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注重教學反饋提升教學
時間:2022-05-06 10:15:00
導語:效益注重教學反饋提升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反饋,即為將教學系統所產生的結果作為新的信息再輸入該系統的一種教學信息傳遞過程。如學生的作業、試卷、行為、表情、語言乃至課堂氣氛都是一種教學反饋,并作為檢測調控教學過程的依據;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習活動的要求和評價反饋給學生作為檢測和調控自己學習行為的依據,它的實現取決于獲得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反饋的途徑
在教師之間的雙項活動中,教學反饋是保證教與學協調統一,優化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教學是一個“教”與“學”之間信息的傳遞、接受、反饋、矯正的過程,教師只有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精心設計,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才能夠及時、準確、全面的獲取交互過程中所傳遞的反饋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但如果教師把課堂僅僅作為教的場所,把學生只當做一個知識容器,不管他下學生的反應如何,只為完成既定的教學進度而自顧自一口氣講下去,這樣的教學,教師其實已經把自己置身于教學過程之外了,即使將教學內容掌握的透徹精深,也不能視為成功的教學。教師應努力創造一種積極、活躍、融洽的課堂氣氛,通過師生間面對面的實時交互,獲得良好的反饋效應。
課堂教學中增強信息反饋的主要途徑有:1、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教師通過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組織一定的教學活動,采取提問、鼓勵質疑、討論等手段,使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中知道學生是如何思考的,錯誤在哪里,以便及時糾正;2、體態語言的交互。課堂上學生的神態、表情、動作無一不傳送著肯定、否定、聽懂、沒聽懂、有疑問等豐富的教學信息,教師應善于“聽其言、觀其行”,及時捕捉這些信息進行教學調整;3、師生感情的交流。教師要經常與學生交流教學與學習的心得體會,了解他們對課堂教學的想法,這不但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而且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為準確做出教學決策提供依據。
除了注意課堂上的實時交互進行反饋之外,也要注意在作業、測試、活動等非常時交互情況中的反饋。特別是作業,通過作業教師不但可以切實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對學生思維中的錯誤進行針對性的糾正,而且透過作業情況教師還可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和反思,比如教學的效果如何,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設想,然后提出改進措施,是教學方案更加科學合理。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文字的敘述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來完成的,不能忽視的是,學生也是反饋的主體。學生也從教師的語言、體態、交往以及從教師對作業的批改,試卷的評價中獲得信息反饋,并以此來調控自己的學習。教學反饋實質上是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信息互動的過程。
反饋的原則
及時性,根據心理學的有關實驗表明,及時反饋的教學效果,要大大由于隔日反饋。很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因為教師忽視了教學反饋,未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偏差并進行矯正和補救,一直給以后的學習造成困難。俗話說:“趁熱打鐵”,及時的反饋不僅能使教師正確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抓好最好的教學時機調整教學,以保證教學效果;而且可以使學生的認識及時得到強化或糾正,以利學生以后的學習。
對于有些不可能和教學完全同步的反饋,也應注意盡量縮短反饋周期。如果反饋間隔時間過長,則效果比較差,即便是以后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也可能是于事無補了。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信息反饋的及時性。例如對于作業,教師可適當減少學生在課外作業量,而增加課常練習的機會,并盡量做到作業當堂完成、黨課批改、有問題當堂解決。
準確性:只有準確的反饋,才具有高度的可據性,才能有效的促進教學。而實際上由于反饋的時機把握不好,教師之間的溝通缺乏互動,評價手段和標準的原因很多情況下教師并沒有得到學生的有效反饋信息。如教師在講完課后留出時間讓學生提問,這時如果沒有人提出自己的疑問,是否就表明同學們真正掌握了教學內容,確實沒有任何疑惑呢?教師雖然在課堂上頻繁發問,但提出的問題是否都有價值,能夠激起學生積極思維,或摸清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呢?教師們通過作業、考試等常規的方式反饋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否分數高就說明學習好呢?可見,反饋系統能否真正起到導向、調控的作用,他自身也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只有不斷改善教學環境,探索新的教學和評價方案,保證反饋的科學性、有效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針對性:對學習者評價是要注意針對性,即從所面對的學生特點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的接受能力,給予其客觀而恰當的評價。評價時要注意不要給學生劃等級、“貼標簽”,因為這樣做不但對教學沒有多大作用,還會使學生產生對評價的抵觸心理,給今后的教學帶消極影響。比如學生在黑板上板演習題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要斷然否定,可提示本人重新審題(自我評價),或者提問下面的同學:“誰來糾正?”這樣給與的否定評價,既可以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意識,同時又提出了處置措施,引起犯同樣錯誤的學生的注意。
全面性:教育的功能不是挑選,而是讓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得到發展。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學習的目的、動機、態度也就千差萬別,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反饋的信息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只有了解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有利于教學的整體調節與控制。例如若正確的反饋來自于好學生,那就存在著為數不少的學生沒有掌握所學知識的可能性,這是不能盲目進入下一層次的教學,還必須向中差生發出信息,探測他們的反饋情況,只有在大多數學生達到基本要求之后,才能開始下一層次的教學,是大多數學生基本能達到教學目標。
- 上一篇:銷售人員自我介紹材料
- 下一篇:議企業思想工作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