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聯網德育教育探索
時間:2022-10-31 08:07:22
導語:基于互聯網德育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德育也面臨著變革的巨大可能性和時代機遇。“互聯網+德育”在資源優質化、時空自由化、渠道多元化、對象廣泛化等優勢下極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本文以德育網絡熱線為例,闡述了線上德育線下實踐的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德育;網絡熱線
一、問題的提出
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希望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讓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能夠彼此深度的融合,至此,“互聯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之上。同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國的學校德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其中也孕育著德育變革的巨大可能性和時代機遇。(一)傳統德育存在的問題在這個價值紛呈的時代,“多元”已成常態,世界各地的奇聞逸事、對于社會事件的爭議以及各個專業領域的不同見解,都通過網絡以極其迅捷的方式抵達個人手中的電子終端,這些從不停歇的信息轟炸,從形式到內容,毫無疑義地影響著年青一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多方見解、多元判斷、多重價值等。然而學校傳統教育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卻相對不變或變化不大,它與時代的發展、學生思想實際變化相比,出現了嚴重滯后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已大大影響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成效,造成了目前學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效益不大和效率不高的狀態。(二)傳統德育催生“互聯網+德育”互聯網作為革命性的技術,不但帶來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出現了變革。基于這一背景,“互聯網+德育”的模式應運而生,其目的在于提高虛擬環境中受眾的德育素質和利用網絡平臺對受眾進行德育教育。網絡德育是以網絡為載體,以網絡的本質和影響為前提,促使受眾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品德、素質和道德觀念的虛擬實踐活動,包括利用網絡信息資源開展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針對受眾出現的思想道德問題進行的教育。
二、“互聯網+德育”的優勢
(一)資源優質化。[1]傳統的德育學習都是以書本為載體。而信息技術的融入,則可以將各種文本、圖片、視頻以及動畫等融入到德育課堂之中,但是這樣會造成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同時,能夠找到最佳的素材也是大海撈針。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其資源的分布相對合理,檢索也非常方便,這樣就為德育學習資源的選擇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德育對于生活之中的事例擁有極強的依賴性,案例的品質也會對課堂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互聯網+”的深度融入,才能夠滿足學習資源優質化的要求。以前的教學[2],教師會選擇一些圖片或者是文字材料,甚至有的時候還會進行口述,這樣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也不理想。當視頻進入到課堂之后,優質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大開眼界,使得交流的層次得到進一步提升。幾乎所有的視頻都來源于網絡,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加工后再進行利用。就如道德和法律內容來說,《道德觀察》《今日說法》等更新速度較快,可以滿足學生持續性學習的需求。同時,電視欄目基本上都會實現網絡上的同步直播,這樣的優質資源,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激情,同時還能讓德育教育更加深入。(二)時空自由化。[3]一直以來,教育都是課堂行為,德育也不能例外,在有限的時間內,空間被限定在教室之中。教室是最核心的學習場所,沒有太多的花樣出現。互聯網的融入,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網絡信息,但是娛樂游戲和聊天溝通本身對于學生存在一定的黏性。學校無法禁止,學生就偷偷摸摸的玩,不難看出,學生擁有接觸外界的欲望,同樣,也存在網上學習的動機。德育無處不在,可以言傳身教,可以潛移默化。融入互聯網,就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引導學生擴展空間和時間就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責任。“互聯網+”讓學習趨于社會化,線上的學習效果不一定就比線下低。對于德育而言,互聯網所搭建的平臺更加的靈活。云端教育服務平臺共享新鮮的、優質的學習資源,家庭也可以變成學習的重要場所。(三)渠道多元化。[4]受互聯網的影響,多元化的資源平臺使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簡便。通過佛山市順德區中小學德育在線學習—>互動交流—>名師答疑—>課后練習—>考前直播等學習步驟,學生逐步加深印象,掌握知識。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網校的學習方式更能方便大家合理利用自身的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四)對象廣泛化。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是由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個方面構成。這三者不能孤立,任何一個環節的脫節都會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社會這個大課堂既為學生的成才提供寬廣的教育環境,又決定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向。利用互聯網,通過網絡平臺,學校、社會和家庭可以實現三位一體網格,服務的人群更廣泛,如班主任、科任老師、爸爸、媽媽、社會人員等等。利用網絡資源、熱線、專家答疑等方式幫助服務對象解決班級管理、家庭教育等有關問題或心理問題,以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家教水平等。
