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推廣應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6 03:33:00

導語:生態建筑推廣應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建筑推廣應用分析論文

一、關于“適宜技術”

建筑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建筑中的技術含量有著明顯的增長和專業化的趨勢,具體到生態建筑更是如此,很難想象一個缺乏生態技術的生態建筑會是個什么樣子,可以說,生態建筑的持續性在很大強度上是依賴于技術的有效性。

生態建筑的涉及面很廣,是多學科,多門類,多工種的交叉,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涵蓋的技術也是多層次的,從目前來看有所謂“低技術”、“中間技術”和“高技術”。

眼下,“高技術”的生態建筑是建筑行業的一大熱點,許多媒體和建筑師都熱衷于這一話題,源于高技術的生態建筑將會是生態建筑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是,是不是生態建筑就非“高技”不可,非“高技”不做呢,顯然未必。就我國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而言,我們關于生態建筑工作的落腳點仍應放在“適宜技術”上,更不用說在我國這一目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建造的大多數工程仍然是投資規模中等甚至較小的工程,要在這些工程上試用身價昂貴的“高技術”更加缺乏可行性。

但是生態建筑并不是一項可以等我們“萬事俱備”才可以著手的工作,生態建筑的實施有著相當的迫切性。如果我們不從今天開始,不從手邊僅有的工具開始著手,等到工程建設的高峰期過后,將空留余恨和愧對子孫。

再回首我們身邊,不用說“高技術”即便是“中間技術”,普及率又如何呢,又有多少被運用到了實際工作中去的呢?顯然,在我國現有的狀況下,我們的生態技術與一味追求“高”“新”相比,更應重視技術的具體化,現實可行性及效率,重視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就生態建筑的目前發展狀況而言,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適用技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太陽能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陽,中水利用,整體綠化,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

當然,與許多設計學科一樣,在技術設計前有著總體設計和概念設計的階段,眾所周知,在概念設計中蘊含的偏差甚或錯誤,想通過后續手段來彌補將是極其困難和代價昂貴的。所以,我們在生態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首先重視總體設計、概念設計的問題。

要重視生態層次的概念,生態城市與生態建筑按地理范圍可以如分為四個層次,區域城市級、區級、地段級和建筑單體。建筑師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地段級和建筑單體這兩個層次。在城市設計中要和整體城市的生態規劃,生態原則協調一致,確保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個城市生態鏈中的一個鏈條,能促進整個系統的生態效果。

要強調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總體設計中貫穿生態設計策略,為建筑單體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催化生態建筑單體的生成。利用場地周邊地理環境和建筑形體組織外部空間促進自然通風和降溫,避開冬季風主導方向,避免不利風道產生;通過群體的組合形成完整的院落空間,創造良好的微氣候,利用場地中的水體和綠化,調節微氣候;通過建筑群體的組合,采用更適宜的結構方式,節約土地,發展地下建筑,掩體建筑,凡此種種都要求我們深入研究環境特征,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在設計中通過新建的建筑物發掘出環境最優的生態潛能。

二、關于常用的幾種適宜生態技術

1.自然通風:近年來,每到炎夏高溫季節,許多城市都出現了電力緊缺的狀況,以至不得不拉閘限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調的用量大幅提開,有調查表明建筑制冷能耗已占到建筑總能耗的10%-20%。而自然通風可以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降低室內溫度,帶走潮濕氣體,補充新鮮空氣。

自然通風的主要動力是風壓和熱壓,通過建筑的平面和剖面設計制造出正壓區和負壓區,可以實現引風,導風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通過制造溫差和加大進排風口高差達到造風的目的。

在夏季常通過三種途徑使室外熱空氣自然降溫后再進入室內。一是通過建筑物周圍組織的成片,整體綠化,二是通過在建筑物附近設置水體,三是讓熱空氣通過引導經由地下空間再進入室內。

2.遮陽:國外有研究表明,通過玻璃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量是墻體的30倍以上,但一定的遮陽措施可以使熱通過量減少2/3。可見,適當的遮陽設計對于減少太陽輻射的熱通過量,降低室內溫度是十分有效的。而且一個通過精心設計的遮陽裝置不但是夏季可以遮蔽太陽輻射,在冬季還可以將熱量帶進室內。

目前常見的遮陽種類有綠化遮陽、活動遮陽、構件遮陽等,在建筑設計中使用頻繁的遮陽板主要有水平、垂直、綜合以及擋板等幾種形式。

【摘要】生態建筑的核心內涵在于其內在的運行系統,因此必須把生態建筑放入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去看待;有生態社區、生態城市乃至生態社會的建設,才會有真正的生態建筑;就我國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而言,我們關于生態建筑工作的落腳點應放在“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上。

【關鍵詞】生態建筑適宜技術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