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缺失芻議
時間:2022-03-24 03:17:00
導語:青少年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缺失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給我國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帶來極大的影響,而青少年網絡道德缺失問題也日益凸顯。但相對應的網絡道德教育卻在很多方面還是空白,傳統的家庭教育還未真正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其中。為此,從家庭教育入手,分析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并提出了針對培養青少年網絡道德的家庭教育方法。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在我國迅猛發展,網民數量也急劇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據統計,我國青少年網民已達6000萬。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網絡、體驗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卻較少受到網絡道德教育,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網絡道德教育還很不成熟,從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許多消極影響,導致諸多網絡道德問題的產生。
一、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凸顯
如今提起電腦黑客,大多數青少年持有一種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貓燒香”病毒肆虐網絡,令幾百萬電腦用戶深惡痛絕,其制作者李某最終被公安機關逮捕。“熊貓燒香”事件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計算機網絡的順暢流通需要一定的網絡秩序。就目前來講,青少年網絡道德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網絡人格缺失問題。“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這句話曾流行一時,它形象地說明了互聯網的“隱蔽性”。由于目前還無法對網民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管,借助網絡傳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內容廣泛、刺激性強,對缺乏分析辨別能力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多重陷阱。“網上聊天”對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許多人為了尋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隱去各種真實的背景資料,在網絡中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地盡情“發泄”,一旦過度放縱,就會喪失最起碼的責任感,置道德規范和法律于不顧。
二是網絡犯罪問題。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惡意制造計算機病毒,修改電腦程序,傳播黃色圖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論和暴力信息,盜用他人密碼,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隱私,甚至實施性質更為惡劣的網絡犯罪,比如之前的“網銀大盜”、“熊貓燒香”等,都已經觸犯了法律。
二、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過分倚重學校教育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會和家庭僅僅是作為教育的輔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對學校教育的過分倚重,其整齊劃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無法因材施教,反而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而網絡的特點正是自由、無拘束,充分尊重個性,為個體提供展示自我(無論是“本我”或“超我”)的平臺,這使得青少年們對網絡趨之若鶩。本來社會擔負著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商業經濟的大行其道對道德教育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在學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長們對子女網絡道德教育的疏忽,從而使青少年在網絡里沒有方向,缺乏正確的引導,在網絡世界中自然如脫繆野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種積極的、肯定的相互關系。建立這種關系的基礎,是父母對子女的尊重與子女對父母的愛戴。它排斥了訓斥與聽命、支配與服從的專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為了提高地位而人為制造的權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關懷與幫助,對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賴,能引發孩子內心深處的真誠感激,從而使得父母對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積極、自覺地接受,并在實際行動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長,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會形成自覺并且是親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建立在威望基礎上的巨大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讓教育者難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緒,只有建立了正確的威信,家庭網絡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進行。馬卡連柯認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其一,威信如同校風、學風一樣,是一種無形的精神上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難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動中,威信又是無處不有、無所不在的。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所給與的每一條指令,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威信無不隱約滲透其中。其二,從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種威望和信譽;從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種尊重和信從。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尊重和熱愛成為一座架設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梁。馬卡連柯進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擁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無威望和信譽,子女對父母沒有適當的尊敬、信任和聽從,那么,合理的網絡道德教育就無法得到保證,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可見,威信是父母對子女有效地進行教育和子女自覺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馬卡連柯指出,每一個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個作為教育者的家長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確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礎,其產生依賴于正確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錯誤的基礎上,運用不正確的方法去建立人為的威信,這是虛假的、錯誤的“威信”,在現實中,許多家長只憑主觀判斷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親子間文化沖突致使網絡道德教育困難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與多元化文化間的沖突。在當今網絡發達的時代,文化的廣泛交流與滲透使得現實社會環境中文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實。而親代成長于社會相對封閉、穩定的環境,承繼了社會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而子代對于外來文化的吸收總是表現得積極主動、敏感而迅速,他們往往以來者不拒、博采眾家的姿態在現代社會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正如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進入網絡時代,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價值觀念,例如健康價值觀、時間價值觀、知識成長價值觀、情緒價值觀、財富價值觀等。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輕一代都在經歷著這一轉變。相對而言,親代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傾向于一元化文化,對于變化和發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長于社會日益開放、瞬息變化的轉型時期和網絡時代,他們能夠迅速地接觸、認同網絡時代新產生的知識與價值,也就更易于接納有別于傳統文化的多元文化。這種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識和價值觀念與親代習慣的知識和價值發生碰撞時,親子間的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和沖突導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難。
第二,教育觀念和相處方式的沖突。在傳統文化氛圍相對濃厚的社會中成長的家長,他們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對子女進行強行移植,更有甚者對子女進行體罰。這些都是專斷管理的表現。這類家長往往采取“權威、灌輸型、命令式、單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試圖決定子女的思想和行為。而在網絡時代,子代的觀念更新、知識獲取、眼界開闊程度大大超過親代,他們形成了自己無定式、無偏見的道德評價體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權威專斷的管理,兩者的文化沖突更加激烈,使得網絡道德教育困難重重。
三、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長應該為青少年多創造社會交往情景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青少年的品德發展應該特別重視同伴、社會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兒童逐步認識并且學會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過程,也就是他們品德的發展過程。皮亞杰認為,要使兒童從自我中心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途徑是與同伴發生相互作用。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兒童才會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相比較,才會認識到同伴的行為也許會被別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正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他們開始相互尊重、共同協作、發展了公正感叫;科爾伯格也認為兒童僅僅接受他人的勸告或者作為一個沒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員,是絕對不會引起道德發展的。伯格同樣也認為,只有創造出真誠相處、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際關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滿的發展并達到自我實現。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發展應該處在一個真實、復雜的社會關系當中,而網絡卻使人際關系枯燥、生硬與被動。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發展,造成一系列的網絡道德問題。家長應該在孩子空閑時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參與到復雜的社會情景中去,這樣才能夠使青少年用更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面對遇到的各種情景,包括在網絡上。
(二)家長應提高網絡信息素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網絡道德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家長就必須具有一定的網絡信息素養。網絡信息素養是指在網絡環境中人們所必須具備的信息素養,也就是使用和創造網絡信息的能力。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需要有一般的文字識別水平和算術水平就可以勝任一般的家庭教育,然而,正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說的那樣,隨著網絡的興起,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與其父輩相去甚遠,如果家長不及時更新觀念,依然我行我素地實施教育,那么其效果只能是與家長的初衷南轅北轍。
(三)家長應了解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基本規律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認為,人的道德性發展是與人的認知活動及其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基本上是受道德認知支配的,而人的認知發展是分階段的,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道德發展是漸進的、具有階段性的。科爾伯格把人們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第二階段,天真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第三階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第四階段:尊重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的道德定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性倫理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這六個階段又進一步被科爾伯格分為三種水平:第一、二階段為前習俗水平,這個階段的道德標準尚未內化;第三、四階段為習俗道德水平,這個階段能遵照父母或社會認為是正確的行為準則,但還不是內化的倫理標準;第五、六階段是后習俗道德水平,這時道德判斷是合乎理性的、內化的。依據科爾伯格的理論,家長在實施網絡道德教育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實際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甚至是同一年齡處于不同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內容;二是要把灌輸模式轉變為引導模式。科爾伯格指出:“灌輸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他認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不斷發展學生的理性、獨立判斷能力及批判意識,而不是單純地讓他們獲得一些現成的道德規則,這些寶貴的理論同樣適用于家庭網絡道德教育。
- 上一篇:淺議源于RFID技術的營銷改革與前景探討
- 下一篇:當代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