三、“互聯網+德育”的實踐探索
“互聯網+”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德育的渠道,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利用網站開設網絡熱線、心理之約等欄目,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ICQ、E-Mail、BBS、NetMeeting等網絡通訊工具,創設交流互動平臺,進行平等對話、討論和答疑等德育活動,既能夠充分跨越時空實現心靈的溝通,又能極大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下面以德育網絡熱線為例探討“互聯網+德育”的具體實施。(一)德育網絡熱線構建的可行性。1.高效性。傳統的咨詢是面對面進行雙向交流互動,但實際上因時間、空間、地域關系,網絡專家與咨詢者之間很難相約見面,導致咨詢者不能及時解決心中困惑或問題。而網絡熱線可以打破禁錮,咨詢者可實時通過網絡平臺真實表達,專家真誠解惑,具有高效性。2.實效性。網絡專家針對咨詢者提出的疑問,做到對癥下藥,使答疑與咨詢者的所思所想貼得更近,及時破解他們的各種疑慮。(二)德育網絡熱線構建的基本思路。1.調控網絡輿情,營造健康的熱線環境。要適應網絡迅速發展的形勢,高度重視和加強網絡熱線的調控,切實加強網上正面宣傳,使網絡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使網絡熱線成為咨詢者的“心靈雞湯”。2.拓展熱線內容,挖掘熱點的熱線問題。作為網絡專家來說,通過咨詢者的提問能更廣泛地了解班級管理、學生問題、孩子問題、社會問題等綜合問題。要多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共同點,挖掘出熱點進行深入探討研究。3.線上線下緊密結合,構建貼心的平臺。通過線上互動,及時反饋,為了使教育的功效更加持久有效,線下還需走進學校、家庭、社區,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講座,做到線上德育,線下實踐,知行合一,使網絡德育更精、更順、更實。(三)案例分享。“艾老師®”團隊是一支由佛山市順德一線德育骨干教師、省市名優班主任、心理學骨干教師等多方面專家組成的公益團隊。自2016年1月成立以來,一直在關注和解決教育中涉及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班級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為有需要的一線教師、家長和學生提供了線上線下咨詢服務與及時的幫助。2016年9月的一天,一位梁老師的問題出現在“熱線列表”。梁老師提到:“我班有一位特殊的學生,二年級女生,她的反應永遠比別人慢半拍,她的思維很慢,我不清楚她的想法,看不懂也猜不透,成績一般,跟她說要做好一件事,她能聽懂,可是就做不好,比如收拾自己的書桌,我親自教她怎么做,到最后還是做不好,如果你稍微大聲說她,她居然用筆扎自己的肉,遇到這樣的學生,我該怎么辦?”為了解決梁老師的棘手問題,引導自殘的女孩心理的健康成長,“艾老師®”團隊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老師火速給予了專業的指導和回復:“第一,遇到這種情況先要保持自身的冷靜,及時采取妥當的措施,避免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這也是在當下教師要做好自我保護的必要措施。第二,心病還需心藥醫,從你所提供的資料上反映出,她的問題的根源應該不是來源于你大聲對她說話或者批評她,而是來源于她長期的一種應激反應,所以要追溯了解她的家庭生活、童年生活,有沒有類似情況發生,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一定要跟家長做好溝通的工作。第三,如果從心理學角度考慮,這個孩子還是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需要及時的疏導,造成她的這種自殘自虐傾向的原因預估可能有以下幾種:(1)內心的孤獨,渴望被關注;(2)有強烈的自卑心理,需要尋找心理的慰藉和平衡;(3)家庭關系不和諧,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4)有抑郁或者焦慮的傾向,不善于與他人溝通,易于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5)與同學的人際關系破裂。建議:第一,教師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面對這樣的學生,首先要處理的不單是眼前的問題,首先要處理她的情緒。所以,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后一定要注意與她談話的方法和技巧;第二,做好與父母的溝通,更多地了解她的詳細情況;第三,觀察她與同學之間的相處,分析她的人際關系;第四,多給予她一些關注,降低對她的要求,給她充分的時間上的準備;第五,班上有這樣的同學,還要做好其他同學的疏通和引導的工作;第六,情況允許的話建議她的家長帶她進行恰當的心理疏導或咨詢。”通過互聯網,提問者梁老師迅速找到了著手解決問題的詳細方法,并在實施過程中及時和團隊王老師溝通,漸漸地,這位女生開始變得平和了許多,遇事能夠找老師同學交流,也愿意去幫助其他同學,梁老師心中這塊巨石終于放下了!后來梁老師對王老師的跨時空跨地域專業的救助給予了誠摯的感謝。
四、結語
網絡德育,已經成為世紀之交凸顯在我們面前的德育新課題。不斷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間和渠道,開展網上熱線等德育活動,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班級管理等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劉金華 單位:佛山市順德區陳村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3][4]徐永勝.李建敏.互聯網+:德育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36):50-54
[2]馬多秀.“互聯網+”時代學校德育的變革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06):57-59.
- 上一篇:醫學院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思考
- 下一篇:班級德育觀察日記作用及記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