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三生教育對老師的新要求

時間:2022-05-06 06:59:00

導語:詮釋三生教育對老師的新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三生教育對老師的新要求

云南省教育界首創的“三生教育”于2008年9月在全省所有學校(包括幼兒園)廣泛開展。“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學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三生教育”作為貫穿教育始終的一種全新的理念,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教育本身的內涵,使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變成了現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2008年9月,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組織了“三生教育”首期培訓班,400多人參加培訓。云南省教育廳副廳長、“三生教育”辦公室主任張海翔副廳長在“三生教育”教師培訓中對教師提出了五條要求:一要統一思想,明確任務;二要把握原則,掌握方法;三要吃透教材,理解精神;四要勤于探索,勇于創新;五要遵守紀律,擔當重任。由此可見,“三生教育”除了要求教師具有一般的素養之外,還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更新的要求。

一、“三生教育”要求教師具有正確的生死觀念

上海市在對4000多名中小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有人能夠死而復生”的說法;40%的初中生不相信“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而高中生只有20%不相信。在石家莊市進行的一次“中學生生命認知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在生命價值觀上存在錯誤的認識——被調查學生中19.49%有過輕生的想法。可見學生對人之“生”“死”缺乏基本的認識與正確的了解,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學校開展生命教育則是不可或缺的,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正確的生死觀念。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而“道”在老子看來是“萬物的根本”,由“道”便生“德”,教師的“傳道”首先要遵循“生命之道”。

于是,從事“三生教育”的教師首先要正確認識生命的本質及意義。人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有著本質的區別,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可見只有人具備氣、生、知、義,只有人的生命具有社會性,所以人的生命是最完整、最寶貴的。教師能夠深刻地理解人之生命的三重性,即生理性親緣生命、人際性社會生命、超越精神性生命。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從而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于追求比物質財富更高的“道”與“義”,即精神生命的追求。

其次,“三生教育”的教師要認識生命的和諧性。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人之生命要做到“四個和諧”:即面對自身,了解自我,做到與自身和諧;面對自然,要認識自然,做到與自然和諧;面對社會,要融入社會,做到與社會和諧;面對他人,要協調溝通,做到與他人和諧。于是,要做到上述四種和諧,教師必須構建和諧的生命觀,做到與學生的和諧、與自身的和諧,與同事的和諧等等。

最后,“三生教育”的教師對“死亡”也要有科學的認識。《莊子》說:“死生終始將為晝夜”,漢代揚雄指出,生死的終始變化,為“自然之道”、必然之理:“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于是,“三生教育”教師要理解生死是自然之理,是必然之規律。死亡首先表現為人生理生命的中止,而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肉體上這樣或那樣的疼痛,這是每一個未亡者的所怕。其次,死亡也同時中止了個體人的血緣生命與人際的生命的進一步展開。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死不是長眠;死不是一了百了;死更不是一切的喪失。死是生活的終止,但生命可以永存。也即是說:逝者雖然已矣,但其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可以永恒存在。生與死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每個人出生之時,便已經開始了走向死亡的征程,他們二者是相互滲透的。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死亡觀,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性,才會珍惜短暫的生命去創造人生的價值,從而做到由死觀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三生教育”教師是生命教育的引領者,只有他們具有正確的生死觀念,不斷提升自我的生死品質,才能引導學生真正了解生死,從而走出“生與死”的誤區。

二、“三生教育”要求教師涵有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可許多人的精神生活卻十分令人擔憂,學生群體也不例外。《中學時事報》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聯合對“中學生你過得還好嗎?”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17.6%的學生“常常感到孤獨”;14.8%的學生沒有“知心朋友”。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學生將精神寄托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上海市對1398名中學生進行調查,中學生上網率高達91.3%,其中有23.6%的中學生是互聯網的常客,77.2%的中學生每月上網的總時間在10小時之內,9.6%的學生則超過30小時。于是,在這種狀態下,生活教育的開展已經勢在必行,這必然要求教師涵有更加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

