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課程建設研究

時間:2022-08-28 11:42:12

導語:經濟學基礎課程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基礎課程建設研究

摘要:經濟學基礎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為學生深入學習其他專業課奠定了基礎,但現有的教學方式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為解決這一問題,將任務驅動教學引入該課程建設,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模塊化課程內容、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等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任務驅動;經濟學基礎;課程建設;教學模塊

經濟學基礎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在原有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和畢業后應用反饋情況,結合廣泛的企業調研,進行了教學內容取舍優化后形成的一門以教授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應用方法為主的課程。以河南工學院為例,該課程以微觀經濟學作為主要講解內容,宏觀經濟學部分只以專題形式做整體介紹。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現行的教學和考評方式都比較單一,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我們將任務驅動教學引入該課程,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1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1.1學科內容復雜抽象。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是對西方國家長達幾百年經濟發展規律的歸納和概括,是產生于實踐并被實踐反復檢驗了的一門社會科學。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一些新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引發了學者的思考,經濟學理論也有了創新,并涌現出大批新學派和新觀點。經濟學涉及的理論內容寬泛,知識量極大,并且側重于運用圖表和函數、導數等數學等方法、工具,通過邏輯推理來分析、解釋現實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這就使得該課程具有復雜性、抽象性等特點[1]。1.2教學目標難以全面實現。1.2.1知識目標。經濟學基礎課程的知識目標要求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內容體系。教學實踐顯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沒有問題,但不能很好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永久性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該課程的理論學習僅限于本學期,學期末考試結束后,所學的知識會被淡忘。1.2.2能力目標。經濟學基礎課程的能力目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夠掌握經濟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為后續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學生學習該課程時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專業基礎。而現實中,只有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課程學習逐步提高自身能力,更多的學生則滿足于對理論知識的識記,難以完成能力目標。1.2.3素質目標。經濟學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其素質目標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理性的經濟思維方式,逐步提升綜合素養。這一目標在現有的??平虒W中難以實現,希望經過本項目成果在本科教學中的實踐應用,能夠逐步實現課程的素質目標。1.3教學資源亟待完善。一方面,該課程資源更新緩慢。河南工學院現有的經濟學課程資源主要以多媒體課件、網絡公開的經濟學知識點小視頻、課堂練習題和課后作業為主,無法滿足課下的學生自學和師生互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材內容缺乏創新。市面上的經濟學教材雖然版本不一,但是大多以傳統主流西方經濟學學派和觀點為主,章節設置和內容大同小異,輔導書也多是習題練習。我們目前選用的教材是由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這本教材被公認為是國內權威教材,盡管幾經改版,但內容卻變化不大、缺乏創新。1.4教學形式仍是傳統授課式教學。受教學條件限制,課堂教學主要以傳統授課式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枯燥的理論知識,即使使用了多媒體,也只是將知識點在PPT上進行重點展現,或播放一些與知識點相關的小視頻,課上的習題和簡單的討論不能滿足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要求。因缺乏體驗式實驗室,難以全面滿足教學設計要求。

2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辯證分析

2.1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布置若干個實踐任務,并讓學生圍繞這些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情況來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谌蝿镇寗舆M行課程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及時發現每位學生的學習難點,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指導,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要求;另一方面,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保障,二者的關系被理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進行理論到實際、實際到理論的探索,既增強了對理論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分析實際問題的理論水平[2]。2.2任務驅動教學法與經濟學基礎課程的結合。對于經濟學基礎這樣一門側重理論概念理解的課程來說,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教師設置的個人任務或小組任務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也激發了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基于任務驅動的經濟學基礎課程體系構建

3.1明確教學目標。系統的知識學習與能力、素質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知識目標是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的基礎,能力目標、素質目標是知識目標的鞏固與運用,三者缺一不可。在基于任務驅動的經濟學基礎課程體系中,教學目標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一方面要將重要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對西方經濟理論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運行機制等有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他們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會求知,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創新[3]。3.2設計教學模塊及任務。基于任務驅動對經濟學基礎課程進行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融理論學習與實踐為一體,突顯實用性、創新性和多樣性,根據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針對學生將來的工作需要,在堅持經濟學理論系統性的前提下,以適用性、實用性和應用性為重點設計課程內容,對龐雜的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取舍、優化整合,不追求經濟學觀點的面面俱到,重點強調經濟學原理的應用[4]。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按照任務實施階段,把每個教學模塊分為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分別對應教師示范講解及任務布置、啟發與指導、總結與點評三個環節進行設計,具體如附表所示。3.3豐富教學資源。3.3.1發揮教學團隊優勢。河南工學院目前從事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均系統學習過經濟學且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豐富,并各自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下階段要發揮團隊優勢,建立包括課件、案例、教案、習題庫等內容的經濟學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并實現同頭課集中備課,共同商討和設計教學方案。3.3.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求知,進而全面實現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1)傳統授課式教學法。在將經濟學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形成模塊化任務時,考慮到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點較多,授課時間有限,雖然授課式教學法側重知識的單向傳輸,但有助于對微觀和宏觀兩個理論架構的把握,尤其是通過理論剖析和對習題的詳細講解,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體系和掌握知識點方面有其明顯優勢。(2)案例教學法。在講解經濟學基本概念、原理的過程中,活用案例教學法,引入生活中的實例或經濟事件進行實證分析,將現實經濟問題和課本中的經濟學理論結合起來,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經濟學背景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和研究經濟問題的能力。(3)體驗式教學法。嘗試將社會角色搬進課堂,增強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和務實性,如在講解完經濟決策方法后,教師設計出需要進行決策的場景,由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和個人想法提出備選方案并確定決策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如何使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并逐步培養理性的經濟思維能力。(4)研討式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擬訂研討專題,在研討前兩周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搜集資料,然后在課上針對研討專題所涉及的理論內容進行詳細講解;也可以針對學生前期準備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適當干預,再給學生一周時間進行思考,提出觀點,最后課上進行觀點展示和討論,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3.3.3拓展多媒體功能。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教學工具能夠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將豐富的教學資料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大量的資料加深對抽象理論的理解。今后的教學中更要注重對文字資料的開發利用,把它們制作成視頻和案例動畫,以更生動的方式展現。同時,以教學平臺建設為契機,將原本在課堂上講授的理論內容通過教學平臺展示出來,留出更多的課堂時間給教師和學生用以任務交流。還可以將習題上傳至教學平臺,在網上實現作業提交和批改,加強師生在課下的互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每周選取固定時間進行以MOOC為內容的小組學習和討論。所學MOOC課程主要來源于“MOOC中國(www.mooc.cn)”和“中國大學MOOC(www.icourse163.org)”中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事件講解,所選取具體學習內容要與課堂教學內容形成互補,由教師和每組組長提前選定,并擬訂出相關的討論題目,小組集中學習后,由各組長組織成員進行討論歸納,形成討論結論提交給教師,最后由教師給出評價,必要時教師可直接參與小組討論。

參考文獻:

[1]郭婭娟.高職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優化探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2):134-135.

[2]魏叢,楊文婧,張久祥.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實例研究[J].才智,2014(11):83.

[3]朱秀英,高國武,樊琳.大學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3(17):25-27.

[4]趙志芳.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4):78-80.

作者:吳希 單位:河南工學院