一部分存款派生功能,而且不受銀行體系的支配,這就使得金融市場中的貨幣供給主體增加了,一部分貨幣供給不受央行控制,從而降低了央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能力,進而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影響。2.降低可測性和相關性?;ヂ摼W金融的發展,提升了貨幣在界定與計量過程中的難度,尤其對于不同層次的貨幣來說,但與此同時,貨幣之間的轉化卻更加方便,金融資產也在這種情況下具備了更大的替代性,傳統貨幣也逐漸擴展到虛擬貨幣領域。另外,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貨幣乘數的變化幅度也越來越大,貨幣供給總量也越來越受到央行控制,運用互聯網金融中的電子支付手段,用戶不用再承貸存款準備金,而且能夠替代現金進行使用,P2P等新型金融業務也會對貨幣乘數產生影響,使得實際的貨幣供應量和央行預計的貨幣供應量存在更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想要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的方式來實現貨幣政策就會更加困難。[5]
(二)貨幣需求
1.降低函數穩定。從JohnMaynardKeynes的貨幣需求理論來看,人們之所以會持有貨幣,主要是由于交易、預防以及投機等三個動機。如果短期收入比較穩定,那么服務于交易動機與預防動機的貨幣,也是能夠預測出來的,而且相對穩定,而服務于投機動機的貨幣,則會以市場利率的變化為基礎而產生波動。以MiltonFriedman的貨幣需求函數為基礎,貨幣可以看成是資產的一種,其中,貨幣需求和相關的資產回報率以及其他因素之間,是具有函數關系的,穩定性也是貨幣需求函數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6]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影響著模型中的每一個變量,從一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產品無論是流動性,還是收益性,都相對較高,而且交易非常方便,縮短了支付與儲蓄之間的步驟,節約成本,更容易受到投資主體的青睞,恒久性收入并不會對貨幣需求的穩定性過于依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升了資產的流動性,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資產的流通成本,如果收入保持不變,機會成本變量作用空間便會提升,貨幣需求也變得更加不穩定。2.改變結構內涵。在互聯網金融的作用下,很多新型的金融工具應運而生,這些工具都有著非常強的貨幣性,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貨幣盈利性與流動性的實際需求,還使貨幣的流通速度大幅度提升。在當前條件下,網上支付、移動支付以及以電商為基礎的中小額支付,都已經掙脫了金融機構的約束,交易規模越來越大,貨幣的流通速度也越來越快。與此同時,互聯網理財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貨幣結構,互聯網理財主要是通過金融產品與第三方支付之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能夠同時承擔起支付交易和理財的相關功能,他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再依托活期存款,銀行中的存款余額逐年遞減,改變了傳統貨幣結構的內涵。[7]
(三)貨幣政策效率
1.對存款準備金的影響。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我國無論貨幣市場,還是資本市場,都變得越來越成熟,很多資金都可以以互聯網為基礎,流入到金融市場,甚至一些非存款類的金融機構中,商業銀行準備金率對資金的束縛越來越小,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比原來獲得了更多的資金來源,但商業銀行卻因此受到了消極影響,商業銀行不再是唯一的貨幣政策導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央行貨幣供給會受到互聯網金融的干擾,央行主要通過對商業銀行派生存款的調節和控制貨幣供給,在傳統模式下,商業銀行中會保有大量活期存款,但在互聯網金融的條件下,這些存款更多地被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瓜分,這些派生存款是不受央行控制的,因此,央行傳統的貨幣供給量調節模式也受到了限制,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因此降低。[8]2.對再貼現政策的影響。再貼現政策的有效性與央行控制金融機構的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在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下,資本與貨幣之間更容易相互轉化,不僅交易成本較低,而且還具有很高的信息透明度,金融市場中能夠被利用的融資渠道也更加多樣化,及時貼現率不穩定,也能夠運用其他方式來滿足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這樣一來,再貼現率的作用就受到了限制,進而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3.對公開市場操作的影響。金融市場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傳播速度更快,利益相關者對資本的追求更加迫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公開市場提升了業務收益率,那么就意味著貨幣資金的轉移,這樣一來,在公開市場中,業務的作用率降低,時間縮短,同樣需要更快的調節貨幣總量。[9]另外,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很多金融工具,這些工具能夠進行買賣,使得公開市場的操作更加便捷。政府債券作為金融產品中的一種,在金融市場中控制著市場基準,在這種條件下,金融市場中的主體如果想要進行資產組合或流動性資產的補充,就會更多地進行金融市場活動,對公開市場的依賴程度增加,從客觀上講,其與貨幣當局的控制是相互配合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政策效果。
四、應對互聯網金融影響的措施
第一,統一供應口徑。在當今條件下,金融市場中存在很多新型的金融工具,這些工具的運用使得貨幣供應量很難達到既定標準,因此,需要改變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當前乃至未來的形式要求為基礎,貨幣當局需要對貨幣的供應量進行統一調整。一方面,需要劃分貨幣供應量,這一過程主要依托于金融工具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需要嚴格考核被劃分到貨幣層次中的金融工具,從而保障貨幣統計的準確性。第二,強化市場建設。在互聯網金融條件下,我國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很難順利發展,為了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可以從貨幣與信貸兩個渠道入手。在金融市場不斷完善的前提下,前者必然會成為我國今后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渠道,更多的依托貨幣市場的完善,所以我國需要構建起健全合理的利率結構,并促進利率的市場化;而后者則需要我國構建起更加多樣化的信貸渠道,以降低成本、提升水平,從而達到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目的。[10]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并不是單一的,體現在貨幣供給、貨幣需求以及貨幣政策效率等多個方面。所以,我國需要充分重視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影響,央行也需要反思傳統貨幣政策的缺陷,運用更有針對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以應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從而提升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張輝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劉瀾飚,沈鑫,郭步超等.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影響探討[J].經濟學動態,2013(8):73-83.
[2]張文慶,李明選,孟贊,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貨幣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第三方支付視域[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98-104.
[3]劉光友,任虹,趙崇富,等.電子貨幣的發展對日本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J].現代日本經濟,2011(1):47-55.
[4]王偉.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求索,2011(2):14-16.
[5]牛曉健,陶川.外匯占款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影響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1(4):11-16.
[6]劉玄.資產證券化條件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基于次貸危機背景的分析[J].南方金融,2011(11):11-16.
[7]黃連慧,李成.我國現行匯率制度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2):14-18.
[8]黃明皓.貨幣政策的產出效應與金融開放度———中國的模擬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10(6):41-49.
[9]張雪蘭,楊丹.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基于1996—2009年季度數據的分析[J].財貿經濟,2010(6):27-32.
[10]朱曉雨.兩次金融危機期間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8):52-56.
- 上一篇:兒童鋼琴啟蒙教育教學探究
- 下一篇:企業工會維護企業流動人口權益路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