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堂情感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31 05:41:00

導語:美術課堂情感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課堂情感教育論文

情感是人對待周圍現實和對待自身態度的一種穩定而持久的體驗。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別于其他學科。藝術更為講究的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否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美術是人類情感的溫床,是情感交流的場所。從某種程度上說,情感是美術教育的核心──美術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但情感教育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師如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你的學生接受到這種情感教育呢?筆者認為,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多點整合,多層推進,能有效加強情感教育,長足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發展。

一、心靈溝通交流情感

小學生的基礎文化科學習是非常緊張的,部分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既然藝術課不是考核項目,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決定于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教師,上課先要做到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課。情感,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所以,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換,拉近距離

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教師可以把課堂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讓學生放松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體驗。當然這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提前預習。

如:一身廚師打扮的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譜”(人教版小學美術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人教版二上),面對色彩繽紛、形狀奇特、構思巧妙的各種菜肴、點心和水果拼盤,學生仿佛一下子走進了神奇美妙的菜譜世界,目不暇接,贊不絕口……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暢談菜譜之美,交流欣賞感受,有效激發了學生對各式菜譜的濃厚興趣,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作了成功啟動和必要鋪墊。

2、合理評價,獲得信賴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針對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包括大師作品、老師作品和學生作品等)過程中,或針對自己與他人的創作情況、參與美術活動的態度、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會上出現的某種美術文化現象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講出并不斷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學生對美術活動過程、結果的反思和內心體驗,及時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構起新的開放性的健康情感體系,時時增強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并長久促進學生的健康情感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學生不管是完成作品還是回答問題,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贊賞,然后對具體的作品要做具體的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分析與鑒賞的能力。合理的評價可以建立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同時也傳遞給學生一種信息——公正、公平的評價方法。

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的,可以采用學生自評或互評,再結合教師的點評,最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確立正確的審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課中,大部分學生剛開始作出來的作品看起來實在不怎樣,但我首先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加鼓勵,然后對不同的作品分別給予分析與有選擇性的建議,而避免具體教他們怎么做,因為藝術是無規則的,教師用意見或建議的方式更善于發掘學生的潛力,這樣使學生總能保持著自信的學習態度。

3、傾聽心聲,教學相長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

通常在上課結束時,我會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來暢所欲言。學生可以談自己在這堂課上的收獲;提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討論下一堂課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準備工作。給學生介入教學設計的機會。師生間交流對教學的想法,學生會覺得老師的備課中有自己的思路,帶著“這是我的課”的想法,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因為得到教師的尊重而增強自信心和對教師的親近感。作為教師則從中得到了課堂的反饋信息,得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巧用資源積蓄情感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這給師生的美術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同時,也要求廣大小學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用好原有的課程資源,還必須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并加以有效整合、靈活運用。

如,筆者在《紙風鈴》(人教版一上)和《會搖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解決“如何將線穿過紙杯底、不讓杯子上下移動”和“怎樣讓紙圈搖起來”的問題時,請那些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學生做“小老師”,讓他們拿著自己的“杰作”上臺,為大家示范、講解。由于教師巧妙利用了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生成資源,在使學生體驗到了大膽探索、相互學習而取得成功的快樂和自豪的同時,難題也迎刃而解。

如,課前教師發動學生收集有關中國古代青銅器(江蘇版第11冊)考古發現、介紹欣賞方法的短文等,在指導學生欣賞青銅的過程中,巧妙引用,幫助學生由表及里地體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導學生真切體驗從青銅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和拼搏抗爭等積極情感,使之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如,在教學《淅瀝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時,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師就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師能根據活動目標和學生需求,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氣資源。在真實鮮活的活動情景中,學生與雨點們零距離親密接觸、真誠“對話”,所獲得的情感體驗真實、豐富、細膩。這是任何人為的高超手段創設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們還要正確對待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不經意犯下的一些錯誤。只要我們多動腦子,這些“美麗”的錯誤就會變成更具影響力、更有利于學生情感發展的生動鮮活的可貴資源。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創作表達情感

創作出一件美術作品并不是美術創作活動、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而美術創作活動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個人獨立創作、小組合作或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質帶來的新奇與樂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如,在師生合作“大閘蟹”(《今天的菜譜》人教版二上)的過程中,師生分工明確,愉快合作。教師以飽含積極求美情感的言行作紐帶,隨時保持與其他學生的“熱線聯系”,多方引導學生大膽思辨,精心創作,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樣,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得到了大力培養,藝術情感之花也得到了茁壯成長。

如,在指導學生以《鮮花送老師》(人教版一上)、《媽媽的生日》(人教版一下)等命題畫創作活動過程中,教師采取以情育情、以情促情的策略,先自己講述親身經歷和感受,再引導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小組討論感受老師和媽媽對自己的關愛,然后通過夸一夸、畫一畫的形式來歌頌崇高純潔的師愛和母愛,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對老師和媽媽的尊敬與真摯情感。

同時,教師切實以人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種積極策略,讓教材“站起來”、“動起來”、“唱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美術創作、表現內心情感的興趣。在教《閃光的煙花》、《美麗的印紋》、《魚兒游游》、《繁忙的交通》(人教版一上)和《瓢蟲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圓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運動場上》(人教版一下)等內容時,教師能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既作線形的深入,又作點上的泛化,把一課內容分成有共同主題統領的幾課時完成,又注重美術與音樂、語文、科學等學科的有機整合。在連續展開的學習活動中,教師采取說一說、比一比等靈活的手段激發學生表達自己情感的熱情,加深對美術符號的特定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并發揮想象、大膽嘗試將內心體驗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泥塑或工藝制作等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現。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把內心情感外化為顯性的物質作品的能力和水平,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創作的快樂,鞏固并強化了自己已獲得的審美情趣和情感體驗。

美術課堂上的情感教學的手法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即真誠,而真誠則源于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當你對教學有執著的追求,千變萬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會應運而生。當然,我們還需要樹立大美術教育觀,立足小學美術課堂,積極向外拓展和延伸,大力開發并有效利用各種美術課程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校外美術活動。這樣,課內外相互配合和補充,形成美術教育的合力,以此實現情感教育的多元化目標,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這里我只是總結了教學中的一些膚淺的體會,愿同行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