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配置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01:58:00

導語:教育資源配置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資源配置探究論文

摘要:教育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務,是一項永恒的事業。黨的十七大把優先發展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十六大以來我市教育資源配置情況進行初步探討,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教育資源;配置

1我市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

建國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漳州經濟不斷躍上新臺階,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1扎實推進“雙高普九”工作,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初中升學率穩中有升

我市開展“雙高普九”整改工作的過程性監督,狠抓初中控輟,全市義務教育鞏固率有較大提高,各項指標穩中有升。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升學率、初中升學率分別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別上升了1.26、8.29和26.31個百分點。

1.2做大做強優質高中,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得到協調發展

2006年,我市新創建4所省級三級達標校,使我市省級達標高中達39所,新辦普通高中校7所,增強優質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級重點職校3所,省級重點專業1個,職業技能鑒定站9所,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2006-2007學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職32192人,超出原計劃1891人,當年初中升學率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個百分點。

1.3專任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

2006年,我市小學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有20363人,占小學專任教師總數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個百分點;普通初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有12190人,占初中專任教師總數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個百分點;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有3980人,占高中專任教師總數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個百分點。

1.4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

據統計,全市2006年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補助資金共8979.4萬元.同時繼續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及特教學校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專項補助經費190萬元已全部分解下達。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行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家庭中小學寄宿生生活補助,每生每年補助300元,現已撥付70多萬元。接受免費教科書的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及特教學校學生和享受生活補助的寄宿生共計21402人。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就業子女也全部免交學雜費,貧困外來務工就業子女均接受免費教科書,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補助,其中,薌城區小學共接收外來工和經商人員子女近5000名就學,中學接收360名就學,龍文區小學接收973名,中學接收309名。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全市受惠學生達50萬人,為農村百姓減免費用近1億元。

2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新突破,但同時也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很多問題已經不是教育自身的問題,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的綜合反映:

2.1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不夠協調,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仍較低

教育經費是指國家和各級政府及社會力量與個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費用,是發展教育事業和提高質量的重要物質保證。財政預算內撥款是教育經費的主渠道。近年來全市教育經費投入的絕對量以較快的速度增長。2002-2006年財政對教育支出分別為64256萬元、66806萬元、72556萬元、75223萬元和94673萬元。但是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卻逐年減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別占全市財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當年GDP的比重分別為1.54%、1.41%、1.31%、1.20%和1.32%,與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還有較大差距。

2.2生均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各地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全市財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萬元,增長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縣(市、區)財政收入總量偏小,生均教育經費水平仍較低。2006年,全市小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1061.17元,中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1114.39元。各縣(市、區)生均教育事業經費參差不齊。各縣(市、區)事業性經費支出中,小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最高為1657.24元,最低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為74%;中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最高為2035.98元,最低為818.20元,差額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經費,小學部最高為356.00元,最低為0元,相差356元;中學部最高為335.65元,最低為0元,相差335.65元.

2.3辦學水平不高,基礎設施配備有待加強

(1)全市中小學生基礎設施配備除小學生生均體育運動場面積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處于中下游水平。小學生生均圖書18.07冊(位居全省第五),生均電子圖書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機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學生生均體育運動場面積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學生均圖書16.70冊(僅高于寧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電子圖書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機比17.42:1(僅高于寧德位居全省第八)。

(2)雖然教育系統固定資產已形成規模,2006年全市小學固定資產總值93033萬元,但其中儀器設備為6367萬元,僅占6.8%;全市中學固定資產總值178489萬元,但其中儀器設備為26311萬元,僅占14.7%,說明這些教育資源主要是以場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2.4中學骨干教師流失日趨嚴重

近年來,隨著民辦學校的增多,沿海地區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致使教師外流現象日益突顯,同時,由于欠發達地區從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許多新的畢業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據調查,縣級教師的待遇比不上市級,市級與沿海較發達地區存在更大的差距,導致農村教師向城區流,城區教師向沿海流。

2.5高中教育需求強勁,教育資源仍然匱乏

近幾年城鄉居民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學教育已大勢所趨。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級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學率為40.6%。2006年這一數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數有所增加,但該年初中升學率也僅為66.9%,遠不能滿足高漲的教育需求。

3對策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強國,教育強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現狀,除了教育自身的改進與完善之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為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資力度,提高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發展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基礎教育。政府應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普及教育支出,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社會效益高,受益面廣的初等教育,必須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礎教育。盡管全市在提高兒童入學率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農村地區、尤其是邊遠山區的孩子的輟學率仍很高,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對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資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貧困人口及孩子從國家教育體制及政府教育投資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區發展的差異造成教育差距,讓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

3.2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步伐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學生生源越來越少,過去一村一校已不適應。為此,教育部門采取了措施,改變辦學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處偏遠的小學校,三四個村甚至七八個村設一所小學。初中辦學也應打破一個鄉鎮辦一所學校的框框,學校規模擴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學校規范化管理,節約了辦學經費。

3.3穩住優秀教育人才

進一步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政策性調資政策,努力減少與沿海地區教師工資水平差距,參照沿海地區先進的教育管理,結合當地實際,出臺激勵政策,對有較大貢獻的學科帶頭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職務提升、職級晉升、家屬就業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縣財每年切出一塊獎教基金,重獎一批優秀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對那些長期工作在邊遠山區的教育工作者,應設立固定津貼、崗位責任獎、醫藥費專項補助等,并且在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適當的照顧,在山區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3.4擴大優質中學教育資源是當務之急

由于目前只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青少年初中畢業,一般年齡只有15歲,不到就業的年齡,需要繼續接受高中教育,既可以推遲和減輕社會場就業的壓力,也可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這對農村更具現實意義,在農村由于基礎教育落后于城鎮,大量的農村人口只能得到初中教育,畢業后難以在城鎮找到工作,只能在農村務農,難以離開土地。如果普及高中教育,將使廣大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高中教育資源匱乏形成青少年繼續接受高中教育的障礙。

伴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增長和社會劇烈的競爭,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教育供給嚴重不足同教育需求不斷膨脹之間的矛盾,使社會更加關注和指責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優化資源配置,建設和諧教育是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