生活教育,就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確立正確的生活觀,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國家和人類的幸福生活的教育。有人說“選擇了教師,就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樂觀主義”,由此可見,假若你是“三生教育”教師,你更應該是個“樂天派”。試想,如果一個教育學生要懂得體驗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師自己每天都生活得苦悶、悲觀,學生在他的課上怎么開心得起來。所以,教師應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的人生觀,要有熱愛生活的情懷和追求事業的精神。樂觀的生活態度會讓教師在教學中保持創造的激情和創造的快樂,并將快樂與幸福傳遞給學生。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他認為生活教育具有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系的等不同特點。所以,教師應時時處處注意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學識教誨學生,用自己的品格影響學生,豐富學生的生活,拓展學生活動的領域,密切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采取健康的生命化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生命價值引導,尊重學生人格與個性,注重聯系學生實際,教會他們如何解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應對能力,形成自尊、自愛、自強的性格。同時,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教學熱情,否則難與學生形成共鳴,不能激發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否則不僅有辱師德,而且會讓學生在污濁的環境中成長,難以成材、成人。

教師只有用樂觀的生活態度教育和影響著學生,讓學生在愉快與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使學生珍惜生活,珍愛家庭和集體,并在良好的氛圍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三生教育”要求教師擁有豐富的生存知識

在當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學生的生存環境不斷趨于嚴峻,學生的生存能力也極待提高。如近年來,兒童的學習壓力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在昆明、北京、上海、廣州、汕頭五城市,主要針對13至18周歲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中學生進行了發展狀況調查研究,該調查研究報告顯示60%以上的中學生感到升學和考試的壓力較大,而感到沒有壓力的學生僅為5.8%,這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學生中有近六成的學生深感升學的壓力巨大。學生不僅學習壓力過大,緊張的人際關系也使他們無法適從,難于面對。不良的人際關系導致學生產生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個性心理,如自卑、自傲、過于內向、心胸狹窄、仇視等,有的學生還會因此而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更有甚者,個別學生有時還會出現輕生、暴力的念頭。

而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成千名學生葬身廢墟之下,面對災難,許多學生不知所措、慌不擇路,根本不諳求生之道,在慌亂中錯失了自救的機會。據有關調查報道:“當生命遭受侵害時”,有超過85%的學生(高中生86.5%,初中生91.6%)持有“為了不連累父母,只能求助于警察”的想法;不到2%的學生表示自己“曾參加過相應的培訓或演練”;多半學生對半數以上的問題不能正確回答,但約有75%的學生自認為對生存含義有“很深刻”或“較深刻”的理解,表明中學生在安全意識方面,可能存在盲目自信的傾向,等等。現在大學生在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畢業后連安身立命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有些甚至還要父母帶著去找工作,這日益凸顯了現代教育中生存教育的重要性,而生存教育要健康有序地進行,教師則必須擁有豐富的生存知識和一定的生存技能。

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美國初級生存教育的內容中包含49個生存必修課,被分成12大類。在這12大類中又分成4種內容:即愛國主義和道德教育、身體發育和健康、生活和安全常識、培養個人的決策能力。于是,在“三生教育”中教師必須告訴學生:什么是生存?在21世紀,人類要怎么樣才能生存?如何才能學會生存?什么樣的生存方式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教師要通過開展野外拓展訓練、災難知識講座、急救技能訓練以及基本生存技能訓練等,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智慧。

這樣,“三生教育”必然要求教師首先自己能夠在社會群體中生存,擁有豐富的社會生存知識,掌握一定的社會生存技能。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的安縣桑棗中學,全校2223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以班級為單位站好,僅用時1分36秒,全部沖到操場,創造了無一傷亡的大奇跡。而這源于桑棗中學自從2005年開始,每學期要在全校組織一次緊急疏散的演習,每周二都是學校規定的安全教育時間,讓老師專門講交通安全和飲食衛生等知識。可見,學校教師本身具有安全知識與逃生技能是創造奇跡的關鍵。所以,“三生教育”教師必須言傳身教地培養學生學會在“獨自”下生存、在壓力下生存、在危機下生存、在集體中生存和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由此可見,“三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和健康發展,必須要求建設一支十分穩定、配置合理、特別在業務上具有相當實力和特色的教師隊伍。教師必須要有真正垂范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知生理,調心理,守倫理,懂哲理,明世理”,從而使“三生教育”的目的得到有效落實,使“三生教育”的價值得予全面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